評論|黎蝸藤:心平氣和看中美貿易戰,超越民粹與民族主義

中美之間「一對一」的貿易戰仍處於引而未發的階段,雙方還在枱底尋求避免貿易戰的方案,但在輿論層面,已經引發唇槍舌戰。我們應該客觀地、有同理心地、心平氣和地看待這次的貿易摩擦。
中美之間「一對一」的貿易戰仍處於引而未發的階段,雙方還在枱底尋求避免貿易戰的方案。但在輿論層面,已經引發唇槍舌戰。

繼「鋼鋁關稅」之後,美國進一步擺開貿易戰的姿態。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簽署「中國經濟侵略」總統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根據「301調查」的結果在15天之內整理出名單,對中國100個類別總值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税;指示財政部在60天內整理出名單,限制中國資金投資美國的產業。

中國隨即提出對價值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税的名單,當中主要是農產品;4月2日凌晨,正式宣布對這些商品「中止關税減讓義務」。4月3日,美國提出涉及1300項產品的名單,涉及500億美元,將有60天時間收集意見。同一天,中國聲稱會告上世界貿易組織(世貿),同時也準備了涉及100多項商品、價值總量對等的名單,「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税實施情況,另行公布」。作為回擊,4月5日,特朗普又指示貿易代表,額外考慮對1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税。

在不斷上升的緊張氣氛下,醖釀經年的中美貿易戰就要打響。準確地說,中美之間「一對一」的貿易戰仍處於引而未發的階段,雙方還在枱底尋求避免貿易戰的方案。但在輿論層面,已經引發唇槍舌戰:美國打民粹主義牌,中國打民族主義牌。

中美貿易戰陰雲絕非偶然。從純經濟層面分析,美國要發動貿易戰有三個出發點。

2018年3月22日,美國華盛頓,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涉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2018年3月22日,美國華盛頓,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涉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巨大的中美貿易逆差

第一,中美貿易逆差太大,對美國財政與經濟的傷害,已令華府無法忽視。

過去十年,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增長(2008年金融海嘯,外貿曾墮入谷底)。去年外貿(貨貿+服貿)逆差達5660億美元,佔美國GDP總值的2.8%(各種來源的數字有微小差異)。貨貿逆差為7962億美元,對中國的貨貿逆差就達3750億美元(不計港澳台),一國就佔美國全球貨貿逆差總值的47%,總貿易逆差的67%。

從微觀層次看,貿易當然是雙方得利,否則貿易就不會進行,中國廉價商品也確實為美國人提供了實惠。但從宏觀層次看,長期的巨額貿易逆差為美國經濟帶來三方面的惡果。

從國家財政安全的角度,赤字造成美元大量流出。雖然美國擁有國際貨幣美元與受歡迎的國債,可以通過印發美元及向海外發行國債維持平衡。但美國國債不斷增長,目前已超過其GDP總值,支付利息已成爲不可忽視的負擔,此模式能維持多久讓人懷疑。

從國民經濟與社會穩定的角度,源源不斷地從中國進口製造業產品,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重要原因,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製造業大量外流到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國内製造業萎縮,很多失業工人無法轉向新經濟謀出路,收入停滯不前,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2016年總統選舉中,特朗普以主張貿易保護和支持產業工人利益為口號,才可以在北方三州獲勝,贏得總統寶座。美國的右翼主義抬頭,進一步影響世界穩定。

從戰略安全的角度,貿易逆差與製造業空心化,造成美國對中國工業品的高度依賴。2017年,美國貨物有21.5%從中國進口。特別對一些特定領域,比如安全部門,小至軍裝,中至監控鏡頭,大至低中檔無人機,很多都從中國進口。從下圖可見,當年日本經濟高峰期,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佔其GDP不到1%,但現在對中逆差長年佔GDP2%左右。以往中美關係好時,這不是大問題,但在中國越來越明顯地挑戰美國霸權的時候,這種戰略安全的考慮就越加重要了。對美國來說,即使不能減少總體貿易赤字,也必須把赤字分散到其他國家,減少對中國一國的依賴。

