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飲大洗牌:百米旺角豉油街,五間中國茶飲店的手搖戰

記者走訪旺角,香港餐廳老闆說為生意倒貼十萬港元,大陸茶飲店主卻說還想開店。
旺角的茶飲店--蜜雪冰城。攝:林振東/端傳媒

編按:每一次消費選擇都可以是一場博弈:價格的比拼、貨品的質素,政治立場推動的支持或抵制、與勞工待遇或環保相關的道德考慮等等——凡此種種要如何取捨?消費不只是經濟行為,也是反映價值觀的具體行動。

端傳媒推出「政治與消費」專題,聚焦看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消費選擇投出他們的一票,這些消費習慣又會怎樣改變經濟版圖,塑造怎樣的社會?第二篇報導,記者走到香港旺角最繁忙的一條街,看看100米之內幾間茶飲品牌的激烈競爭。

近年不少大陸品牌餐飲進駐香港,港人不太熟悉的品牌顏色、宣傳口號和口味降臨,為何它們在香港愈來愈能站穩陣腳?街景變化背後,還潛藏港人改變了的消費心態,以及租金節節下跌的經濟現實。報導透過走訪大陸茶飲店主、消費者,地產經紀以及港式餐廳,帶你走一趟變化中的旺角。

處於香港旺角鬧市當中最繁忙的豉油街——短短100米內,5間大陸茶飲品牌逆市開張。

這是市道低迷下的奇景。旺角是香港的吉舖重災區之一,今年首季的空置率接近一成,錄得334間空舖,是近年新高。昔日租金高昂的西洋菜南街,夾公仔舖和特賣區橫空誕生,鄰近的街道空空蕩蕩。座落在同一條街上,喜茶的加盟者卻一臉笑容對記者表示:「我在香港加盟5間,從來沒有蝕錢。」

踏入2025年下半年,香港的經濟持續不景氣,結業潮愈發劇烈,老字號和連鎖品牌驟然消失。同一時間,大陸品牌來勢洶洶,分店偏佈港九新界,手打檸檬茶更是隨處可見。多間茶飲集團近年積極來港上市,尋求出海,包括營運蜜雪冰城的蜜雪集團、大陸茶飲品牌古茗、茶百道、滬上阿姨和奈雪的茶。

香港零售和餐飲業大洗牌,大陸品牌「梗有一間喺左近」(總有一間在附近),當中原因包括租金下跌,降低品牌的入場門檻;顧客消費習慣改變、降級消費,追求性價比高的產品;反修例運動過去,有「黃」的港人表示不知道牌子來自大陸,但心態已經轉變,不執著黃藍。口味變更之餘,由街頭面貌、裝潢美學和用字,到市場佔有率和飲食文化——大陸品牌正潛移默化地影響香港。

旺角一間店的店外畫。攝:林振東/端傳媒

曾跟黃藍地圖消費,但「熱度丟淡」

我是一個很 common 的香港人,牆頭草。其時的立場很明顯:我一定不會支持藍店,但現在這一刻就淡了。

市民游先生

週六下午,游生和游太從豉油街的茉酸奶 More Yogurt 買來一杯港幣48元的榴槤奶昔。記者告訴他們這是大陸牌子,兩人事前不知道,但沒有感到抗拒。

回想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游生曾是「很黃」的人,會根據黃店地圖和店家的文宣消費,不過這種政治立場驅動消費的熱度隨時間丟淡。他捧著飲料,邊喝邊道,「始終我這個年紀,我要生活,要工作,有很多事要做……現在沒有事發生,可能沒有人提,就會覺得好像不是很重要。」

他說,「我是一個很 common 的香港人,牆頭草。其時的立場很明顯:我一定不會支持藍店,但現在這一刻就淡了。」相比當時全心全意、100%專注在社運上,他說現時只剩下「10幾20多%」,其餘是日常、家人、賺錢和打機。

政治立場沒有大變,但行動不再強烈,游生說,「即是沒有那麼……」游太插話道:「偏激吧。」他表示不認同,覺得是「熱度丟淡」。不過,游生表明自己沒有申請回鄉證。

在昔日香港,消費選擇曾經被視為政治立場和價值觀的表述。2019年社運期間,「黃藍經濟圈」在社會鬧得熱哄哄,有人建立黃店地圖和製作黃藍商家名單,抵制立場親中的或中資店家;後期有黃店被批食品質素參差,引起「黃藍是政見,好食是良知」的爭議。

