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平日下午,將軍澳坑口南豐廣場「菜鳥驛站」的自提點內,「拼多多」綠色包裝的貨件遍地,被堆疊高至天花板,堵塞大半個門口。員工忙著為十多個排隊的顧客掃描取貨二維碼,又在貨架爬上爬下取貨。
從事髮型屋工作的李小姐數天前來過,等了一個半小時。她看到人龍有一二百人,高峰時要待4小時才能取貨。她跟朋友買了美甲用品、洗碗布、風扇等,全單幾百元人民幣,還有貨件未到香港,「如果要排4個小時的話,就幾個人輪流排隊。」
「我這陣子才開始用拼多多。以前經常覺得貨品(質素)監管沒那麼好,但前陣子香港免運費,便開始用。」她說。6月底,大陸電商拼多多和快遞公司順豐速遞一度終止合作,令另一物流商「菜鳥」的自提點吃不消龐大貨量,港九新界多個自提點瞬間大排長龍。倉庫爆滿,香港人網購的各種貨品一時堆滿商場和街上。
自提點成行成市、包裹源源不絕——無聲無息之間,大陸電商及平台已成為香港人消費的重要媒介。近年,拼多多、大陸電商京東、美團旗下外賣平台 Keeta 以高姿態襲港,推出包郵優惠和優惠券等,用銀彈攻勢極速吸納客源,而早年已面向香港的淘寶也加入戰團,一度推出「HK¥99包郵」。
大陸電商南下香港,是其進入東南亞或中東市場的跳板。在愈趨激烈的價格戰中,消費者受惠,但背後將可能犧牲的,是本地商家和勞工的生計。
中資平台滲透在香港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成本高企、經濟不景氣的現實和消費政治之間的拉扯,最後哪一端會勝出?端傳媒走訪了拼多多、京東、Keeta 和淘寶的香港用家,了解各人的消費習慣和選擇。這些電商和平台為何受到熱烈追捧?經歷2019年反中資一役和黃藍之戰後,香港人仍覺得在消費選擇上,政治立場重要嗎?消費力外流,他們又怎看受到擠壓的本地經濟?

售價低至幾毫,「平到你唔使諗」
香港現在的生活指數,你不覺得高嗎?
林太,2024年開始使用拼多多
在南豐廣場,60多歲的林太小心打開發泡膠盒,取出從拼多多買來的西瓜。她仍有1公斤的梨、1.5公斤的蘋果和十多個迷你芒果在運送途中,4款水果合計人民幣70多元,「但在香港,這個瓜起碼50元。三分之一的價錢。」
「香港現在的生活指數,你不覺得高嗎?」她問。
經濟低迷,更要精打細算。林太說經濟自疫情後轉差,物價上漲,又提及今年電費加價,「生活沒有改善,銀包越來越少錢。」已退休的她跟家人住在四五百呎私人單位,每月管理費和差餉地稅合計支出為幾千元,「但在國內,3千元已經夠一個月的消費和食用。」她說自己在大灣區另有住所,用來養老。
她將零售業疲弱歸咎於大業主,覺得商家捱不著貴租而結業,像南豐廣場的空舖就由自提點和補習社頂上。
2015年上線的大陸電商巨頭之一拼多多擁有逾9億活躍用戶數量,2025年第二季的收入超過1千億人民幣。2018年,拼多多赴美上市,並在2022年推出國際版的 Temu。在香港,拼多多自2024年起推出一件包郵,近月傳出在港上市的消息。
林太在中港兩地生活,一年前使用拼多多。在香港時,她會拼水果,在大陸則拼家居用品。她覺得平台處理顧客投訴的機制周到,曾試過收到壞掉的柑橘,她給商家傳相片,很快便獲退款。「反而你從惠康買回去,爛了的話你要出去、拿收據退錢,比我上網 post 相麻煩。」對於食安,她說香港大部分的水果都是大陸出產,「現在國內給你很多選擇。」
除了水果外,港人的拼多多戰利品五花八門,也引起不少爭議。有人曾在 Facebook 群組分享購入的生蠔,「有發泡膠保溫袋,新鮮好吃」。7月,一名男童從拼多多購入煙霧彈,在家拔針時冒煙,驚動警方調查。
打開拼多多 APP,近30個產品種類涵蓋衣食住行,商品隨手指滑動向下源源不絕,不少標注包郵到港,價格由最低幾毫至幾元人民幣不等:「¥6.6/1000個保鮮膜套」、「¥8.7/5斤海南水仙芒」。一些包裝食品較重口味,不是香港常見的食品類型,例如「辣滷膨化禮包」、「香辣和滷香味虎皮鳳爪」。