可見,改變目前的貿易格局乃是美國的當務之急。

當然需要指出,簡單運用貨貿逆差的數字有不少水分,更不應煽動民粹主義,簡單地把問題歸咎中國。

首先,把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更低廉的地區,是國際經濟體系的長期趨勢。其實,在中國未改革開放之前,美國很多製造業已經開始不敵日本製造;隨後,日本勞動力價格高漲,又通過「雁行模式」把很多製造業轉移到「四小龍」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從上世紀90年代崛起的中國,是這個製造業轉移潮流的「下一站」。中國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又剛好碰上冷戰結束、世貿成立、2001年入世等全球化提速因素,中國體量與人口紅利也令製造業「停留」得更長。這也令中美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但最近幾年,中國製造業也有外移到勞動力更廉價的越南、印度等地的趨勢。可見,發達國家製造業空心化的現象,主要原因在於資本的逐利性。

其次,近三十年發展的全球化生產模式也令中美貿易順差被誇大。中國從世界各地進口原材料與零部件,在中國加工製成最終消費品。從利潤角度出發,這些產品大致分爲兩類。第一類就是那種簡單的加工或代工製造業。最好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其設計與知識產權都在美國,鴻海在中國大陸建造組裝厰,從美國、南韓、日本、台灣進口原件,中國只掙組裝的「辛苦費」。用貿易用語,就是「淨附加值」不高。但在進出口平衡表上,蘋果手機的總值都被計入美國進口中,這遠遠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對中國不公平。對這類製造業,美國關稅會加快這些產業從中國外移,但它們很難會轉移回美國:連中國都留不住,更何況成本更高的美國。美國照樣存在這種貿易赤字,只不過在平衡表上,源頭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已。

然而,也要看到,第二類,即中國自己作爲集成商,淨附加值很大,「水分」不高。在手機、電視音響、白色家電等最終消費品行業中,中國都出現國際性的大品牌,這部分比例還越來越高。但這種成績並非一般國家可以做到。中國企業家與從業員的努力與中國的政策得當都是重要原因。

對已發展國家來說,製造業升級、中小企業與對細分市場的精準針對性、民間行業組織對科研轉化為工業產品的支持,是抵抗製造業空心化的利器。德國就是發達國家中製造業面對中國低價競爭逆流而上的最成功例子。可是,美國沒有向這個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如果把「水分擠掉」,只算「淨附加值」的平衡,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大約減少一半,但這仍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中國的簡單代工製造業如蘋果手機,其設計與知識產權都在美國,鴻海在中國大陸建造組裝厰,「淨附加值」不高。但在進出口平衡表上,蘋果手機的總值都被計入美國進口中,這遠遠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對中國不公平。
中國的簡單代工製造業如蘋果手機,其設計與知識產權都在美國,鴻海在中國大陸建造組裝厰,「淨附加值」不高。但在進出口平衡表上,蘋果手機的總值都被計入美國進口中,這遠遠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對中國不公平。

不公平、不對等的貿易與投資

第二,美國認為,中美之間貿易與投資上的不公平、不對等,必須被正視。

中美貿易逆差,除了全球化與製造業轉移等因素,還有諸多在美國看來是「不公平、不對等」的原因。「不公平、不對等」的根源大致分三種情況:第一,中國沒有完全遵守世貿承諾;第二,即便遵守了世貿承諾,現在也不再合適;第三,中國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在世貿承諾沒有明確規定的領域製造市場壁壘。

先說中國沒有遵守世貿承諾的部分。中國2011年12月7日發表中國對外貿易白皮書,聲稱在2010年,在擴大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對外開放方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已全部履行完畢。但在不少方面,過了保護期後,中國就找出種種藉口「解釋條款」、設置限制、繞過規則。