不過隨著國安法落地,商家和消費者停止高調表態。而且,2023年中,前香港眾志成員因營運推動黃色經濟圈的平台「懲罰Mee」被捕,他們被指支援被通緝的羅冠聰,平台的應用程式和專頁隨即下架。時移世易,「黃藍之爭」不再似以往激烈。

游太認為,黃店質素參差,「中伏」(誤踩陷阱)使他們受挫。「試了太多打著(黃店)名號的東西,但是就真的入不到口。」她表示曾兩度從一間「黃」的茶飲店買來奶茶和純茶,但味道太淡。現時他們轉投喜茶,因為價廉和口味適合,「是不是純粹看品牌呢?不是,真的看個人喜好,它好吃就光顧,不好吃、一次就完。」

觀塘的茶飲店--茉酸奶 More Yogurt。攝:林振東/端傳媒

「我不覺得所有(大陸)東西都是差,始終你未親身試過。別人說大陸的東西不好就不光顧,但可能有很多香港 local 的餐廳,都是用大陸的(材料),原料是一模一樣的。」游太說。

茉酸奶 More Yogurt 在2014年於上海開業,主打乳酪奶昔,首間香港分店在2023年尾開幕,現時累積至17間分店。不像蜜雪冰城的大陸茶飲品牌,它的定價不低,由港幣50元至30多元不等。店面的設計簡約、高級和乾淨,沒有舊式茶飲店般擺滿的飲料桶;前台玻璃櫃放置牛油果和芒果,螢幕循環播放材料來源的宣傳片。

2024年,茉酸奶 More Yogurt 在大陸的分店被揭發使用過期材料,以及已變色變味和出水的水果。其總部之後致歉,安排涉事分店關門並永久解除合約,又指會檢查全國分店的食材。

在香港,人們一般講「乳酪」而非「酸奶」,或直接使用其英文 Yogurt。茉酸奶 More Yogurt 香港分店的招牌只顯示英文名稱,與大陸分店招牌顯示的中英文全名有別,品牌在香港的社交媒體專頁名稱亦只有英文名,帖文又以廣東話撰寫,較難察覺品牌的來源地。

但店舖的「果香沁」產品、宣傳句如「持萌出行」、「今天想我了茉?」等等普粵字眼上的差異,仍然顯眼。近日品牌宣布首位代言人為大陸演員丁禹兮,也引來不少追蹤者讚好。

旁邊林香檸的海報或菜單上,也出現「檸檬茶風向標」、「清爽上頭」等用詞。這個品牌來自湛江,由3位80後香港人引進,首間分店在2023年6月開幕,現時有10多間分店。至於2015年在廣州增城區冒起的啊一檸檬茶則於2023年4月進駐尖沙咀,是首個落戶香港的大陸手打香水檸檬茶連鎖品牌;品牌亦有售賣早在大陸爆紅的生椰乳系列。

游先生吸一口手上的飲料,說沒想像中好喝,因為口感似冰沙,而且除了表層的榴槤蓉外,嚐不到榴槤味道。游太直言,「性價比上不值得。」

旺角兩間茶飲店--LINLEE 手打檸檬茶與林香檸。攝:林振東/端傳媒

不喝喜茶的台灣旅客,中立的香港學生

有人擔心元素週期表,有些化學東西,但我覺得吃不死我都 OK。

中四生 Doris

另一邊廂,鴨綠色裝潢的 LINLEE 手打檸檬茶傳來劈啪劈啪的捶打聲響。39歲的 Tim 和 Fin 是台灣旅客,因看到台灣 Youtuber 介紹,特意來買手打檸檬茶,之前也嚐過林香檸。相比下,Tim 覺得茶餐廳的港式檸檬茶的茶味較重,而客人自己「篤檸檬」,「不一定壓得出檸檬的味道」。他認為兩者皆不錯,沒有偏好。

兩人知道手打檸檬茶來自大陸,但不知道是大陸品牌。他們說本來是為了嘗鮮,之後未必再喝。Fin 拒絕光顧對面街的喜茶,笑言:「沒有為什麼,我是台灣人。」

在台灣,類似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抵制中資潮仍然熾熱。Tim 說,「台灣很多網友會幫我們整理哪些是中資背景,那我們在選擇上就會心裡有個頂。能選的話就盡量不會去喝中資,除非它真的好喝到不得了,但目前飲料店沒有什麼無法取代。」Fin 解釋,台灣的小眾茶飲品牌眾多,消費者有選擇,「可是香港會比較少。」

