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洪流面前,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底下層為了存活湧進城市。面對居住空間的不足,他們絕大多數都要在城市邊緣的違章建築中寄居,拼命工作希望下一代可以過得更好。一場無情的大火,揭露他們所住之處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政府面前有一個十字路口:要驅趕,還是要安置?
我說的是港英政府,時間是1953年。當時,港英政府面對的是過百萬因為國共內戰逃到香港的難民,他們就在山邊搭起木棚過活。一場大火把位於石硤尾的木屋區移平,數以萬計居民無家可歸。港英政府首先在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安置災民,然後再興建一系列29棟六至七層高的徙置大廈,成為了今天的石硤尾邨。自此,公營房屋逐漸成為香港房屋政策的重點,建設標準也越來越先進,如從共用廁所發展成獨立廚廁。至今,有330萬港人居於資助房屋當中,佔全港人口四成半,每個新發展區首先入伙的都是公共屋邨,是維港以外的香港城市奇觀。
世事往往以驚人相似的模式出現。近日北京政府大規模驅逐居於城市邊緣的外來打工者,據稱和早前於順義區李橋鎮和大興區新建二村發生的大火有關。政府人員通過斷水斷電等的粗暴方式,迫令這些外來打工者在極短時間內遷離居所,在寒風下沒有任何救濟或過渡措施。要到了事情鬧得網上民情洶湧,當地政府才開始推出緊急安排。為什麼64年前的港英政府會選擇安置災民,今天的北京政府卻選擇驅趕?
##建公屋目的──幫資本家?治安?衛生?土地資源?##
香港公營房屋政策的來源,學術上有不少討論。很多學者都不滿足於把公屋視為港英政府的惠民措施,嘗試從當時香港的政治經濟脈絡中尋找答案。把這些討論借來一用,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思考北京政府可能在想什麼。
對香港公營房屋政策其中一個最有名的解釋,來自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他認為公營房屋實為政府對資本家的間接資助。回到1950年代,中國參與韓戰引發了國際禁運,香港本來的轉口港角色大受打擊。與此同時,逃避內戰而來的中國難民帶着勞動力和創業精神,為香港發展加工製造業帶來有利條件。早期興建的不少公共屋邨都是建立在當時新興工業區的週邊,為提供廉價勞動力帶來便利。如是者,公營房屋應該被理解為政府動用公共資源為資本家興建的工廠宿舍。
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今天的北京政府並沒有多大誘因做同類的安置工作。現在的北京講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保定市要承接首都功能,現在又要辦雄安新區。別說一般產業,就連金融後台服務也想遷走,已經和當年輕工業發展蓬勃的香港完全不一樣。
不過,並非所有學者都同意柯司特的觀點。畢竟,如果只是要提供廉價勞動力,就讓貧民繼續住在貧民窟也可以,毋須政府操心。政府要對付貧民窟,一定是有本身不喜歡貧民窟的理由。從這進路出發,有不同學者提出了治安、公共衛生,以及土地資源的角度理解。
殖民者來到陌生的地方,本身就害怕任何的不穩定因素。英國人在香港喜歡住在山頂,就是害怕山腳下濕熱的氣候會讓他們生病。港英政府常常要求華人地主改善居住建築,後面也有害怕瘟疫的考慮。另一方面,當城市中出現過百萬的流動人口,說不定當中有幾個國民黨或者是共產黨的特務,正在等機會聚眾生事。把木屋區的貧民都遷進現代化管理的公營房屋,最起碼以後要抓人也有門牌號碼可對應。用中國的政治術語來說,這些都是維穩問題。
從土地資源的角度出發,城市邊緣的違章建築是浪費土地潛力。如是者,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其實是一個賺錢項目來的。有調查指出,通過多層大樓的安置模式,港府只要用三分之一的土地便可清理原來的木屋區。剩下來三分之二的土地,就可以變賣了。城市土地無論在北京和在香港都十分值錢,城市邊緣換個角度看就是城市擴張的地方,土地升值潛力特別大。