按進「秘滷大鴨頭」的商品項目,單獨購買8袋的售價是人民幣21.9元,拼單只需10.9元,還免運費。發起拼單的帳號不斷刷新,每個拼單都在倒數,全店已拼了16萬多件。
拼單模式是拼多多價低的原因之一。跟淘寶和京東的固定價格不同,拼多多顧客可以較高價格直接購買產品,亦能參與拼單或發起拼單——當需求提高,價格便下跌;而顧客拉人拼單,也令平台流量增加。其次是拼多多燒錢補貼商家的政策,例如2019年的「百億補貼」、2024年的「百億減免」等;以及利用大量訂單跟快遞公司砍價。另外廠家直銷亦省掉了代理商費。
價格競爭、損耗,或者對環保的污染,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是不需要去想的。我只是想著,這件產品在香港買30元,大陸買3元。
傳媒工作者謝梓銘,淘寶和拼多多用戶
37歲、從事傳媒工作的謝梓銘從拼多多買了幾個磁吸環,全單10元人民幣,而且送到他家樓下的便利店。「咦,這完全改變了購物心態——平到你唔使諗。」
他覺得拼多多省卻了在香港消費時,顧客要為店舖買單的租金和服務費。舉例一個在浴室阻隔頭髮的膠塞,深水埗特賣城售10元,拼多多售1元,「大量生產的東西,你知道都是從中國來,便會選擇不需要在香港買。」
十多年前,謝梓銘就習慣在旅行前請朋友從淘寶代購冰抓等不常用的產品,也曾自己買瓷磚、吊燈等家具。今年他從家人口中聽說拼多多很便宜,便下載看看,「很驚訝,價錢有點不合理。」他自此便會從拼多多購買頸繩、電話繩等消耗品,以及一些熟悉品牌的商品,例如10元20包的 Tempo 紙巾。
「價格競爭、損耗,或者對環保的污染,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是不需要去想的。我只是想著,這件產品在香港買30元,大陸買3元。」產品的成本一樣,他覺得顧客多付的錢流入香港舖租、員工和供應商,「平咗嗰27蚊係落咗你袋,定係分咗出去俾其他人?(便宜了的27元是落到你的口袋,抑或分出去給了別人?)」
不過他說自己有道德考慮,不會買入有強迫勞動爭議的新疆製衣服,也擔心食安問題而不買食物。在大陸工作時,他以另一部電話下載大陸 APP 和小心開放權限,但近年覺得防範未必有效。「所有牽涉中國 APP 的資料,就要預料是公開一樣。」他說,「使用的代價是這樣,它送貨到你家,就會知道你住哪。」

「做港豬,倒過來想不是很幸福嗎?」
人總是很善忘,也顧自身利益……你怎樣都會想令自己舒服些、減少壓力,或者將找回來的錢開心地花出去。
賀思源,Keeta 用戶
在中港矛盾熱熾的社運年代,中資平台曾經受到抵制。現今某些人覺得這已成過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由紛亂轉平淡,「人變回客觀理性一點,會抽離去看,」30多歲、從事保險業的賀思源說。他曾參與2019年6月的反修例遊行,現在不時北上出差和旅行。2023年底,他為了更低價錢,暫時拋棄了德國外賣平台 Foodpanda 和當時未撤港的英國平台 Deliveroo,轉為使用 Keeta——美團旗下的國際品牌。
他認為,「香港人一直有種優越感」,認為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涵養比大陸人高,他從前也因食安問題和產品質素等對大陸有負面形象,而社運放大了他的抗拒感。他覺得其時「非黑即白」,「大家認為去爭取是正確的,或者大群人這樣做,就跟著羊群心理去走。」他認同遊行,說香港人長期以來擁有言論自由,「很難接受突然之間有這麼大的改變」, 但又指自己一直政治冷感,「不完全地支持一邊」,也不分黃藍消費。
「不能避免不使用或者不進食一些餐廳,也不需要因為這樣減少生活便利性。」他說。
社運退卻後,賀思源繼續留意相關新聞,而較大的改變是由2021年轉行時開始的。他有感當時從事的 IT 業會受經濟低迷拖累,便轉投保險業,逐漸多接觸大陸市場和客戶,又北上出差。他形容是「睇闊咗」,也是為了生活和生計。「天下烏鴉都一樣黑,」他覺得大陸政治不是特別惡劣,而且「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部份。」