記者提及鄰街某個台灣品牌,兩人有點猶豫:「好像也是中資的。」Fin 說因為有疑慮,所以他在台灣會避開這品牌。

他問道:「這些店以香港的年輕人來講,會自發性的去抵制嗎?還是來買的其實都是遊客或是中國人?」

在對面街,15歲的中四生 Selena 和 Doris 從喜茶走出來,捧著31元的葡萄芝士奶蓋和26元的葡萄沙冰。她們近乎每星期都喝茶飲,但平時以珍珠奶茶為多,所以趁來旺角時嘗試家附近沒有的喜茶。Doris 對大陸品牌進駐香港表示「中立」,「不反對,也沒有什麼特別」,而 Selena 則覺得選擇多了。「之前不是很多大陸牌子在香港開店,突然間多了適應不到,所以大家有點排斥,但現在還好,多了人買。」

Doris 說,「有人擔心元素週期表,有些化學東西,但我覺得吃不死我都 OK。」由於大陸的食安問題,部分香港網民戲稱食用大陸食品為攝入「元素週期表」。

旺角的茶飲店--KOI Thé。攝:林振東/端傳媒

她們擔心本地特色消失,但覺得消費也要看天時地理人和。今日選擇喜茶,Selena 說因為太累,所以隨便進店。喜茶的定價不是最便宜,Doris 覺得可以接受,而且覺得其質素較其他品牌高。

中國品牌在世界各地都在開,那如果推擠到本地的品牌,會覺得很可惜。作為旅客,我會希望更體驗到香港當地的品牌,但是這在中國跟香港之間,好像也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

台灣遊客 Tim

Tim 和 Fin 9年前來過香港,他們發現一些曾到訪的地方已從 Google Map 上消失,Fin 估計可能不少店舖在疫情期間結業。Tim 指是次行程以走訪老字號為主,挑選他們認為傳統、有香港風情的餐廳,例如蓮香居、蘭芳園和粥店。

「中國品牌在世界各地都在開,那如果推擠到本地的品牌,會覺得很可惜。作為旅客,我會希望更體驗到香港當地的品牌,但是這在中國跟香港之間,好像也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他說,「我也只能更努力趁著當地品牌還能繼續做下去的時候,多多去吃它。因為也很難說未來會怎麼發展,尤其在香港經過一些事情之後。」

在港大陸品牌﹐為何比以往更能站穩腳?

對於大陸茶飲加盟者來說,品牌打響名堂,加上港府招商引資、香港的消費者心態改變,盈利是指日可待。

馬先生是豉油街喜茶分店的加盟者之一,在香港共加盟5間分店。他笑著表示:「沒有一間不賺錢,每個月都賺錢。」他說喜茶早年以直營店方式營運,公司在疫情後想擴展,所以開放加盟,這是香港分店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

大陸市場內卷劇烈,有分析認為中港通關令不少餐飲品牌在港知名度大增,而香港接近大灣區,供應鏈的管理較容易,所以被視為尋找盈利增長的出口、出海的第一站。

同時,港府近年積極招手助攻。今年8月,投資推廣署總裁(旅遊及款待)黃思敏表示已協助逾50間餐飲及款待企業進入香港,其中超過30間來自大陸。她指香港是很多大陸品牌全球化的首站,能「邊開店、邊上市」。工商舖經紀鍾浩文去年受訪時表示,大陸品牌的生意手法是不斷開店,亦不怕短期賺不到錢,成功上市集資便能回本。

馬先生亦是在疫情後,因為大陸環境太「卷」而來港尋找商機的生意人。他曾考慮在香港加盟台式茶飲品牌,但覺得分店太多,又指不少台式茶飲是以奶精「溝出來」,但喜茶「品質有保證」和「真材實料」。

旺角的茶飲店--喜茶。攝:林振東/端傳媒

他望向店內的閉路電視,指視像連接了總部,用作監測衛生情況,「現在我跟你說話,總部都看著」,每月又會有人到門市監督檢查。他的分店共聘請十多位員工,在後台人手為水果去皮和手打奶蓋,材料逾期的話,電腦亦會提醒店員報廢。「現在不同了,大陸比香港……講句唔好聽,香港的茶餐廳那些衛生狀況,我看見都頭痛。」

