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當地時間9月18日,法國八大工會聯合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據法國內政部的統計,全國範圍內有50萬人參加了示威活動。示威活動的組織者方面,法國總工會(CGT)則宣稱參加人數超過了100萬。根據法國國民教育部(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的統計,有近五分之一的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罷工活動。在公共交通方面,巴黎市內交通的承運商,巴黎大衆運輸公司(RATP)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罷工行動,導致巴黎的多條地鐵線運行中斷或者是部分中斷。根據公司內部的多數工會,「工人力量」(Force ouvrière)的說法,罷工者的數量達到了「歷史水平」。
此次罷工已是進入九月以來,法國第二次出現大規模群衆示威活動。有別於一週前的9月11日爆發的「讓我們封鎖一切」(Bloquons tout) ,這樣一場在社交網絡上起源的去中心化的示威活動,此次法國工會聯合發起的罷工行動更加有組織性和代表性,其訴求也更明確。
不同的憤怒,相同的目標
參加此次罷工的行業涉及廣泛,自然其訴求也具有明確的行業特徵。比如說在能源行業,主要訴求我提高工資標準,同時降低普通民衆的能源賬單。而在公共交通領域,面對歐盟層面引入競爭的要求,長期擁有壟斷地位的巴黎大衆運輸公司以及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將會面臨私營公司的競爭,也引發了其員工對薪酬和待遇的擔憂。而在電信領域,法國第二大電信運營商SFR,由於經營問題即將面臨被拆分收購的境況,其內部員工則借用此次的罷工活動來表達對自己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最後在公共視聽行業,法國電視台(France TV)和法國廣播電台(Radio France)的工會也號召員工加入罷工,以抗議文化部長拉希達·達蒂(Rachida Dati)主導的法國各大公共媒體合併改革,以及持續削減剛剛媒體的預算。

在各種具體的訴求背後,此次的罷工活動共同目標就是在法國新政府尚未組成,2026年預算尚未出台的情況下對政府施壓 。」儘管從九月九日上任以來,新總理勒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努(Sébastien Lecornu)已經做出讓步,表示將會放棄其前任弗郎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預算計劃中取消兩天公共假期這一最不受歡迎的措施,並且願意就「開徵祖克曼稅「(Taxe Zucman)這一針對富人群體的新稅種展開討論,但這些示好依舊無法平息社會上的怒火。
工會方面,此次示威活動的龐大參與規模更加給他們提高調門,就政府一直以來犧牲社會福利的政策趨向「算總賬「提供了機會。法國總工會(CGT)秘書長索菲·比內(Sophie Binet)在15日這週週初和新總理勒科爾努會面後提高調門宣稱:「(2026年)預算在街上決定,否則勒科爾努先生的結局將會是大街。」一直以來在民意中被看作是改革傾向的的法國民主勞動聯盟(CFDT),其總書記瑪麗莉絲·萊昂(Marylise Léon)則強調,要在 2026 年國家與社會保障財政法案的準備過程中「發揮影響」。總體來說,法國工會的核心訴求包括:為公共服務提供更多資源、更公平的稅收制度、廢除 64 歲退休制、放棄收緊失業救濟條件的計劃。
法國進入新的政治動盪期
9月18日的罷工不僅是對具體預算措施的抗議,更折射出法國社會對政治體系整體運行方式的深刻不滿。自2022年以來,法國國民議會的多數格局被打破,政府再也無法依靠單一政黨穩固執政。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台譯馬克宏)在2024年夏天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則是讓這種局面徹底形成。目前,法國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左翼黨派形成了「新人民政線」(Nouveau Front populaire)的政治聯盟,中間派和中右派組成了「共同基礎」(Socle commun),而極右翼的「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和其盟友則單獨形成了議會中的第三極。沒有一方可以單獨執政,但卻又很少有其中的一方願意妥協。