他認同價值觀絕對有變,「人總是很善忘,也顧自身利益……你要在這個地方生活、消費。你怎樣都會想令自己舒服些、減少壓力,或者將找回來的錢開心地花出去。」他說自己已不在意在囚人士獲釋的新聞。
隨著北上消費和大陸網購平台的興起,他發現身邊人會比較兩地價格。他也因為朋友介紹而留意 Keeta ,「優惠券真的抵得很誇張。」
2023年5月,Keeta 於香港上線,擲下「十億激賞」吸客,每位新客戶獲送300元迎新優惠,又設低消費的的「一人飯堂」專區和發放免運費券等。2024年首季,Keeta 的市場佔有率(按消費價格)達至27%,超越 Deliveroo;按訂單量計算,去年3月 Keeta 的市場份額為四成多,Foodpanda 為35%,Deliveroo 為21%。
最終,來港10年的 Deliveroo 在今年3月宣布撤港,是自2021年美國平台 Uber Eats後,第二間離場的外賣平台。有分析指這跟 Keeta 佔據大部分市場有關。
資深傳媒人顏寶剛今年7月發表評論文章,對大陸的內捲蔓延至香港表示擔憂。他說美團、京東和阿里巴巴在大陸捲入了外賣市場的價格戰,影響整個餐飲業。他指內捲對消費者是好事,因為有價格補貼,但對商家影響巨大——餐飲和個體商戶擔心補貼停止,顧客會減少消費,所以亦被迫參與價格戰。他直言隨著電商平台登陸香港,「香港的零售市場受到的衝擊也日益明顯。」
香港剩下兩家之爭,價格戰持續。賀思源指最近從 Keeta 下單購買香辣鍋和酸菜魚,扣減買滿150元享有的75折優惠、70元「限時優惠」和17元的運費後,全單由原價726港元到降至482元。記者在 Foodpanda 模擬向同一餐廳下單,但優惠幅度低,加上25元送遞費,全單盛惠625元,差價約200元。賀思源又指自己暫時未曾在 Keeta 遇到很不快的經驗,但他曾遭 Foodpanda 外賣員棄單。現在他一個月使用 Keeta 一兩次,每次花費2百元內。
各間外賣平台都有剝削外賣員的爭議,但 Keeta 曾被關注組織批評為「最苛刻」,今年5月亦有外賣員發起示威爭取勞工權益。賀思源說深知商業社會殘酷,外賣員「在社會基層被人壓榨」,不過這在他的消費考量之外,「我總不能為了行俠仗義的精神而不光顧。」他說,「大家要生活,要面對種種的環境、壓力。」
提起香港坊間流傳「港豬」的說法,意指一些不理會政治和社會事、只顧吃喝玩樂的香港人,賀思源說自己一直都是港豬。「倒過來想不是很幸福嗎?」他續道,「富家子弟要 concern 的事情未必這麼多,因為不輪到他需要去想。每天溫飽,也過到他想要的生活——先撇除政治的生活——純粹在衣食住行方面,他未必會想到這些(政治時事)問題。」
「不是你所謂給一點額外的錢,就可以保護到,或者守護到香港價值。」謝梓銘將減少本地消費形容為「小小的發爛渣(撒野)」,「自私地說,自己無需要為這盤爛數負責,經濟幾差都不關我事,是政府的責任。」
自稱立場「黃」和「泛民」的謝梓銘也覺得,大陸 APP 和政治不掛鉤,政治立場不影響他到這些平台消費。他經常到大陸工作或消費,發現各人有不同立場跟觀點,「網絡很容易會將有顏色的言論歸納為一個國家的人。中國十幾億人,是不是全部都是網上的小粉紅呢?」他不會抗拒大陸平台,但有選擇下,「可能會先叫 Foodpanda,不會叫 Keeta。」
「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講黃店、藍店。你看到(營業)牌照上又有很多國安的考慮。」除了私下光顧理念相近的商家外,謝梓銘覺得:「在整體消費裡面,中國對香港的衝擊是沒辦法避免的。消費降級和超級平價的引誘是沒辦法對抗的。」
他對過去五六年的社運仍然感覺強烈,情緒有時會低落,但覺得在大環境下無能為力。他不時遊走於去或留的抉擇之間,想儲錢為將來鋪路。
「不是你所謂給一點額外的錢,就可以保護到,或者守護到香港價值。」他將減少本地消費形容為「小小的發爛渣(撒野)」,「自私地說,自己無需要為這盤爛數負責,經濟幾差都不關我事,是政府的責任。」