例如,根據承諾5.10,「允許外方與中國合資伙伴一起設立合資醫院或診所」,但實踐中,外資醫院面臨「頂層設計『輕描淡寫』」、「配套措施『輕如鴻毛』」、「地方執行『避重就輕』」等困難,根本難以開展盈利業務。

根據承諾5.11,中國對「對於軟件實施服務、數據處理服務之輸入準備服務,外商在中國只能設立合資企業,但允許外資擁有多數股權。其他服務(註:包括數據處理和製表服務等)無此限制。」但現在連蘋果公司的數據服務都要交由中國公司處理。

根據承諾5.24,中國在2006年前取消對外國銀行的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與客戶限制。但中國又在其他方面設限,到了2014年底,中國仍出台政策「放寬外資銀行准入和經營人民幣業務條件」,顯示外資銀行在2006年後一直未能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

美國智庫ITIF研究員Stephen Ezell 和Robert Atkinson在2015年發表文章,總結11類「未能兌現的承諾」。歐洲智庫Aegis Europe則提出10項指控。美國貿易代表每年都撰寫各國的貿易障礙foreign Trade Barriers),有關中國的部分都是最長的。中國官方對外國指控的反駁一向比較空洞。最近,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比較有針對性地反駁Ezell報告,形容這是「編造」的清單,雖然釐清了一些指控,但不少論述仍避重就輕。如在技術轉讓問題上,認爲這是「正常的談判要求」,但也忽略了在一些場合下,技術轉讓是中國的硬性規定(如高鐵,見後)。在政府採購問題,也承認只是「立法了」,執行得怎樣,「心裏有點打鼓」。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即使中國完全遵守世貿承諾,現在中國再用「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獲取對美的貿易優勢地位,也被美國視爲不公平、不對等。

當年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享有不對等的關稅優惠與保護期,協議中也沒有為這種身份設置限期和標準。

2017年,美國、日本、歐盟等紛紛拒絕讓中國在入世15周年後自動承認獲得「市場化經濟地位」,一致「不承認中國市場化經濟地位」。中國商務部在年底宣布進一步降低關稅。現在,中國的平均總關稅(simple mean)是7.8%,美國是2.8%;加權關稅(weighted mean)是3.5%,美國是1.6%。中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普遍高於美國。在美國最關注的汽車問題上,中國的關稅是25%,美國的關稅只有2.5%(日本的汽車關稅為零)。

中美不對等、不公平的事例很多。爲了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我一般喜歡用郵費這個例子。

最近幾年,美國eBay與亞馬遜(Amazon)上多了很多中國賣家。他們用「免運費」為招牌向美國買家出售廉價產品。但美國賣家出售類似產品,即便價格一樣,通常還要加上6至7美元的運費。就是運費差距讓大批美國賣家叫苦不迭,做不下去。日前,特朗普「怒懟」亞馬遜佔了美國郵政(USPS)的便宜。其實,亞馬遜與eBay一樣,都只是提供平台,真正佔便宜的是中國賣家。

美國賣家用美國郵政在美國國内寄小包裹,一般要6至7美元。美國寄小包裹到中國,一般要18至25美元。爲何中國賣家居然能「免運費」呢?原來,中美都是萬國郵聯(Universal Postal Union)成員。爲了扶持發展中國家的物流,根據2012年國際郵政聯盟的一份協議,從「發展中國家」到美國寄每公斤的小包裹只需要1美元。

中國就是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於是,1美元就覆蓋了從中國口岸到美國口岸,再到家門口的所有費用,差價全部由美國郵政負擔。通常中國賣家都在深圳發貨,中國國内的運費成本幾乎爲零。於是他們只要自己承擔1美元的運費,自然就可以對美國買家免運費了。美國同行如何競爭?