從2024年7月新一屆議會選出之後,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勒科爾努已經成為繼弗郎索瓦·貝魯和米歇爾·巴尼埃(Michel Barinier)之後的第三位總理 ,且前兩位總理都是因為在預算案問題上被議會推翻。如果再把時間線略微拉長到2024年,兩年不到的時間裏,法國已經有五位總理,足以見得其政治不穩定性。
與政治不穩定性所伴隨的則是法國的公共財政赤字危機。在經歷過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初期導致的通脹後,歐盟重新收緊了對成員國財政赤字的要求,即年度公共財政赤字不得超過 GDP 的3%;政府債務總額不得超過 GDP 的 60%。而法國在2024年的總財政赤字,根據歐盟的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就已經達到114.1%。
為此,政府從2024年甚至是2023年開始就試圖削減赤字。但一直以來信奉自由主義的總統馬克龍更加偏向於通過削減支出來降低赤字,而不是通過增加收入,尤其是開徵新稅或者是升高稅率的方式從而降低赤字。

然而,這種以「削減支出」為主的緊縮思路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2023 年的養老金改革已將退休年齡延長至 64 歲,當時就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浪潮;如今再度提出的減少公共假期、收緊領取失業救濟的條件、削減公共部門預算等措施,更被視為對社會福利制度的進一步「蠶食」。在公共服務已經長期人手不足、效率下降的背景下,工會、教師、醫護人員乃至運輸行業工人都普遍認為,他們正在為政府的財政失衡「買單」。
新總理上任的挑戰
為了平息社會上的怒火,上任以來的勒科爾努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裏做了三條主要的政策宣布。首先,針對法國出現的「醫療服務荒漠」問題,勒科爾努保證將會在2027年前在法國境內設立5000個「法國健康」醫療點,從而保證在半小時內病患可以得到初步問診。此外,出於回應民意在削減赤字上勞方和資方之間,以及政府和民間負擔的分配問題,他宣布將會從2026年起取消法國政府前部長們的終身特權,從而削減政府運營開支;放棄取消兩天公共假日的提議以及考慮對富人徵稅。
新總理勒科爾努自2017年馬克龍當選總統以來便一直在內閣任職,並在重大事務上始終與馬克龍保持一致。自2022年起,他出任國防部長,在任內推動通過了新的《法國國防規劃法》,為法國在俄烏戰爭背景下重整軍備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該法案的出台過程中,他不僅成功整合了法國軍隊內部的各方利益,還贏得了部分反對派的支持,這些都為他此次出任總理鋪平了道路。
在貝魯下台後,馬克龍在不到24小時內便宣布任命勒科爾努。外界普遍認為,此舉體現了馬克龍試圖通過迅速推舉新總理來轉移輿論焦點的意圖。相比此前的兩位前任,勒科爾努對馬克龍的政治意志顯得更加順從,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逐漸退居幕後、擔任「隱形首腦」的馬克龍,能夠藉此重新走向前台。
與此同時,法國社會的不滿並不僅僅侷限在經濟層面。議會長期無法形成穩定多數,使得預算案的審議屢屢成為政治角鬥場,甚至是修羅場。每一次財政法案的審議,幾乎都演變為對總理乃至總統執政合法性的質疑。換句話說,財政赤字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法國政治危機的「放大器」。
從馬克龍連任以後的2022年至今,幾乎所有人都已經意識到法國需要摒棄之前的議會鬥爭模式,朝着聯合政府的方向努力。然而無論是總統馬克龍垂直的管理方法,還是政府層面屢次試圖強行闖關的嘗試,亦或是議會各反對派脫離實際,囿於政治作秀而反對一切的做法,都讓這種前景數次落空。而新總理僅僅是表態將會「改變執政方法」並不足夠。
在這種雙重困境之下,勒科爾努政府面臨一個幾乎無法調和的矛盾:一方面,歐盟與金融市場要求法國拿出可信的財政整頓方案,以保證償債能力;另一方面,國內的社會壓力卻要求政府擴大公共投入、加強福利保障。如何在「緊縮」與「穩定社會」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勒科爾努任期的成敗,也可能成為法國政治未來數年的關鍵。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