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白信:互聯網、青年創業與共青團改革

未來,人們或許聽不到街道上整齊的皮靴聲,但只要打開手機和互聯網,就能看到鋪天蓋地的美麗青年,如何敬仰英明領袖的歌唱。
白信:整個共青團都在主動「無害化」轉向,以社會運動的手法重建組織和動員,參與到對習個人效忠、爭取青年、佔領互聯網的一場運動中。

2016年的夏天,中國大陸極端氣候肆虐,政治氣候也風雲變幻。8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公布了《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可以看作連續政治過程中的一個節點──過去幾年圍繞團系的政治鬥爭終於劃上了一個句號,也算是今年北戴河會議期間,一個看得見的成果。

網媒年代,共青團的社運化

圍繞團系的政治角逐,交纏在令計劃、薄熙來、周永康集團的派系鬥爭中。他們,甚至包括仍在位的更高層,被習斥為「一小撮野心家和陰謀家」,也是今年秋天「十八屆六中全會」即將全力解決的對象。中紀委對共青團中央的批評也空前嚴厲,稱其「貴族化、官僚化」,這給共青團和團系幹部的政治地位和前景帶來極大困擾,卻也是共青團近來加速轉型的動因。其結果,便是《改革方案》的出台。

縱觀該方案,除了因為「黨團關係改造」而明確向習近平效忠的政治要求,最明顯的是讓共青團重新回歸青年運動的改造路線——既包括組織結構,也包括團與青年的關係。

具體來說,整個方案有兩個亮點,分別印證着共青團的「社運化改造」。一是去官僚化設計:團中央開始精簡編制,增加掛職幹部和基層幹部比重,並且不再要求職務等級和工作匹配。這等於既去掉了團派官僚升遷的棘輪,破壞了團系幹部的上升通道,又以一種變相的「內部幹部下放」形式對團系整體貶黜。共青團的快速升遷本來是團系政治力量的內生機制,如此一來,團系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力量的威脅,就此瓦解。

經此改造,在未來的中國政治舞台上,一個更效忠習個人、更活躍、也更具政治進攻性的青年運動組織儼然形成,也就是一個建制化的「小粉紅」軍團。如此判斷,既是基於過去幾年,在共青團主導下「小粉紅」的出現,也是基於更宏大的時代背景: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深刻改變了社會和經濟,也改變了政治形態。

以奧巴馬2008年的總統選舉為標誌,此種新媒體政治改造了傳統政黨,使政黨也變得社運化了。所謂政黨社運化,是內地政治學者吳強博士最早注意並概念化的(見諸《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4年第2期)。其指因新媒體的引入,傳統政黨的組織結構和動員方式越來越接近社會運動中的「去組織化」和「網絡化」,呈現出一種新民粹主義的極化政治。這一趨勢對無論民主體制下的政黨競選,還是威權體制下的民意操縱都有影響。傳統政黨越來越多地採取新媒體策略、並且更多將黨組織建立在新媒體上。

這種趨勢在共青團的改造中同樣可見。中共更為積極主動、更徹底地進行新媒體的社運化改造。如此轉型,已經不僅僅是令計劃案後,共青團高層急於解決對團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許還透露出團系統強烈的自救意識,彷彿共青團面臨危機的一次集體創業,努力向最高層表忠心、甘當馬前卒,而不再扮演從前在最高政治格局中分一杯羹的競爭性角色。這樣的轉型,無疑會影響深遠。

共青團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另一個最重要的趨勢是「互聯網+共青團」的模式,強調網團的深度融合。這是第一次以互聯網結構為主導,改造黨團-官僚組織的嘗試。《方案》要求團組織走出辦公室和文山會海,進入社會;也要求團幹部主動聯繫青年,直接動員青年;大力實施「網上共青團」工程,推動團員轉為社會志願者。

如此成建制的、社會運動式的轉型,可以回溯到2008奧運會,共青團工作向社會志願者的轉型。那時,團組織事實上發揮着 NGO 的功能,向黨和政府部門提供有組織的青年志願服務,而團中央正是在賽後志願工作總結的基礎上開始了轉型。