不過對於鄰街的蜜雪冰城,他則說:「太便宜的茶飲,你不要飲。」今年,蜜雪冰城在沙田和荃灣分店所售的冰凍甜點和雪糕分別被驗出大腸菌群超標,遭食安中心勒定停售,沙田的分店隨後結業。

馬先生給記者點了港幣34元的芒果芝士奶蓋,說可以免費轉換零卡糖。餐牌上最便宜的為20多元的純茶,亦有40多元的珍珠奶茶和抹茶,跟市價相若,甚至略貴。不過馬先生說,店舖平日能賣出800杯,撐得起15萬港元的月租,又指客源有七成是本地人,亦有旅客。

對比同街其他品牌,喜茶早在2018年落戶香港,是為人熟悉的大陸品牌。首間喜茶分店在沙田新城市廣場的開幕日人龍擠滿大半樓層,要等候逾5小時才能買到,也曾帶起一陣芝士奶蓋風潮。直到2019年反修例示威,喜茶等大陸品牌成為被示威者「裝修」的對象,而在社運和疫情的打擊下,8間喜茶分店接連倒閉,一度只剩下一間。疫情復常後,喜茶又再次擴張,分店數目反彈至約10間。

馬先生說,香港和大陸喜茶的產品大致一樣,分別在於原料來源地和是否足料。他指香港的用料多來自外國和本地,較足料,亦會使用茶葉和抹茶等成本較高的產品,「調高自己的檔次,可以叫得起價錢。」但大陸面對消費降級,要節省成本,所以採用本地原料。香港亦面對消費降級,但他說仍有錢賺。

旺角的茶飲店--蜜雪冰城。攝:林振東/端傳媒

他表示自己店舖銷量最好的是芒果西米椰漿、葡萄飲料和珍珠奶茶;有時香港不會隨大陸喜茶上架某類型產品,例如是柿子茶飲。

豉油街的其他大陸茶飲店亦在輸出新口味。例如大陸流行的「脆墩墩」——一種以燕麥脆片、朱古力和凍乳酪夾心的小食,還有生椰乳、水牛乳產品等等。

這些口味正在反過來,改變香港品牌的市場策略。本地老牌飲料品牌維他,以及扎根香港多年的道地近年推出鴨屎香檸檬茶或生椰乳飲品。另外街上不少茶飲店也爭相仿效,以鴨屎香檸檬茶吸客;大陸品牌奈雪的茶和純一的檸檬茶也早已打進香港的商店和網購平台。

馬先生說,以往大陸品牌南下,因為中港生活和飲食習慣不同,難以站穩住腳。但近一兩年來,他覺得香港來了不少大陸港漂、人才和外勞,同時有不少港人離港,令大陸品牌有商機。加上北上消費熱,他有感港人對大陸品牌的觀感正在轉變:「以前可能有很多偏見,因為太多負面的報導。事實是大陸是這麼大,十四億人口,做的事很多是達不到標準。」

今非昔比,「你看霸王茶姬在香港開了很多間,整個香港好像遍地開花;瑞幸現在在香港開了(近)20間了。」

茶飲以外,大陸餐飲品牌急速彈起,以酸菜魚、椰子雞和各式家鄉菜攻佔香港人的味蕾。喜茶店主馬先生認同這將慢慢影響香港的口味和文化。「大陸(品牌)進去,起碼開始有新口味新變化。」

新產品冒起,本地業界自然會受到擠壓。天仁茗茶營運經理林曉明去年指大陸品牌不怕蝕錢,對集團帶來很大衝擊。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提及中小企很難跟隨大陸品牌劈價,但又怕失去客人。2003年沙士後已有大陸餐飲業來港發展,但他指這次直接衝擊香港傳統品牌的生存空間,因為「玩法完全不同」——包括不收加盟費,吸引大批加盟者,擴大市場佔有率。

黃家和表示:「將來香港可能一街都是內地品牌,我們改變不了『洗牌』,本地傳統餐飲捱不到就結業,要不就等被收購。」

旺區租金持續下跌,吸引大陸品牌落腳

2023年「蜜雪冰城」來港,江靜明說初開張時很震撼,一杯檸檬茶只售9元,「這有吸引力,也反映它有財力。可能多了人北上消費,喝過這個牌子,它來到香港,容易有個定位。」

