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五年後:移民政策變動中,再次站在去留交叉點的香港人

「其實加拿大也好,英國也好,移民政策都有很多改變,這份不安,哪裏都是一樣的。」
圖:Wilson Tsang

編按:2019年社會運動後開始的香港移民潮已經過去約5年,在英國、加拿大、台灣等地的港人移民,正經歷逐漸收緊和變動的移民政策。

2025年9月8日,英國國會議員就網上請願信——「維持香港英國國民(海外)簽證五年定居途徑(Keep 5-year ILR terms to Hong Kong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visas」——展開辯論。這個討論回應了早前英國內政部於5月發表的移民白皮書,其中提議修改移民規則,包括將獲得定居身分的時間由5年增至10年。

世界局勢每天激烈變化,各國移民政策首當其衝,在定居權、身分和生活之間,移民各地的香港人再次走入思考和選擇的路口。在這篇特寫中,記者訪問了幾個移民港人家庭,記錄家庭成員之間的種種討論。

「如果最後 BNO 也變成10+1,我會很生氣呀!當初你承諾了五年,突然間轉十年那麼多,一兩年就算了,現在是雙倍,這是英國政府失信!」晚餐後,在倫敦居住的 Bonnie 一家聊起英國新的移民政策。她看著剛抹完桌子的女兒 Ava,說:「你怎麼看,不會憤怒嗎?」

「還好吧......反正我不一定要在英國結婚生子,我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呀,我是沒有所謂的。」她聳聳肩說。「算了啦,現在我連全職工作都沒有,難道我現在就看外國的求職網嗎?我還是要找在英國的工作,先處理短期的問題吧。幾年後的事,管不了那麼多。」

爸爸一直沉默不語地洗碗,忍不住插話:「不是幾年後,有些議員說最快年底會有決定,你還是要先想一下,開始安排呢。」

憤怒之餘,Bonnie 還很無奈。她說,如果BNO居留年數延長,她應該會離開英國,但也不知道能再去哪裡。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正式實施。不同國家隨後推出針對香港人的移民政策,例如英國的英國 BNO 簽證、加拿大「救生艇」政策。再加上 Covid-19、港府各種教育政策改革和經濟下滑等因素,香港出現自199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移民潮,至今約有30萬香港人移居海外。

時至今天,國安法已落實五年,移民正面對的狀況也不一樣了。在全球限制移民的趨勢下,當時各國推出的移民政策開始或可能出現改變;海外港人也體驗過移民的喜與悲,網上討論也從離別愁緒,變成在各地居住的省錢攻略、再去下個地方,甚至回流香港。五年過去,「香港人」在全球移民政策裏有何獨特性,海外港人又如何再次反思去留問題?

2021年2月17日,香港,移居英國前,家裡的貓嗅著一本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BNO)護照。攝:Tyrone Siu/Reuters/達志影像

移民政策收緊,「5+1」或「10+1」?

2021年1月31日,英國政府正式開啟 BNO 簽證,接受持有 BNO 護照的香港居民及其親屬就移民到英國的簽證申請。1984年中國與英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在香港主權移交期間,向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簽發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護照,雖然它不賦予英國居留權,但護照持有人入境英國等一百多個國家可以免簽證。

2021年後,只要BNO持有人及其家屬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經濟能力在英國生活最少6個月,並繳付移民健康附加費,便能一次性申請居留5年,在英國工作和就學。有別於工作簽證,他們無需達到特定收入限額,也能居留英國,也擁有投票權,但和大多數移民一樣,他們不能享有公帑提供的協助及服務,如社會福利。居留5年後,申請人可申請「無限期居留權」,再居留多一年,只要通過英文和移民考核,便可申請入籍英國,成為英國公民。

在2023年,英國政府放寬 BNO 簽證簽發,允許 BNO 持有人的家屬在持有人不共同移居英國的情況下,亦能申請簽證。它的門檻比英國其他移民簽證低,自2021年以來,英國至今批出了181609宗BNO簽證申請,超過166300人已抵達英國。另外近600人已獲定居身分,他們在2021年BNO計劃推出前就持有其他英國簽證。

