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劉華真:實質民主的前提是公民社會,但公民社會的認識基礎是民間社會 最近的公投與縣市首長的改選,都衝擊著我們自稱的「同溫層」。而劉華真教授的訪談,點醒了我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實質民主,另一個是民間社會。
評論|【2019兩會總結】吳強:「習躍進」或逢調整,「減税」作為「政治讓步」的意義 人民的力量,包括革命的可能,無論是基於虛構還是恐懼,久違地進入中國最高級別政治議程中。這或許是修憲一週年以來,甚至傳言中2012年所謂「未遂政變」以來,中國政治最為積極的變化吧。
評論|【書摘】林夏如:面對台灣的「高收入陷阱」,馬英九和蔡英文的解方是否有效? 2018年地方選舉當中,兩岸政策的分歧、守護台灣主權等議題都不是重點,但選舉結果提醒了領導者:人們關注著政策的制訂與設計是否完整,還有執行是否徹底。
再訪 Ian Johnson:宗教復興遭遇收緊治理,中國要打一場「靈魂之戰」嗎? 再訪張彥,我們想要了解,這兩年中國收緊宗教政策,有沒有改變他對中國的宗教復興及宗教治理的看法?跳出他的作品,他對中國社會發展有哪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