本地經濟低迷,租務市場亦是大陸品牌來港的重要助力。在美聯旺舖董事江靜明看來,香港現時租金下跌、門檻降低是這些品牌進場的主要原因。他舉例豉油街一個500呎的舖位,在疫情前月租可達15、16萬港元,現時可跌至10萬以下。

綜合市場消息,林香檸的舖位面積為470呎,2019年疫情前月租為港幣約18萬,現時降至13萬;而 LINLEE 手打檸檬茶500呎的舖位租金跌幅更大,由2019年的約23萬減至現時的約11.3萬。

美聯工商舖今年6月發布《香港主要購物區街舖空置及商戶分布調查報告》,指出旺角區今年首季共錄得334間吉舖,空置率為9.7%,比起2022年至2023年的6.5%至7.4%為高。報告解釋,食肆遷出、五金行及建材店舖結業,導致空置情況惡化。不過江靜明表示,香港的人流和消費力正提高,租務市場宗數也漸見回升,但未能追上結業和租約期滿的數字。美聯預測2025年旺角區的空置率為9%至10%。

江靜明說,豉油街以往的舖位多為經營時裝店、鞋店、藥房和小食店,但受疫情影響結業,另外網購興起亦不利零售。自通關以來,他注意到大陸品牌來港試水溫,擴展速度比以往的台式茶飲店快——按他估算,近年至少有十幾個大陸茶飲品牌落戶香港。

舉例說,2023年「蜜雪冰城」來港,江靜明說初開張時很震撼,一杯檸檬茶只售9元,「這有吸引力,也反映它有財力。可能多了人北上消費,喝過這個牌子,它來到香港,容易有個定位。」他亦指出有品牌將香港視為衝出亞洲的踏腳石。

沙田石門一間茶飲店的店內有香港的裝飾。攝:林振東/端傳媒

蜜雪冰城創立自1997年,是大陸茶飲品牌龍頭之一。品牌以廉價見稱,被指為「奶茶界拼多多」,例如出售9元的檸檬水、5元的雪糕和16元的珍珠奶茶。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門店數量超過4.5萬間,成為全球最大的現製飲品企業。

在香港,蜜雪冰城首間分店設於旺角,開業初期大排長龍;平價之餘,品牌的紅底白字標誌和鮮紅色裝潢形象鮮明。

江靜明補充,茶飲品牌的定價有高有低,選址集中在核心區,專攻旅客;有的則開設在葵涌廣場、石門京瑞廣場等學生和年輕人的集中地,但較少在民生區。

九龍區的地產經紀 David(化名) 表示,店舖隨潮流更替是多年來的常態。他說茶飲店自2012至2013年已進駐旺角,最早期的品牌有2006年創立的貢茶,其後有零星、個別經營的茶飲店冒起,但經過2017至2019年的高峰期後,不少被淘汰。直到2021年,新一波的大陸品牌來港。

豉油街成為眾品牌的落腳點,David 解釋茶飲店偏好小型舖位,而旺角的一二百呎的舖位集中在豉油街,而這街也是大眾認知中的人流熱點。據他估計,2018、2019年時,300呎舖位的月租近18、20萬元,現時跌至10多萬。

現時茶飲店愈開愈多,客量被分薄,他說有品牌只經營了半年便結業。翻查新聞,豉油街於上年曾一度有7間大陸茶飲店進駐,當中兩間品牌檸季和茶救星球已經結業,舖位現時分別由台灣茶飲品牌再睡5分鐘和香港祥興記上海生煎包頂上。10月中,林香檸店面遮蓋品牌名字,內有店員稱準備裝修,暫未知會否轉手。

「開到十幾廿間,有些有生意,有些沒生意,這是市場定律,因為始終人是這麼多,已經差不多是頂點。」David 說,「通關前和通關後,個個都想國內同胞湧進來,怎知道是反轉過來,是香港人湧上去。」

生意難做,冰室賣港式檸茶打對台

我覺得香港人應該喝回香港檸檬茶。

光榮冰室老闆 Glory

游生和游太所住的將軍澳,被近年媒體稱為「小深圳」,聚集了太二老壇子酸菜魚、陳鵬鵬潮汕菜、瑞幸咖啡等等的大陸品牌。瑞幸咖啡開張期間,推廣使用優惠券消費,每杯飲料低至15.9元,但游太沒有光顧,她認為好的咖啡不應該如此便宜,也不想排隊和下載 APP。

