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梁錦松:對新一屆政府的建議──香港今後應該怎麼走?

上屆政府說親疏有別,就是說你不支持特區政府不支持中央政府的話,就不給你機會,這樣就把很多不同意見的人排除在建制之外。

編按:2月8日,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17屆年會上演講,指出香港年輕人面臨三大發展困難:無法上樓、無法向上流、沒法上位,故只能上街,由此看來2014年佔中不是偶然事件。而香港要解決經濟發展的困局,梁認為未來應該專注發展五個方面:聚才、聚財、創新、創意、創業。梁錦松亦提到,上屆政府的「親疏有別」,窒礙年輕人進入建制上位。以下是梁錦松在論壇上的演講節錄,經《端傳媒》記錄編修轉載。

梁锦松指香港年輕人面臨無法上樓、無法向上流、沒法上位的三大發展困難。
梁錦松指香港年輕人面臨無法上樓、無法向上流、沒法上位的三大發展困難。

非常高興有機會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我對香港的一點看法,香港是祖國的一部分,我作為所謂「老香港」跟大家報告一下香港今後應該怎麼走。最近有很多人,不管是新香港人或者是關注香港發展的人,都在問香港過去20年出了很多問題,以後怎麼辦?甚至有些香港人都在問,需不需要「移民」。香港已經回歸近20年,50年不變,剩下還有30年,所以未來10年是非常關鍵的10年,所以在這裏我跟大家報告一下我的思考。因為今年要換行政長官,也是對新一屆政府的期許和建議。

從我的角度來講,過去20年香港的總體發展還不算太差,人口、GDP、人均GDP也有增長,但是也有人指出比起內地,或者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的增長來說,我們還是慢了一些。過去20年我們人均GDP大概每年增長1.6%,而新加坡差不多是3%,幾乎雙倍於香港的增長。現在(內地)股票市場無論是上市公司總數或者是總市值,都比香港大很多。

政府過去廿年沒重視年輕人發展

除了經濟發展外,現在我們都關注年輕人的發展。我大概在兩年前說過,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幾二十年沒有充分重視年輕人的發展,特別體現在個「上」字:「上樓」沒什麼希望;「上流」往上流動的機會比較困難;「上位」給政府建言比較困難。如果三「上」困難的話,他們只能上街。

上樓。目前香港人均住房只有是16平米,如果把香港的所有住房排在一起,中位數只有47平方米,就是說有一半的房子是小於47平方米的,而且非常貴,可能是全球最貴。有研究說,如果是家庭收入的中位數,一毛錢不用,大概要18年不吃不喝才能買一個中等的房屋,而只有47平方米。所以,現在年輕人要跟父母一起住的人口越來越多。

上流。往上流動也可能因為租金比較貴,所以香港的行業越來越窄。而另外一個原因,是比起以前,比如說在一九六幾年畢業時,港人往後的收入增長越來越慢,而房價卻越來越貴。所以無論是收入的增幅或者是買房的能力,現在卻越來越差了。而且現在工作的職位跟以前比較來看,以前做專業人士的大概有一半左右,現在已經降了38%,其他都是收入比較低的。現在有人說是因為大學生過多,但我覺得這也跟全球化、跟科技的發展比較有關係。這個現象也不光是在香港,在發達經濟體包括美國都有類似情況,往上流動機會小。但國內不一樣,國內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創業。香港比起二十幾年前,年輕的創業者少了。

上位。就是年輕人能參與建制,能參與政治的管制。上屆政府說親疏有別,就是說你不支持特區政府不支持中央政府的話,就不給你機會,這樣就把很多不同意見的人排除在建制之外。所以我說,如果你上樓沒希望,上流很困難,上位也是有難度的話,年輕人只能上街了,所以兩年前的佔中事件也不是偶然的。

今年我們會有一個新的行政長官,我覺得其實施政重點,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就是說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是對的。但是我要提醒一句,借用李光耀先生說的一句話,如果要分錢你首先要賺錢,不然的話你只能借債來分,這樣也對年輕人不公平,因為借債其實就是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來用,遲早要還。

聚才、聚財、創新、創意、創業

香港在發展經濟方面空間也是不小的,我們應該像中央政府所提出的,香港應專注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一國兩制」,我們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基本法》也賦予香港不同的體制,這是我們發展經濟最獨特的優勢。香港還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20年來,香港每年都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我們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還有我們的法治、低税,香港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幾乎沒有綁架、謀殺的事件;我們還有一個比較廉政的環境。在經濟上,我們是五個經濟流動最繁榮的地區,包括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機構做過研究,把全球經濟都跟這五個流通做一個關係分析,指出在這五個流通最融通的地方,經濟發展是最快的,而香港恰恰就是在這五個流通方面最融通的地方。