大陸電商南下,被動搖的本地企業
40多歲的 Ken 手機上的 APP 包羅萬有:大陸的淘寶、京東和小米商城;本地的 HKTVmall、香港格價網 Price;美國的拍賣平台 eBay、電商 Amazon 和 iHerb 等。他工作繁忙,10多年前起網購,甚少逛街,覺得這是大勢所趨。「現在零售業的實體店,你看到整條街都執笠。」
近年香港經濟未走出低谷,又要面對電商的威脅。零售業銷貨價值自去年起連跌14個月,直到今年5月才回復升勢、至臨時估計的313億元,但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首八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1.9%。今年6月,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市場學和創新及信息管理學教授李曦撰文,指大陸電商的搶灘行為,「必會影響本地零售業,讓早已低迷的銷情雪上加霜。」
幾個月前,Ken 被京東「買貴就賠」的標語吸引眼球,下載 APP 後獲送新用戶優惠券,便開始下單。他說京東物流一站式派送貨件,不用集運或收取附加費,而且有經平台篩選或自家出產的「京東自營」和「京東京造」品牌,覺得質素有保證。
從前他對大陸產品也有不好印象,受血棉和地溝油的新聞影響,「隨著現在時代發展,我們香港人就不要再固步自封,很多地方都追了上来,但我們還是井底之蛙。」京東在香港的廣告以人民幣符號作標示,引發爭議,Ken 不介意,「每個長假期有二三十萬人返大陸,其實你們都有綜合貨幣戶口。」
他又說 eBay 和 iHerb 都以美金結算,「為甚麼用美金標示,你們沒有那麼大反應?」
我是消費者的話,東西當然越便宜越好。我最喜歡是人家不要利潤出貨。
Ken,京東用戶
京東在2004年起家,在2010年成為破百億規模的電商,於2022年來港二次上市。自去年宣布投入15億元人民幣加強香港市場布局後,京東今年3月推出自營商品「買貴就賠」——即消費者發現商品價格高於其他平台,可申請補償差額,以及自營家電「30天包退、180天包換」和「一件包郵」等。
激起更多熱議的,是京東對於同性質的本地公司——HKTVmall 挑釁性的姿態。這包括3月,HKTVmall 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維基在 Facebook 直指京東 APP 的介面模仿 HKTVmall,京東回應「王生開咗個頭」,「好樂意同你比下邊個對客更好」,隨即推出免費上門安裝服務,HKTVmall 以取消訂單自取門檻應戰。另外,京東同月在旺角連鎖電器店附近刊登紅色巨型廣告,含沙射影寫道:「兩層樓的電器舖,唔賣得貴點交租?」
嚴峻競爭下,香港電商被逼有所回應。像 HKTVmall 制定策略應對本港技術人才短缺和北上消費趨勢,包括提高辦公室大陸員工的百分比;邀請大陸商戶進駐平台,定價跟大陸平台一致;以及推出簡體版 HKTVmall App。另一電商友和集團也推出即日送達、大型家電翌日送貨等措施。
Ken 覺得,HKTVmall 有更多飲料、米、油等的快速消費品,可以送到家門,十分省力。而他會在京東入手小型家電和電子產品——例如在他桌上有霧化功能的吹風機,售2百多元人民幣,以及比香港便宜百多元的中國製充電器。大陸電器使用兩腳插頭、香港則使用三腳插頭,但他說變壓器只售十多元,而且很多產品是 USB 充電,無礙他使用。不過他不買大型電器,擔心運送時有損毀。
跟 HKTVmall 相比,Ken 說京東是全國性平台,跟商家的議價能力更大,加上自家物流團隊,價格可再拉低。但他不怕惡性競爭會導致京東獨大,因為企業自可以劈價和推出優惠。「如果放低價可以隊冧(擊倒)它的話,那它真的很有問題。為甚麼人家這麼便宜也可以營運到?為什麼便宜就營運不到?」
他認為競爭令企業維持合理的盈利,將有利消費者。對於商家在過程中或會受擠壓而出現虧損,他笑說:「關我鬼事啊,我是消費者的話,東西當然越便宜越好。我最喜歡是人家不要利潤出貨。」