開啟 BNO 簽證時,時任外交部和內政大臣強調, BNO 政策是出於英國政府對香港人的「歷史責任和道義」,他們需要在國安法落實之際,以 BNO 保護香港人免受政治迫害。專門研究移民政策的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 Michaela Benson 認為,不論英國政府是否真的出於歷史責任,從政策内容和結果來看,英國政府的確是視香港人為一群「獨特」的移民。

她指,英國政府一開始以人道理由包裝 BNO 政策。它的門檻比其他簽證低,卻和正常的人道或難民簽證不一樣。以英國的難民簽證計畫為例,一般針對特定人道危機的簽證都是屬於臨時性質,不會像 BNO 一樣帶來英國籍;它們也是基於國際《難民地位公約》簽發,所以相關政府不能向難民收取移民費用。相反,香港移民需要支付健康附加費和提供財政證明。

然而,這份獨特性有機會將被削弱。今年5月,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公佈新一份《移民白皮書》,闡述政府準備收緊移民政策。

白皮書特別提到香港移民,指近年英國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移民大增,包括烏克蘭和香港人這些以人道災害等「臨時因素」移民的人。移民數量激增,已為英國帶來「無法計算」的破壞,因此有必要重新控制邊境。

《白皮書》提出多項控制移民的建議,其中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一般簽證持有人入籍英國的居留要求,從5年增至10年,也就是俗稱的「10+1」。文件沒有說明這改變會不會應用到 BNO,英國政府也只是說他們會繼續進行諮詢,才決定這些改變適用於哪些移民。

雖然「白皮書」只是政府對未來立法的提案,並未經過諮詢和立法程序,也不一定會變成法律,但這引起移英港人的強烈討論。5月21日,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發起聯署,促請英國政府維持現行 BNO 計劃的「5+1」入籍途徑,最後共收集到超過10萬個簽名,足以觸發國會辯論。英國政府在7月11日首次回應聯署,只是籠統重申對港人社群的承諾,但並沒確認是否保留原本的「5+1」安排;9月8日,國會就請願信辯論。

雖然超過10萬人表達對可能出現的「10+1」的不滿,但有人認為,即使居留年期延長,也不會影響留在英國的決定。伯玲在2021年一家三口移民英國,現在兒子只是中學生。被問到移民白皮書會不會影響他們的移民決定,她堅定回答:「不會。」

「除了是因為小朋友未來會繼續在這裡讀書,還有我們本身來這裡的原因,完全沒有改變過。我們一開始來英國,根本不是為了5+1這個年期,其實很多香港人都一樣,是因為香港的政治環境而移民。這個最根本的原因沒有改變,當然不會因為多了5年這小小改變而動搖呀。」

她認為英國實施 BNO 政策,屬於道義和歷史責任,香港移民的收入和經濟水平也較高,能為英國帶來經濟效益,再加上部分英國議員已公開反對把 BNO 簽證要求改為10+1,所以她覺得 BNO 政策改變的機會不大。

2021年1月28日,英國雅息特(Exeter),Gavin仔新家檢查剛從香港送來的箱子。攝:Adrian Dennis/AFP via Getty Images

移民就是一輩子留在英國?

同樣是一家三口移民英國,Bonnie 一家的反應就不一樣了。她在2022年與丈夫和升讀大學的女兒移民英國,她直言新的移民政策,是她「前所未有那麼留意」的英國新聞。

她覺得如果 BNO 居留年數延長,她應該會離開英國,除了因為要再付5年的簽證和國民醫療費用,更是對英國政府失去信任。她說:「5年之後又不知道怎樣,它豈不是可以再轉?好像是你上過一次當,對別人的戒心就重了。」

