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劉冉:在污泥中描繪星空——作為科幻迷和國際主義者,我為何喜歡《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許不是橫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幾乎必然會被踩踏和扭曲,但畢竟為生活在沉重現實中的我們,展現了另一個維度的可能。
讀者來稿:他們蒐集數據,將暴力痕跡與創傷可視化 倫敦一場大火後,法醫建築小組收集人們拍攝的現場視頻,用3D模型展示。類似行動也發生在「北京切除」後,這種新型的證據蒐集和呈現,能打破不透明、反事實的時代麼?
評論|面對騰訊霸權,社交媒體挑戰者為何「偏向虎山行」? 在挑戰者「多閃」、「馬桶MT」和「聊天寶」剛剛起跑的時間點,斷言這場戰爭的結果可能為時尚早,但分析這場戰爭為何為發生,對於我們理解當下中國大陸的互聯網行業仍然頗有幫助。
評論|基因電影三人談:90年代我們對美麗新世界的憧憬與恐懼,現在可以回答了嗎? 如果人類的道德水平的發展趕不上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又不打算去趕,這樣子出來的肯定是一個很黑暗的未來,比電影表現的都要黑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