價格戰所犧牲的
任何的轉型都會帶來失業。香港的消費者肯定能夠享受較低的價格,但是對於香港的就業、政府的財政收入,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市場學和創新及信息管理學教授李曦
「從資金和技術的角度上來講,大陸電商(在香港)是不存在任何的障礙了。」經管學院市場學教授李曦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說。
李曦解釋,大陸電商著眼香港是源於大陸市場飽和,加上官方近年鼓勵企業出海,令香港成為其進入東南亞或中東市場的跳板。跟以往相比,中港物流成本降低、電商設香港版網頁、支付系統支援香港帳戶等,都能吸客;他又指港府對大陸電商進駐態度較正面。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首李家超就曾提出將香港打造成跨境電商物流配送中心等。
他覺得大陸企業善用數據分析,香港零售品牌則較落後,而且受制於高工資和租金,「打價格戰,根本毫無勝算。」在他看來,差異化服務是出路。這包括開拓跟大陸企業不同的策略,例如主打日韓、歐美進口的產品;開發大牌奢侈品、黃金飾品等少量單價高的產品;以及藥油藥膏、本土文創等本地特色商品。另外,政府也要鞏固香港的品質優勢。
轉型過程中,「不願意與時俱進的企業」會被淘汰。但他覺得當中也有利處,例如促進香港企業提升服務質素、「讓香港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和優勢,例如將精力由「低端製造業」和「低端品牌」轉至投入到金融、保險和專業服務業。長遠來說,他覺得香港大多數的日用品或會來自大陸,而香港則負責進口產品、高附加價值或具文化特色的產品。
「任何的轉型都會帶來失業。」他說,「香港的消費者肯定能夠享受較低的價格,但是對於香港的就業、政府的財政收入,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除了電商業務,京東再進一步布局,在今年8月收購香港佳寶食品超級市場,將其改名為「京東佳寶超市」,有消息指京東以40億元收購佳寶;同日 HKTVmall 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股價下跌逾3%。京東今年也表示與佳寶、聯合出版集團、TCL、創維、日本城等多家香港公司及港股上市公司展開深入合作。
我不想加劇,使香港的地舖由五成,變成剩下三成。
Mary,今年決定少用淘寶的香港市民
有人享受市場競爭帶來的好處,有人卻為市場受衝擊而感到擔心。最近30多歲的 Mary 打算到五金行花89元買花灑和水喉,但她的伴侶嫌貴,想到特賣場「淘多多」。想貢獻小店和五金鋪的她勸道,「貴一次半次,算吧。」
Mary 幾年前在淘寶購物,每兩三月買一次衣服。雖然只有一半合身,但勝在成本低。之後她從事採耳,會在淘寶入手採耳工具,也會為家裡添置鐵架和櫥櫃等。通關後,她發覺客人減少,認為香港人的消費力下降,或轉至大陸或台灣消費。她的全職崗位被改為兼職,薪金跌了三成,同事被排班的日數愈來愈少。
即使自己也身受經濟低迷影響,她卻說:「我不想加劇,使香港的地舖由五成,變成剩下三成。」Mary 今年決定少用淘寶,將錢花在香港零售市場。她也未曾使用其他大陸平台—— 她是 HKTVmall 用家,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也因為自提點混亂的情況對拼多多的觀感不好。Keeta 在 Deliveroo 宣布撤港後在 Threads 上發帖「應承」守護每個香港胃,她對於這種公關手法反感,「嘩,好賤格。」
Mary 認為大陸的 APP 興起,或跟移民潮後留港的人消費力不高有關。為求安心,她在生活上也在省錢:「全球環境大家都很不安,有人說有地震,有人說特朗普上台,整個經濟會很不穩定。前景不明朗之下,好像留多個錢在身邊,安全感會大點。」
何謂香港特色?