然而,她還沒有想好要去哪裡。在這三年,她已經習慣了英國的天氣和生活節奏,挺喜歡這裡的環境,眼看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還沒變好,她不太想回去香港。而且她的媽媽在大陸生活,她又不知道是否去大陸照顧她。苦惱之際,她看看旁邊在洗碗的丈夫,說:「但在英國就不會再移民去其他國家了......移民真的很不容易,我老公已經用了很多精力做這件事,我想他已經沒有精力做第二次了。」

飯桌前的女兒 Ava 剛剛大學畢業,還有一個月就畢業禮。她想了一下,說:「我給不了一個很篤定的答案......反正我還沒有很明確地計劃要在英國結婚生子,如果我在其他國家找到很誘人的工作機會,我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呀,所以其實我是沒有所謂的。」

「但你不會生氣嗎?」媽媽問。

「我對英國政府本身就沒什麼信任和期望,反正所有政府都是這麼壞的,更何況這是工黨提出的,誰知道下屆政府又會改變。不過我肯定我不會回香港,我從中學就很想走了......」

「算了啦,現在我連全職工作都沒有,難道我現在就看外國的求職網嗎?我還是要找在英國的工作,先處理短期的問題吧。幾年後的事,管不了那麼多。」她無奈地說。

對於沒有家庭負擔、未來充滿未知的年輕人和學生來說,思考去留,確實言之尚早。

Sherry 同樣即將大學畢業,四年前她自己來到英國時,BNO 持有人的子女還不可以自己申請簽證,居留英國。因此,她一開始是以學生簽證留在英國,直至2023年後政策放寬,她才申請 BNO 簽證。她說:「(這移民白皮書)沒怎麼影響我,我本身來英國就不是為了國籍,而且無論如何,我都打算未來3至5年先留在英國發展事業,至於更長遠......我在英國4年,不多也不少,還在磨合期,我也沒限定自己要一輩子留在英國呀。」

此外,她不覺得英國政府會把 BNO 居留要求延長至10年。「BNO和其他移民簽證不一樣,名義上它算是英國對香港的歷史責任,而且 BNO 持有人有選票,我覺得影響我們的機會比較少。讓我有比較大感受的,反而是我們朋友。我很多朋友都是留學生,他們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努力留在這裡......這樣對他們太不公平了。」

除了移民政策有可能改變,英國政府也逐漸減少對香港移民的支援。英國政府2021年開放 BNO 簽證後,推出「歡迎港人計劃」(Hong Kong UK Welcome Programme),透過資助香港組織和相關社區活動,協助香港人融入英國社會。然而,2023至2024年間,該撥款從260萬鎊降至100萬鎊,英國政府也不再發放舉辦融入社區活動的資助金。其中英國港僑協會在2024年3月表示,它因政府停止資助,無法再提供「移英港人家園計劃」的活動;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成立的「香港協會」,也在2025年指因資金不足、籌款艱難而解散。

從政策和資金層面,英國政府是否不再「優待」香港人?研究中國外交及移民政策的加拿大西部大學教授 Ronald Au-Yang 指,香港人在英國政府眼中的獨特性或許有所下降,因為國安法已實施五年,其政治和社會關注度也無可避免的變弱,正如如今英國人也不會如2016年般留意敘利亞難民問題。而且限制移民,為全球整體社會和政治趨勢。

他認為即使 BNO 改為「10+1」,對現時已在英國或即將移民英國的香港人影響不大。他說:「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因不滿國安法和香港政治環境移民,如今這問題尚未解決,他們也不大可能回去香港。此外,他們的選擇不多。綜觀各地移民政策,例如加拿大的救生艇政策即將結束,到了明年,BNO 或許是唯一一個專屬香港人的移民途徑。」

2022年7月2日,台北一家餐廳貼滿了與香港相關的紀念物和留言。攝: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等待與未知,「哪裏都是一樣」

相隔7000公里,也有一家三口在加拿大討論移民問題。

相比起 Bonnie 和伯玲,這一家人的移民之路更加曲折。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後,他們因為政治風險,從決定移民到真的起行,僅僅花了兩個月。媽媽惠嵐首先透過在網上做生意,以投資移民去台灣,順利在一年後獲得台灣身份證。