香港應該專注以下這五個方面的發展:聚才、聚財、創新、創意、創業。

我在二十多年前講過,聚才和聚財對香港來講是最實用的,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別是在過往7年,西方中央銀行都在印鈔票,從某個意義來講,錢財是現在最不缺的資源。在知識經濟裏面、創新經濟裏面,最缺的就是人才。香港在這方面我覺得很有優勢,我們應該強化香港作為全球精英樂意聚居和工作的地方,考慮積極吸收全球的精英來香港,特別是現在民粹主義主導,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對人才、外來人才的態度可能要改變。香港不用公開地說,但是我們要派專人,要政府的人,要商界的人,到其他地方點對點的說服精英人才到香港工作、居住。畢竟香港對全球人才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是非常宜居的地方,税點低,適合做投資,特別是香港的增值税基本是零,來做投資基本上是不徵税的。所以我們應該趁其他地方排斥外來人才時,去積極吸收人才,畢竟香港從來都是一個外來移民城市。

在聚財方面,我們也應該吸引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到香港。

另外,我覺得香港應該大力鼓勵「三創」,就是創新、創意、創業,我經常說是「ICE」,好像冰一樣。我們為什麼特別在香港要鼓勵創意呢?因為創新,很容易引導人家去想科技創新跟業務模式的創新,但創意,包括文化的創意,比如說建築、媒體等等,都是創意,在這方面很多地區都是強而有力的經濟推動來源。我們應該吸引高端研發機構到香港,而且在人才方面要大量吸收「三創」人才到香港。另外,我們應該積極跟珠三角,包括深圳、東莞、珠海,「突破性」的合作。

比方說在人流方面,如果你住香港,從香港過關時,在深圳這些地方能不能有「金色通道」給人才更方便過關?而且如果能夠突破到內地超過183天就要付內地税這樣的税制,可能更容易吸引兩地高端人才來往。

如果能夠把香港制度上的優勢,包括知識產權保護、自由、方便、低税等等,跟深圳合作——大家知道深圳現在是中國最有創新能力的城市之一,它的體量比香港大,深圳跟東莞是全球最好的製造業平台,加上珠海有乾淨的空氣跟土地,這是發展生物科技最好的地方之一──把幾個方面優勢結合起來,打造一個粵港澳灣區,我們很有能力跟美國的灣區競爭的,這對我們有利,對國家有利。

金融中心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畢竟在未來可見的將來,國際金融中心在亞洲這個時區,應該還是香港和新加坡之爭。香港是不能丟掉這個的,因為中國將很可能會變成全球第一大經濟的國家,但若果還要依靠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的話,可能會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問題。國家現在也推動創新創業,香港也應該想一想,例如從上市的規矩怎麼樣改動來適應創新跟創業,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以前我跟政府說過,應該讓阿里巴巴落戶香港。剛才我也說了,人才是最缺的資源,但是我們上市的規矩現在還是比較對資本有利,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怎樣能夠重視創新創業者,而不是控制股權,應該讓他們來香港上市。

現在全球IPO頭十家企業,6家在美國,4家在中國,但是有9家是在美國上市,只有1家在香港上市,我覺得這是不能配合國家發展的。香港應該積極的想像,怎樣進一步改變各方面金融的規矩和產品,支持國家發展。另外,就是支持國家的經濟全球化,包括「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在可見的將來資本項目還不可以完全兑換,就形成兩個資金池,一個是境內的,一個是境外的。這兩個資金池怎樣風險對衝管理跟流動,香港最好可以提供這樣的渠道。

香港可以成為地區的高端服務中心,包括在教育、醫療、文化、會展,這都是香港現在既有的優勢,可以為區內包括國內需求提供我們的服務。再加上如果人口能夠從700萬增加到1000萬,需要的基建房屋、各個方面的建設,也可以推動香港在經濟方面高速發展。

(梁錦松,香港財政司前司長、南豐集團行政總裁)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樓價高企,地方狹窄,物價昂貴,空氣污染。活動租場費高,有新念頭但怕虧本不敢有新搞作。大學揀科先知原來社會重商輕理,原來工程科研係水泡,原來賺到錢買私樓先叫成功,有閒錢炒樓先叫富貴。
    咁既城市你話係“非常宜居的地方”? 對可以靠父幹既有錢人黎講--係,岩得非常正確!

  2. 带我向伏明霞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