此事的荒謬在於,美國郵政每寄一份這樣的商品就倒貼約25至30美元。美國郵政用美國納稅人的錢,補貼中國賣家,打趴美國賣家。

如果中國是一個體量很小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扶持一下也無所謂,但現在中國貴爲世界老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甚至還認爲「已經全面超越美國」,還要這樣佔美國便宜。這實在説不過去。

上面提到的中國專家崔凡,雖然否認了中國不遵守入世承諾,但承認中美貿易的不平等,認爲「規則不足可以再談」。這是難得的客觀態度。

第三類的市場壁壘主要是指新興的互聯網產業。

由於入世之時,移動互聯網尚未出現,互聯網產業也尚未壯大。故在中國的世貿承諾中沒有很具體地涉及。但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正是最近十幾年最耀眼的經濟增長點,也被中美視爲必爭之地。中國以國家安全理由建立了防火牆,把一大批美國互聯網公司,包括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WhatsApp都封殺在牆外。更不提近年來的移動支付,外國公司根本無法獲得牌照進入市場。新興的雲計算與雲儲存業務,外國公司亦無法進入中國。這樣,微信、百度、百度盤可以在美國用,Facebook、Google、Box、Dropbox就不可以在中國用。在源頭上形成壟斷後,其他外國互聯網公司也更難在中國發展。中國無樁單車共享可以到美國發展,美國的共享單車就無法來中國。這顯然也是不對等的。

經過15年漫長的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 第43名成員 。圖為當年北京市內的一塊宣傳加入世貿好處的黑板前。
經過15年漫長的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 第43名成員 。圖為當年北京市內的一塊宣傳加入世貿好處的黑板前。

知識產權保衛戰

美國現在最關心還不限於貿易逆差問題,更有知識產權問題(這本身也是貿易逆差的來源)。中國對電視、電影、書籍、軟件等的知識產權保護長期漠視,但美國尤爲關心高新科技產業的知識產權。這次美國提出制裁清單的出發點,是對中國強迫美國公司轉讓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報復(即301調查),清單涵蓋核能源、生物醫藥、航天、信息和通訊技術、機械人和機械等尖端技術產品,以及「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受益的領域。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的301報告,除了間諜與黑客等「信不信由你」的盜竊行爲之外,美國認爲中國有幾種制度性的知識產權侵犯。

第一,利用市場地位強迫技術轉讓。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的高鐵。中國原先鐵路技術落後,2004年4月9日,國務院發了《研究鐵路機車車輛裝備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確定了推進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方針。在招標公告中,定下三個原則:第一關鍵技術必須轉讓,第二價格必須最低,第三必須使用中國品牌。結果,外國公司必須與中國公司合作投標,而且必須轉讓技術。此後,中國才在「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自行發展關鍵技術」,發展出現在的高鐵。

第二,利用合資公司轉讓技術。301報告指出,中國在一系列產業上(如種子、石油天然氣、汽車、飛機、核電、電信增值服務、基礎電信服務、銀行、醫療儀器、地理信息)都要求外國企業只能通過合資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方必須控股或至少佔50%股份。通過合資公司,中國獲得美國的技術。在技術轉讓問題上,崔凡教授指責美國「把政府行為與企業行為混為一談,擴大了強制技術轉讓的外延」,但在中國,大部分這種高新產業公司都帶有濃厚的國家色彩。

第三,利用行政審批、發放許可、環境與安全審查等方式,迫使美國公司不必要地公開技術秘密。比如有公司投訴,爲了通過中國的審核,必須給出製造過程中準確的溫度與壓力,而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只要求給出範圍即可,而這類資料對於這個產品是重要的技術機密。

301調查報告提出的另一個憂慮,是中國通過收購外國的高科技企業掌握其技術,這就是報告要求限制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投資之故。這種憂慮也和雙方「不公平、不對等」的關係有關。比如同類的企業中國絕對不允許外國人購買,美國現在也沒有對等的合資經營限制。美國要引入限制中國投資,也有令雙方關係「更公平、更平等」的理由。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知識產權上的問題,不是美國一家的抱怨。日本、歐盟也正準備加入美國的陣營,向世貿投訴。但是在世貿規則下,不但需時甚長,而且舉證要求很高:中國往往在談判過程中避免留下把柄,最後說成外企「自願」轉讓技術。

