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一個仲春時節,我們偶然遇見了一位上海市民。他沒有直接經歷過封城,卻在封城前後做了許多直面不合理封控政策的行動。他希望讓身邊的人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維護個體的權利和尊嚴。又一個仲春時節,在某種意義上,許多人都擁有了共同經歷,卻各自採取了不同的路徑,來面對那些難以抹去的傷痕。我們希望創痛能逐漸被撫平,我們也希望傳遞更多的能量,一起共度後疫情時代。疫情被翻篇,記憶不被允許提起,疫情後的生活該如何繼續,這位上海市民給出自己的答案。表達和行動是一種開始,這篇自述亦如是。
上海封城一週年,端傳媒重訪上海,試圖記錄下那些在急速的復常中,被遺落的聲音和記憶。這是專題的第三篇: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此前已刊發兩篇報導:《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行動本身就是意義
第一次微抵抗的具體行動是在去年一月。微抵抗彌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不服從、不配合和低調的倡導,也是在力所能及地維護個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