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公民社會
觀塘碼頭的輪迴:木屋建了拆,拆又建,我們有家又無家
「永遠有一群邊緣社群,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市民不需要看見,那就會覺得這城市好美。」
上海東海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後,討要真相和賠償的家屬們
「你再混亂,既然事情發生了,你們醫院要拿一個錯了就錯了的態度來,要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不是一味地迴避。」
五一沒有遊行,喧鬧的黃金周與沉靜的勞工之聲
城市一邊沉寂、一邊熱鬧,假日當值的工人照舊勞動。
香港眾籌法——國安法時代下,民間團體面對的新挑戰
港府展開為期3個月的眾籌法諮詢。規管眾籌如何成為政治議程?如何影響公民團體運作?
立場新聞案庭審:36天作供,17篇文章,一場煽動定義和媒體責任的爭論
前總編輯鍾沛權與控方幾乎每天問答5小時,爭論何為煽動、何為媒體責任。法庭一時變成新聞學課室,一時變成爭辯時代的論壇。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這麼快就遺忘,像不存在一樣。我希望當我們修復了以後,帶著過來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反思,這樣才不會辜負那段經歷。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控方第一證人區諾軒如何供述「35+計劃」?
審訊中,區諾軒強調他的「初心」和戴耀廷的「初心」有分歧。
評論|
「後職工盟時代」的香港工運:「大台」與「平台」,勞工爭取權益的未來何在?
「自發、後工會時代、無大台」的勞工抗爭模式,能取得多大成效?
評論|
黃哲翰:同島一命的怨懟共同體——「交通地獄」裡,民主台灣的認同弔詭
台灣「交通地獄」的狀態,本質上正是公共角色隱退下、孤島化之諸眾所形成的集體場域——「他人即地獄」。
評論|
首相與秘書官的「恐同」言論風波:日本何時才能通過反歧視的《同志法案》?
「秘書官室的大家都反對開放同婚,甚至連旁邊住著同志都有點反感,一旦日本承認同婚,一定會有很多人選擇離開日本。」
白紙運動被捕者:她們是誰,經歷了什麼?
如此年輕,又如此熱情,假以時日,她們能承擔起更多。只是,如今面臨嚴厲的打壓,「起點卻彷佛成了終點」。
評論|
中港青年對談反封控抗議:在斷裂和不信任裏,儘量建構公共的討論
「從此之後,不管你是什麼立場,都可以面對抗議這個選項了。」
1
...
18
19
20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