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大陸
政經、社會、人的故事,以最真實的視角深度報導中國。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那年那月所做的,是香港一代藝文工作者的記憶。曾經的抗爭丶作品和思考,對香港藝文後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生存者 謝志峰
大飢荒沒餓死他,六四子彈沒射死他,兩次中風沒殺死他,主持《城市論壇》,維園阿伯沒咒死他。
評論|
秦翰:打磨平常心 在黑洞擦出光
災難本身不能把人拖入黑洞。信任、信念、信仰全面崩潰坍塌,堵死了洞口,生命才不再有一絲光。
百歲生死許家屯
在洛杉磯,這位自六四後流亡海外的前正部級官員一直在等待「落葉歸根」。曾有人受託向胡錦濤提呈,答覆是:「時間未到」。
一個香港85後的孤獨「知乎」之旅
一個年僅27、粉絲剛剛過萬的「知乎巴打」,可以通過隻身答問,打敗中港關係中所有的偏見和不理解嗎?
評論|
鄭司律:賦予六四本土意義之可能與必要
藉着堅持六四真相推動民主,其實是主動對抗北京的歷史觀和社會觀,正正與今日香港反干預、堅守自主的方向並行無悖。
評論|
文革第一個冬天的血色浪漫
人們都曾充當文革的社會基礎,卻少有人反省自己當時的所為和不為,更少崇敬和懷念在其中反抗和為此付出代價的人。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當年六四過後,一眾香港藝術家曾塑造過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種突圍和妥協的結果,是維園豎立起一尊有著「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評論|
阿捷:「沒必要再悼念六四」背後的功利思維
數年前開始倡議六四本土化,今年就有人開始想完全放棄悼念六四。這不禁令人思疑,六四之於本土派,到底有什麼意義?
悼念六四應完結?五個年輕人這樣說
昨日如夢,人們忘了嗎?人們還相信嗎?答案仍然在年輕人身上。
評論|
牧之:越南小吃之後,奧巴馬的南海大菜
美國宣布解除對越武器禁運,對地區形勢的影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歡樂頌》熱映背後的中國都市殘酷物語
海歸精英、富二代、小城姑娘、乖學生、現實奮鬥女……五個都市故事紅遍電視,令無數掙扎在中國大城市的人看到自己。
1
...
246
247
248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