接著,爸爸阿翰在2021年以依親居留方式移民到台灣。本來他預計也能在一年後入籍,沒想過等了一年,突然收到政府通知,說居留時間延長了。他只好再申請居留,等了半年終於獲批,然後繼續留在台灣。一等,便等了三年。

有別於英國和加拿大,台灣一直都沒有實施專屬香港人的移民途徑,港人只能透過投資、創業、讀書等專業導向的方法入籍,再加上國安疑慮和經濟考量,台灣政府在2019年至今,一直收緊對香港人的移民申請。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共10813名港澳人士獲批居留許可,去年僅5368人。當時惠嵐在台投資經營公司一年就能入籍,到了2020年初,台灣政府就提高門檻,要求移民持續投資和營運至少三年,並設有實體辦公處所和聘任兩名以上台灣員工,才能成功入局。

2024年,兩夫妻終於獲得台灣身份證。當時女兒若文已經大學畢業,在香港工作。但是他們憂慮女兒依親移民去台灣不知要花多久時間,也覺得台灣對年輕人的事業發展不太理想,因此他們決定再去加拿大。女兒以加拿大「救生艇計劃」Stream B 工作移民去加拿大,惠嵐以相同方法,到加拿大陪伴女兒,先生則留在台灣。

如上述提及,加拿大「救生艇計劃」是有結束限期的臨時政策。政策於2021年生效,將於2026年8月31日到期,目前未有消息指當局會延長。它分為 Stream A 和 B,分別是讀書和工作移民,門檻較 BNO 高。以 Stream B 為例,申請者須在三年内全職工作至少12個月或兼職1560小時,才可申請入籍加拿大。

截至去年12月31日,有超過4.9萬香港人申請救生艇計劃下的工作簽證,其中超過4萬人成功獲批。數字上,以「救生艇計劃」移民加拿大看似比台灣容易,但此政策曾多次改變。加拿大近年減少吸納移民數量,調整港人「救生艇」計劃的配額,他們要與烏克蘭及蘇丹人競爭。現在,救生艇計劃提交永居申請的處理時間從2024年4月的6個半月,延長至該年底的13個月

如今阿翰只能以旅遊方式,去加拿大探望兩母女。他們依然在等待。

他們這幾年來一直在等,但等久了,也習慣了。惠嵐回想在台灣的經歷,說:「2019年前我們沒有移民過,所以我們最初是不能理解的,原來移民政策是可以說改就改,而且不需要交代,不需要解釋為什麼。當時預計的事情沒有發生,當然會失望啊......但其實加拿大也好,英國也好,移民政策都有很多改變,這份不安,哪裏都是一樣的。」

阿翰也坦然地補充:「說實話,所謂等待也沒有讓我很不安。因為它的移民政策是存在的,只是等而已。當然政府越快批核越好,但只要它沒明確地趕我們走,我又不算很不安。更何況我們也沒什麼可以做,只能不斷關心新聞,做好該做、該準備的事情,就好了。」

若文一直沒有說話,媽媽一問,她才徐徐地說:「我過來(加拿大)後,政府要我找工作,我第一個月已經找到,我可以做的事我已經做完了。而且我也不是不理解加拿大政府,雖然它有救生艇計劃,但人家也不是奉旨要收留我們,的確有很多香港人是拿了護照就走。我不是不能理解,也做了該做的事,年紀又不大,沒什麼不安,只是有一點不耐煩吧。」

2022年6月12日,英國倫敦,觀眾在展覽中觀看與香港民主運動相關的短片紀錄片。攝:Hesther Ng/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人,是特例嗎?

