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回應劉華真:實質民主的前提是公民社會,但公民社會的認識基礎是民間社會

最近的公投與縣市首長的改選,都衝擊著我們自稱的「同溫層」。而劉華真教授的訪談,點醒了我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實質民主,另一個是民間社會。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的「讀者來函」欄目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首先,筆者對於三一八毫無概念,我當時也只是認為考上好大學的個人大事比街頭上抗爭的麻煩事來得重要、關切。爾後也受了一些轉變。姑且不論這轉變的來由,但我深信個人生命經驗的成長與變化某一程度也呼應著背後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結構轉型。

然而,最近的公投與縣市首長的改選,都衝擊部分的群體,而這就是我們自稱的「同溫層」。而劉華真教授的深度訪談一文(下稱該文),點醒了我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實質民主,另一個是民間社會(雖然這是劉華真教授未提及的,但教授從文章提到公民社會所面臨的處境,說出現在公民社會的健康性與良善性如何被惡質化,並且她應該也同意公民社會的存在是培養與深化實質民主的關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