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一切荒誕都已經荒誕過了——由小說《大典》說起 我把《大典》稱為反反烏托邦小說。它嘗試在荒誕絕望的現實中推導出一絲縫隙,從而達到讓人不敢想像的破局——《大典》的破局並不是革命,而是來自「科技專政」的失控和曖昧。但之後的答案,依然懸而未決,令人掩卷悲涼。
中國大數據四問:官商民集體狂歡的背後,「數據利維坦」正在降臨? 光鮮表象之下,中國大數據產業是在穩步發展,還是在野蠻生長?在法律法規缺失的情況下,個人隱私與數據使用如何平衡?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是會帶來便捷高效的生活,還是讓威權變得堅不可摧?
評論|陳自富:從攜程到紅黃藍──加強監控,難以根治虐童 思維慣性使得人們在面臨虐童事件時,自然地想到將監控繼續到底,從法律上對託兒所、幼兒園都建立完備的監控攝像體系,從而試圖通過這種古老的規訓方式來防止老師和保育人員作惡。
網信辦副主任北大演講,回應信息管控:「沒什麼不好意思、温良恭儉讓的」 面對「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和北京清退「低端人口」的洶湧輿情,曾在新聞一線工作過多年的任賢良,是如何看待互聯網信息管控?他又有沒有「接住」同學們的提問?
評論|人工智能是否「工作」殺手?遠不是李開復梁建章辯論能給出答案 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視為社會未來的唯一決定性因素,而忽視整個進程中政府、非政府組織、勞動者、企業、宗教社團等各方面的作用,本質上還是一種「專家統治」立場。
「Line來Line去」的長輩圖,給長者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87歲的張望豪在這間電腦教室教長輩們做圖,他們完成了作品,時常用最習慣使用的Line通訊軟體發送出去。於是這裏,也成了時下流行的「長輩圖」發源地之一。
當沉迷手機的我們碰上更沉迷的媽媽,更親密還是更孤單? 走進黑鏡以後,Alex的媽媽突然有了遍佈世界各地的「朋友」,兩母子經常一起在家,卻很少說話,只有上微信朋友圈,Alex才會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