在反移民潮、對華關係等複雜的政治氣候下,各國政府對香港人的取態都不一樣。英國諾丁漢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的期刊編輯 Adrian Chiu 指,台灣政府認為香港人與其他國家的移民不一樣,是出於國安擔憂。他觀察到2019年至《國安法》實施的一年間,台灣政府對香港的支持最強,亦批核最多居留和定居許可。

但《國安法》實施後,他認為台灣政府把香港人撥入來自中國内地的移民,越來越擔憂他們會帶來國安滲透的危機。隨著兩岸關係越趨緊張,台灣政府或繼續收緊香港人移民申請。

今年4月初,18位民進黨立法委員就提出《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十二條條文修正草案」,主張提高港澳人士移居台灣的門檻,把申請定居的年限從一年延長到六年,並提出要求他們沿用中國内地移民的「歸化政策」,放棄原來的港澳身分。

至於加拿大,Ronald Au-Yang 認為「救生艇計劃」為暫時性的經濟移民政策,香港人的政治獨特性較英國的 BNO 政策弱。

但 Michaela Benson 強調,香港人在英國移民政策中的「特殊地位」倘若真的產生變化,與英國近年的整體移民政策實施相關。她指:「《移民白皮書》延長居留年期的建議並不針對香港人,而是英國所有移民。自2016年英國脫歐,英國社會反移民、反難民的風氣越趨強烈,歷屆保守黨政府和現屆工黨政府的移民政策也越來越保守。BNO 政策已推行五年,面對英國公眾,英國政府也很難證明為何要延續它。因此,即使《移民白皮書》會影響香港人,也不是英國政府針對他們,而是整體限制移民。」

她補充:「一開始英國政府以歷史責任和道義包裝 BNO 政策,讓香港移民看似與眾不同,政府為何運用這種言辭,才是值得深究的地方。自1950年代,英國政府已擅於把某些族群塑造成更值得(more deserving)來英國、更應被歡迎(more preferred)的人。」

「英國政府以道德理由,把香港人塑造成更『好』的移民,變相有效把其他難民和非法移民,當作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和反移民聲音的替罪羊(scapegoat)。從歷史角度,英國政府常常這樣做,但也非常有問題,因為從人道移民的角度,沒有哪個族群是更值得被保護的。」

她也提到,現屆工黨政府有意拉近與中國的關係,例如英國財政大臣 Rachel Jane Reeves 今年1月到訪北京,為兩國近六年來首次經濟對話;另一方面,不少英國議員為 BNO 港人發聲,還有香港人當選議員,可見香港移民在英國政界的動員能力開始提高。內外政治改變,也令BNO和眾人的未來充滿變數。

2021年1月26日,加拿大溫哥華,一家人從香港移居香港後在傑里科海灘(Jericho Beach)看風箏衝浪。攝:Jennifer Gauthier/Reuters/達志影像

後記:被推倒的城堡

嘴上說得坦然,但回顧這六年來的等待與流離,加拿大的一家三口還是很感觸。五年了,阿翰有時還會夢到以前的同事和被迫放棄的工作;惠嵐想到自己當初為了逃離中國的政治陰影移民,現在因為要儲滿工作時數,在華人超市上班,學習在中國的人事遊戲裡生存。

訪問到這裏,加拿大快到晚上12點。或許是累了,若文一直一言不發,說不出移民路上某個特別深刻的時刻,只是沒想過,自己居然做了這麼多不想做的決定。「我本身很感性,如果是感性的我做決定,我不會離開香港的,但最後我很理性地發現自己『有需要』移民,因此離開了......我的朋友都說,沒想過我那麼勇敢,去英國讀書後不喜歡,還會毅然去加拿大。我沒有想過,我的心臟會比自己幻想中強。」

心臟很強大,但想起自己被迫成長,她不禁說哭了。

他們慶幸移民讓他們看見偌大的世界,在理應安穩的中年,重新過上冒險般的生活。但是生活有趣,也不免無奈。

惠嵐說:「就好像你砌Lego,砌了一個漂亮的城堡,被推倒了,再砌一個,再被推倒了。如果我是計劃好,特意砌新的城堡,當然很快樂,但現在是沒有計劃,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事,不斷被暴力破壞。這真的,真的好不容易。」

(尊重受訪者意願,Bonnie、Ava、伯玲、Sherry、惠嵐、阿翰和若文均為化名。)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