2018年4月4日,中國政府公布,將對美國進口的大豆、橙汁、威士忌、汽車等加徵25%關稅,料總值500億美元。
2018年4月4日,中國政府公布,將對美國進口的大豆、橙汁、威士忌、汽車等加徵25%關稅,料總值500億美元。

「吵吵比打打好」

現在雖然中美鷹派呼聲很高,但筆者認爲貿易戰實際開戰的機會依然不大,雙方最終能談成。

筆者向來支持自由貿易,也支持在多邊框架之下解決貿易紛爭;但也認爲,應該客觀地、有同理心地、心平氣和地看待這次的貿易摩擦。美國方面,也有不少專家呼籲避免民粹主義,不應只顧着找替罪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則說,要盡量避免把民族主義帶進貿易談判;中國前世貿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亦呼籲應「冷靜對待」。

首先,美國的貿易逆差對美國傷害很大。美國希望雙方能降低逆差,合情合理。中國把貿易逆差歸咎於美國的責任,批評美國人「消費至上」才是主因,這多少有點「佔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在這個產品過剩的年代,市場是稀缺品。正是美國的消費市場,在過去近二十年,成爲拉動中國發展的重要動力。現在中美逆差3750億美元,特朗普要求解決1000億美元,也不能說太過分。特朗普花了一年的時間要求解決而不果,「百日計劃」杯水車薪,「2500億美元合作」華而不實,這都是有目共睹之事。

其次,中美貿易的「不公平、不對等」是客觀存在的,是中美貿易矛盾的主因。現在中美實力接近,顯然不再妥當。誠然,大概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對等,但「更公平、更對等」不是過分的要求。

再次,知識產權的問題是否存在,大家心中有數。中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也應該做得更好,最終而言也有利於中國。

而且,中國很多人認爲美國「故意不讓中國成爲製造強國」,是敵視中國,「不讓中國發展」。這也過於情緒化。先抛開中國有否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中國擺出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列出的10大重點領域,包括航空航天裝備、機械人、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電動車及生物醫藥等,要在2025年成爲「製造強國」。到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要趕超德國日本。中國「工業黨」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說法,追求「從上到下的自主化體系、或是完整的一條龍生產」,在很多西方傳統優勢項目上要求國產化。這下,中國要「溯游而上」,直接讓西方國家「無路可走」。

發展固然是中國的權利,從來沒有人不許中國發展,但別國同樣有發展與保護高科技產業的權利。不能說別國要保護自己的高科技產業,就是「敵視中國」了。而且認爲區區25%的關稅就能打斷中國製造業升級,也過於幼稚。雙方在「公平、對等、和平」的原則下競爭,才是合理的。

中國集中花大錢,給國有企業以舉國之力進行扶持,用「國家隊」去對付外國的「俱樂部」。比如,中國要發展大飛機產業制造C919飛機。中國商業航空獲得免徵17%增值稅的待遇。飛機剛試飛,還沒有取得國際認證的時候,就已經獲得800多架的訂單。這在正常的商業市場是不可能的。《中國製造2025》要求「國產化」比率的規定,也與「全球化」格格不入。雖然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製造2025》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不存在歧視,但看細則,還是那套外國必須合資的規定。

當然,其他國家也不乏這類對產業補貼的例子,但一來,其廣度與深度,都無法與中國「表面是民企,實際是國企」的國家隊模式相提並論。二來,在被第三國控告或制裁時,大多只會被視爲正常的商業摩擦,而不容易被視爲「不許我國發展」的民族主義。

最後,中美貿易戰的核心問題,還是中美實力對比的根本轉變。這即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但這並不意味着兩者不能分開處理。「吵吵比打打好」,貿易戰比全面經濟戰好,經濟戰比熱戰好,希望雙方都有底線。