來到今天的北京,通過土地整理來達至維穩功能的邏輯基本相通,但實踐的方式並不一樣。最起碼,中國政府今天介入和掌控中國民間的能力,遠遠高於當年在香港華人社會當中的港英政府。因此,中國政府可用的手段更為直接,甚至更簡單粗暴。
##港英的別無選擇,北京的無比自信##
說到這兒,我們得處理一個北京和香港的重要分別。香港地方有限,三面都是海,北面有深圳河為界,不能如北京一樣以攤大餅的方式擴充。因此,港府在拆除木屋區之外還要想辦法安置居民,不一定是因為出於好心,而是他們無可選擇。當年的難民就是因為害怕共產黨才前來香港的,不會因為港府拆屋便遷回中國。如果只拆除而不安置,木屋區便會如「擠氣球」一樣在香港境內的別處重現,問題沒有解決。只有安置,才能治本。
說到「擠氣球」的觀點,另一位研究香港公營房屋政策的學者艾倫.史莫特 (Alan Smart)認為,過往其他學者的解釋都不足以說明這政策的成因。他跑到檔案館中翻查紀錄,並提出一個從中港關係出發的理解:如果港府實行只拆除而不安置的政策,過程中引起的社會動盪可能會為共產黨提供介入香港事務的藉口。這個觀點和其他戰後香港社會的研究類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1970年代港府大幅改善管治,和1967年時文化大革命觸發香港暴動相關,善治的目的就是要穩住管治。
反轉過來看,今天的北京政府選擇了和當年港英政府不一樣的做法,也可說代表了他們現時並沒有或覺得不需要有同樣的危機意識,反而對自己的管治無比自信。當然,你也可以說兩者的目光本身就不一樣。當年港英政府想的是如何在強權邊緣保住自己的一點點利益,今天的中國講的是「全國一盤棋」,人都成棋盤上的士象卒了。
最後提一下,現在的香港政府已經不是當年的港英政府。九七前的殖民地夾在中英兩國中間,要通過善治來避免外力介入。然而當那個外力已變成了今天的北京政府,也就不再有此需要。早陣子特首林鄭月娥還說過香港不用再增加出租公營房屋呢。
**(梁啟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
**2017年7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但本文因關乎重大公共利益,我們特別設置全文免費閱讀,歡迎你轉發、參與討論,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https://theinitium.com/subscription/offers/),瀏覽更多深度內容。**
一个是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政府,一个是共产主义,执政本质不同,自然方式手段也不同。
最后一句神了哈哈哈
文章無深入寫北京因素方面有點可惜
那香港如今的劏房呢?一家人住在6㎡的房子里就有尊严了?申请公屋没个5年10年根本下不来。
非常反感北京政府这次粗暴冷酷的行动。但是拿港英时候的政策来比较觉得略欠妥当。私以为北京的问题是自己起来了,却没有有效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和香港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说白了,不管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多深的计谋,港英政府最起码还把人当人
下面有位説有新界住就不錯了。實則未必,和港島九龍開發不同的是,新界不僅多山少平原,而且還有很多原住民宗族。19世紀末港英開發港島時就霸佔了很多新界大族的土地,例如鄧氏,那時鄧氏不知道也鞭長莫及。但如果為了安置難民把他們趕去新界,那些鄉民宗族首先就唔肯過你,收地的難度肯定比九龍大,政府也沒有那麼多錢買地。如此一來,在九龍建設徙置區來得更容易。
北京連參考的動機都沒有。那些被驅逐的「低端人口」,在北京趙家人看來,連牲畜都算不上。
北京的目的是把低端人口趕走,而非要留下他們。另外外來人口沒有北京戶口,不可以享受北京人的福利,所以不可能參考港英做法安置災民
大陆有户口制度。没有北京户口的不是北京人
這是世界級大都市,低端人口住什麼深水埗,有新界你住就不錯了。再要囉嗦把你扔回大陸去!!
錯字:徒置大廈應該是「徙置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