記者聯絡 Mary 初時,她曾擔心記者是「國安臥底」,「假設我們的對話裡面有貶低內地的,會不會構成危險?」
線上線下,中資企業的版圖都在擴張。Mary 覺得香港的風景正在轉變,例如近年進駐多區的「蜜雪冰城」,其紅底白字的招牌,「一看就知道不是香港店舖的風格。」
「你出街見到的吉舖、兩餸飯、夾公仔(舖),要不就是10元20元的特賣場,你就會覺得好像有些東西消失了,沒有一個香港特色。」她說:「我希望還有多元化。我成長時所學的香港是一個國際之都,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加進來,形成香港獨特的文化。」

但面對價廉,有時也身不由已。Deliveroo 下線後,Mary 伴侶常吃的餐廳只在 Keeta 上提供服務,他便轉用 Keeta。那時正值外賣平台價格戰,「他好像跌進這個坑,每天去搶券,搶到券就要用。」她說優惠券要花費一定金額才能使用,她很不理解,但不想跟伴侶挑起矛盾。
她明白,半價「真的很難不折腰」,「就算是我都可能會受到誘惑,所以我直接不下載這個 APP。」她又說伴侶現在還會專挑「黃」的餐廳下單,以表支持。
Mary 表示不會棄用淘寶,因為香港物價太貴,但會先到香港的店格價。
兩間外國的外賣平台退場、Foodpanda 受到威脅,賀思源說本地市場不如以往國際化是事實,「國內(品牌)進駐香港,政府列香港作大灣區其中一份子,你不能避免。」以前香港雲集進口品牌,有大陸沒有的產品,他對外資撤走感到可惜,但不會擔心和恐懼,反而覺得:「有智慧不如趁勢」。
他深知大陸融合或會拉低香港的收入水平,以及淘汰某些行業和人手,甚至令香港失去自身的特色。但是作為消費者,他始終覺得價低是好事。
賀思源認為,Keeta 最初大灑金錢是為了搶市場佔有額,當消費者形成依賴後,優惠或會減少,他近日亦有感優惠變少、服務質素降低。Deliveroo 宣佈撤港後,Keeta 今年3月被指隨即向餐廳加佣金,有餐廳認為猶如「白做」,又說缺乏競爭下或會淡出外賣平台,自己送外賣。
謝梓銘的家附近愈開愈多如「木屋燒烤」的大陸餐廳,他對裝修的美學和食物口味感到困擾,「好像它們服務的不是香港人。」他去過一次,兩個人盛惠六七百塊錢,比大陸價格貴,「好似搵笨。」
「我唯一能夠做就是我不光顧它,我光顧旁邊那條街的牛腩麵店。」不過他覺得這不是解決方法,因為大陸的影響力太強,而就算消費者願意付錢,受益的還是地產商。他擔心消費降級持續,更多本地店舖會結業,「但這不是消費者要去想的事,這是政府層面去考慮的事。」
最近,謝梓銘從拼多多買來大陸牌子「安踏」的拖鞋,售200多元人民幣,不算便宜,但款式跟另一對1000元的某法國品牌拖鞋類似。他說自己不是買不起,而是想到只穿幾次,不如買便宜的。
「款式很像,我檢查過那鞋底的技術是一樣。」記者問這算不算抄襲,他答「擺明就係。」他笑言:「如果你要考慮價值觀,抄襲這件事不對,是不是?當然不對啦,但它賣2百蚊。」他說。「總之不是印上別人公司的名字,我覺得能接受的。」
(尊重受訪者意願,賀思源、謝梓銘、Ken 和 Mary 均為化名。)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