總之,中美貿易雖然矛盾重重,但雙方不是無法互相妥協。貿易戰令兩方受損,肯定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在近日開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將要作重要講話,「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很可能,提出的開放措施就有不少回應美國的要求。這樣,中國是「按自己的節奏放開的」,不失面子。對美國來説,也可以辯稱是美國壓力所致。或許,這就是雙方可以解套之時。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近年專注東海與南海史、國際法與東亞國際關係)

讀者評論 1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写得比较客观的,比某些墙内不负责任得鼓吹手写得好,赞一个

  2. 美国这样逼一下中国来谈判不过分,也在博鳌验证取得了初步成果

  3. 中文裡面是寫的最好了,自問寫不出來。

  4. 文章總結的比較全面。我只是補充一下文中跨境電商出口的小問題:
    1. Universal Postal Union的中文應該叫做萬國郵聯。
    2. 中國賣家不僅發貨到美国的郵費低,到很多國家都一樣。很多國家郵政還專門來華做這個生意,但是後來被中國郵政趕走然後獨攬了。

  5. 民粹和民族意義是當前的世界潮流,誰也無法將之阻擋。

  6. 说得不错,但还是不够全面。关于技术转让,你很难用证据来明确这是政府行为而非企业谈判手段,毕竟最终是外方企业在衡量利弊之后自己做出的决定,按法制精神来看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非关税壁垒方面,美国也不是没有用“国家安全”的理由拒绝过中国企业的投资/合并,甚至市场准入。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然中国在这方面的程度远超美国,但其实很多考虑并非真的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是政治安全考量。
    实际上TPP的方向是对的,要想解决贸易问题,必须把政治和人权等都拿来一起谈。不过这样中美达成一致的难度只会更大。
    我看最终就是中国将一部分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美国开放一些高科技出口管制,一加一减账面逆差应该能缩小不少了。

  7. 不是很认同文中的几个观点:
    1,美中贸易互相得利,所以一味的指责中国不公平。这理论上看是对的,但与现实情况脱节,现实是广大的劳工阶层并没有得利,而这群人就是川普的基本盘,川普的政策不是简单的减少逆差数字,还要提升国内就业和投资,让广大劳工获利。从配套的减税法案可以看出端倪。
    2,中国会逐步开放以化解矛盾。这观点要是在五年前还有人信,现在已是时过境迁。川普的要求是立竿见影的开放,重复过去说一套做一套,拖延时间的做法是不可能化解现今贸易矛盾的。
    3,在多边框架解决贸易争端。这是典型的全球主义者和稀泥的做法,况且欧盟等西方国家也与美国有贸易摩擦,多边框架解决的结果就是互相勾兑,就到最后还是国内的劳工阶层买单,这完全不符合川普的施政方针,也不符合劳工的基本诉求。举例就比如TPP,在美国国内劳工阶层就引发巨大反对。
    最后就是一点小建议,作者在引用学者论述支撑自己观点时举例了林毅夫,这人是出名的中共御用文人,引用他的论述恐怕无益于支撑作者理中客的目标。

  8. 大概是中文为数不多不胡说八道的分析了

  9. 说得很好,前两天的国内报道,还有说川普是在强行碰瓷我们既定的开放政策。和争个面子输赢,看谁先认怂相比,各自体面地退一步,既符合两国利益,也不失大国风范。

  10. 很明显,中美贸易是不对等的,但並不存在不公平,因为贸易從来就不是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要不然,买卖双方都要公开成本和利润,还要有一套大家認可的计算方式,才能计算出公平与否。
    另外,你与人家做买卖,人家开出條件,你認同了。生意开始做了,然后你向第三方投诉,说人家开出的條件不合理。你是非与他做生意不可吗?

  11. 感謝黎博再次撥開濁流

  12. 贸易战打起来
    对中美两国普通民众
    有什么好的、不好的影响?
    希望端传媒能够解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