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網上共青團」工程則直接孕育了「小粉紅」。團中央建立了統一的「未來網」,各級地方團組織直接建立微博賬號、接收各類網絡平台,在政務微博中規模最大,也能夠從百度貼吧(BBS)中直接動員,並組織黑客攻擊,酷似俄羅斯的「納什」運動。

然而,在這些表面工作的背後,卻另存兩條暗線,其政治指向異常明確。

一條線,是2016年7月13日團中央聯合發改委和央行發布的《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算是《方案》的先期文件,要求將兩千萬青年納入志願者體系,並且納入信用體系,根據志願工作(如參加小粉紅的網絡攻擊或線下集合)評定、增減青年的信用積分,並與創業優惠、乃至機票優惠等獎懲掛鈎。

這意味着,通過團的志願轉型,多達兩千萬青年正在被納入一個強制性的監督體系中。如此規模可觀的生力軍,在《方案》的指針下,以預防性動員的方式,被賦予了防範「顏色革命」的重要使命。這自然也意味着「小粉紅」軍團的大規模建制化:他們未來可能隨時出動,出現在任何需要的場所,如各種民族主義抗議或者擁戴遊行當中。

另一條更為隱蔽的線索,卻標識着團系力量的集體投誠。共青團中央8月2日開會做出部署,要求團組織積極參與到青年創業工作中。「互聯網+」本是總理李克強上任伊始提出的,鼓勵青年人創業、刺激新經濟、緩解就業緊張的一項重要舉措。時至今日,「互聯網+」雖然遭遇許多制度性困難,卻仍然在堅持中,而且影像了許多中國青年人的觀念與生活。

共青團、青年創業與對台工作

而《方案》中,「互聯網+共青團」的深度融合,不僅包括團的互聯網改造,也指向了創業本身,並且賦予了鼓勵創業的政治目標。其中的鼓勵創業方案,大體上居然可見昔日「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的影子。

YBC 是一個團中央創始於2003年的創業投資計劃,其領導人正是令計劃的夫人谷麗萍。該創業計劃在過去十幾年裏建立了全國性的分支辦公室、多達12000 人的「導師庫」,以及與各地方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複雜網絡,堪稱創業版的影子「共青團」,也是令計劃和團系深度介入經濟的一支巨大力量。

雖然,YBC 主頁上的新聞更新停留在了2015年6月,顯示這一機構的工作陷入停頓。但是,也是從2015年6月開始,台辦等機構卻開始了一個總額400億元人民幣的「大陸創業基金」計劃,吸引台灣青年「回大陸創業」。該計劃以無償向台灣青年提供免費辦公室、公寓和創業啟動資金的方式,鼓勵台灣青年在廈門、深圳、東莞、天津等21家創業基地、13個城市開展創業。

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一計劃所爭取的,是740萬台灣青年,也是台灣的未來民意決定者,關係台灣青年對兩岸關係的長遠態度。缺乏「創業」管理經驗、缺乏青年工作的台辦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啟動如此龐大的計劃,除了YBC機構的幫助,幾無可能。這彷彿當一年前令計劃被正式逮捕前後,他的昔日班底都在「互聯網+」的號召下,開始了一次集體創業。

如果這一推測成立,那即是說,不僅團系已經全面轉向效忠習近平、甘當對台青年工作的馬前卒,而且整個共青團都在主動進行「無害化」轉向,以社會運動的手法重建組織和動員,參與到對習個人效忠、爭取青年、佔領互聯網的一場運動中。未來可見的,必然是更大規模、更為活躍、更為「萌態」的共青團組織的青年運動。

那時,人們或許聽不到街道上整齊的皮靴聲,但只要打開手機和互聯網,就能看到鋪天蓋地的美麗青年,如何敬仰英明領袖的歌唱。

(白信,政治學博士,社會運動研究者)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