將軍澳的太二老壇子酸菜魚。攝:林振東/端傳媒

她也擔心大陸品牌會壟斷市場,淘汰本地有質素的店舖,所以有時也會支持好吃的小店。「香港本地可能有些做得好的,但是貴。若個個向便宜的方向,那些店就沒有人光顧,無奈地結業。」

一個週六下午,與豉油街接壤的花園街略顯冷清,光榮冰室內有幾枱客人。冰室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曾表明政治立場,又在疫情期間稱只招待本地人。在餐廳玻璃上,貼有寫道「25元1公升港式檸檬茶」的海報,標榜使用原隻檸檬。

冰室老闆 Glory 向端傳媒表示,這有跟手打檸檬茶打對台的意思。他曾經付40元喝過一杯手打檸檬茶,但容量跟普通檸檬茶相若,所以覺得不值。「他們的價錢都是三四十元,我們相對便宜了三成,我只是想告訴人們:其實25元已經有天然的檸檬茶。」

「我不明白,在大陸有些在賣10元8元一杯,落到香港賣40元一杯,其實真的有人會喝嗎?我覺得香港人未必那麼蠢。」而且,「我覺得香港人應該喝回香港檸檬茶。」

跟茶餐廳常見的港式檸檬茶不同,手打檸檬茶使用綠皮的香水檸檬,帶有香茅味,而港式則使用黃皮檸檬。2006年,以檸檬茶作為主打產品的大陸品牌快樂檸檬誕生;2017年前後各品牌湧現,丘大叔在2018年推出行內首款鴨屎香檸檬茶。《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2》顯示,全中國檸檬茶專門店的數量從2019年的1820間店,持續飆升至2022年的9千多間。

在香港旺角豉油街的三間手打檸檬茶,都是在大陸具規模的品牌,同樣在2023年進駐香港。當中的 LINLEE 手打檸檬茶在2012年於廣州湛江創立,2024年的總分店數目逾1600間,至今在香港已連開9間分店。旁邊的林香檸同樣來自湛江,由3位80後香港人引進,一度有13間分店。至於2015年在廣州增城區冒起的啊一檸檬茶全港累計至少10間分店。

三間手打檸檬茶店都設計了品牌吉祥物,在裝潢、產品和營銷策略亦有相近之處。例如 LINLEE手打檸檬茶和啊一檸檬茶的店面是為鴨綠色,而且曾經以「買飲料送公仔」作招徠等。定價上,除了林香檸某類型檸檬茶售20多元外,三間價錢均為30至40多元不等,跟一般茶飲店的定價相若。

尖沙咀的茶飲店--霸王茶姬。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是一個很自由很開放的地方,誰都好,無論是台灣、日本,你有本事就來做生意,每個人都歡迎的……你想在這裏站穩,有錢就走得遠,看你的品質、口味是否適合香港人。

喜茶加盟店主馬先生

我不知道人家的資金雄不雄厚。很多(店舖)會很快退掉。這不一定的。

光榮冰室老闆 Glory

自通關後,Glory 的餐廳生意下跌,他認為跟港人花錢變謹慎和北上消費有關。光榮冰室現時共有6間分店,他最近一兩個月要倒貼十萬八萬港元,「可以撐住,都一定不樂觀。」「連鎖飲食業,不論粥舖、茶餐廳、酒樓什麼都好,其實一直都相繼結業。經濟是怎樣,我都不用評論。」

他說,近來結業的不止香港餐廳,也有日本、台灣和大陸的過江龍,「餐廳這一塊的經濟,我覺得是飽和了。」

中港物價有差距,他認為香港人會寧願以更便宜的價錢北上光顧同一品牌,又說自己因口味不同而對大陸餐廳沒有興趣,但是不敢咬定大陸品牌的熱潮會否退卻,「我不知道人家的資金雄不雄厚。很多會很快退掉。這不一定的。」

大陸品牌攻港,來自大陸的喜茶加盟店主馬先生覺得有競爭是好事。「香港是一個很自由很開放的地方,誰都好,無論是台灣、日本,你有本事就來做生意,每個人都歡迎的……你想在這裏站穩,有錢就走得遠,看你的品質、口味是否適合香港人,始終消費一定要靠本地。」

他說:「(經濟)整體是很差,但是我對茶飲好有信心。老實說,我也想再開店。」

(尊重受訪者意願,David 為化名。)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