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一場演講,和它背後的中國敘事爭奪戰
毋庸置疑的是,楊舒平是又一位被輿論處死的海外青年。然而這次的輿論戰與之前相比,要混亂複雜的多。
-
評論
徐子軒:香港反修例運動如何被揉進泰國的「外國勢力論」?
當泰國人在說「今日香港,明日泰國」的時候,他們說的是什麼。
-
評論
世界銀行新掌門上任,會成為中國「一帶一路」的對手嗎?
馬爾帕斯出任世行行長後,將在多大程度上執行美國財政部的意志?世行是否會成為美國用以打壓中國「一帶一路」和海外投資的工具?未來世行是否會推動貧窮國家的國內改革以提高貧窮國家向外借款的制度門檻?
-
帶著問題去旅行
當神的使者來敲門—無人提及又無處不在的日本新宗教
「如果忍着不說,人生是會越來越不幸的哦!」難道我長了一張看起來很不幸的臉嗎?
-
紅包、「迷藥」和「辦證」:悉尼大學中國留學生賄選風波
是行賄還是文化差異?因為競選前在微信聊天群發出價值十元的紅包、在競選宣傳中書寫「迷藥」、「辦證」的中文詞語,中國留學生汪芷嫻陷入選舉風波。
-
在「後真相年代」該如何談以實證為本的環保政策?專訪康奈爾大學阿特金森中心David Lodge
「我不覺得科學家要去參與政策制訂。科學家的責任,應該是去生成、維護可靠而具實證支持的資訊,為政策提供依據。」
-
日本大學軍事研究解禁,會動搖學界反戰傳統嗎
學界擔憂解禁研究是開發武器的起步,一旦開始就會陷入軍事協作的陷阱,最後失去獨立自主的科學家立場。
-
朴槿惠遭拘捕 「私宅政治」成夢幻泡影
朴槿惠位於三成洞的私宅附近,一度成為親朴派「護主」的舞台,甚至有人預言這裏將成為「小青瓦台」,但這一切都隨著朴槿惠遭拘捕而戛然而止。
-
在港難民掙扎記:香港是離不開又留不下的「家」
香港雖是國際城市,但華人社會文化「標榜排外」,「『打擊假難民』也是ride on(騎劫)這種流行想法。」
-
中國的「一帶一路」,會是「歐洲最後獨裁者」盧卡申科的救命草嗎?
白俄羅斯民眾抗議威權政府針對失業人士的苛政執法,背後反映這個東歐國家滯於歐盟與俄國的角力之間的經濟困境,與政治改革之難。
-
反薩德最前沿的七十戶南韓人家
二次反薩德國民行動開啟,五千多人與兩千多警力湧入星州韶成里這個只有七十多戶的小村莊。
-
當希望和你之間隔著地中海,你能作出正確選擇嗎?
請來這模擬試驗測測,如果有一天你成為了難民,你能存活多久。
-
特朗普發飆空襲敘利亞,意在警告阿薩德,普京,還是金正恩?
新總統在競選期間一再提出軍事收縮,但上來不久迅速出手,預示美國無論如何將保持卓越的打擊能力。
-
現場:習近平特朗普見面,炒熱佛州房地產?
中美領袖見面,帶動了佛羅里達海灘上的各種「熱潮」。
-
端獨家專訪:不穿白色戰衣的蓮舫,和你想知道的一切
關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最大反對黨女黨首蓮舫有話說。
-
法國總統選舉:左手防俄黑客,右手擋本國網絡小白
社交媒體時代,一場民主選舉面臨的內憂外患。
-
習近平、特朗普在佛州莊園散步,會談什麼心事?
端傳媒聽取各路專家,提前知道習近平與特朗普,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
平均年齡27歲的南韓青年黨,如何向老年政治說「不」
在南韓,政治一直以來都是中老年人的「遊戲」。有人說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南韓青年對政治就比較「冷感」,而年輕人卻說這是因為進入政治的門檻太高。
-
右翼抬頭的今天,人們又聚集在馬克思墳墓前
「馬克思」成了一個籃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不滿,都可以往裏裝。
-
美國氣候政策開倒車:特朗普沒有告訴你的真相
事實上,清潔能源發展拉動了經濟與就業,煤炭業萎縮三十年前就開始了。可是,特朗普為甚麼要推翻奧巴馬的計劃?
-
受不了高房價,巴黎年輕人佔領空屋詩意居住
「無需支付房租,不必為要將房間刷成蘋果綠而接受房東盤問。」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實現?附上「佔屋」行動手冊。
-
警察沒槍,坐視倫敦喋血:英國警察不佩槍傳統再惹爭議
美國的問題是槍太多,而英國的軟肋是槍太少?英國人擔心,警隊可能因偏執矇蔽了判斷力。
-
不倒的杜特地:反對派彈劾、國際法、甚至大型抗議,都不可能推翻他⋯⋯
外媒屢屢拿特朗普與杜特地相提並論,無助理解「杜特地現象」背後的民意兩極,及箇中複雜的社會因素。
-
不惜剁手指、切腹的南韓人說,中國式抗議才具有行動力
中韓兩國愛國主義行動究竟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