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五年后:移民政策变动中,再次站在去留交叉点的香港人

“其实加拿大也好,英国也好,移民政策都有很多改变,这份不安,哪里都是一样的。”
图:Wilson Tsang

编按:2019年社会运动后开始的香港移民潮已经过去约5年,在英国、加拿大、台湾等地的港人移民,正经历逐渐收紧和变动的移民政策。

2025年9月8日,英国国会议员就网上请愿信——“维持香港英国国民(海外)签证五年定居途径(Keep 5-year ILR terms to Hong Kong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visas”——展开辩论。这个讨论回应了早前英国内政部于5月发表的移民白皮书,其中提议修改移民规则,包括将获得定居身分的时间由5年增至10年。

世界局势每天激烈变化,各国移民政策首当其冲,在定居权、身分和生活之间,移民各地的香港人再次走入思考和选择的路口。在这篇特写中,记者访问了几个移民港人家庭,记录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讨论。

“如果最后 BNO 也变成10+1,我会很生气呀!当初你承诺了五年,突然间转十年那么多,一两年就算了,现在是双倍,这是英国政府失信!”晚餐后,在伦敦居住的 Bonnie 一家聊起英国新的移民政策。她看著刚抹完桌子的女儿 Ava,说:“你怎么看,不会愤怒吗?”

“还好吧......反正我不一定要在英国结婚生子,我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呀,我是没有所谓的。”她耸耸肩说。“算了啦,现在我连全职工作都没有,难道我现在就看外国的求职网吗?我还是要找在英国的工作,先处理短期的问题吧。几年后的事,管不了那么多。”

爸爸一直沉默不语地洗碗,忍不住插话:“不是几年后,有些议员说最快年底会有决定,你还是要先想一下,开始安排呢。”

愤怒之余,Bonnie 还很无奈。她说,如果BNO居留年数延长,她应该会离开英国,但也不知道能再去哪里。

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正式实施。不同国家随后推出针对香港人的移民政策,例如英国的英国 BNO 签证、加拿大“救生艇”政策。再加上 Covid-19、港府各种教育政策改革和经济下滑等因素,香港出现自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潮,至今约有30万香港人移居海外。

时至今天,国安法已落实五年,移民正面对的状况也不一样了。在全球限制移民的趋势下,当时各国推出的移民政策开始或可能出现改变;海外港人也体验过移民的喜与悲,网上讨论也从离别愁绪,变成在各地居住的省钱攻略、再去下个地方,甚至回流香港。五年过去,“香港人”在全球移民政策里有何独特性,海外港人又如何再次反思去留问题?

2021年2月17日,香港,移居英国前,家里的猫嗅著一本英国国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BNO)护照。摄:Tyrone Siu/Reuters/达志影像

移民政策收紧,“5+1”或“10+1”?

2021年1月31日,英国政府正式开启 BNO 签证,接受持有 BNO 护照的香港居民及其亲属就移民到英国的签证申请。1984年中国与英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在香港主权移交期间,向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签发英国国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护照,虽然它不赋予英国居留权,但护照持有人入境英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可以免签证。

2021年后,只要BNO持有人及其家属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经济能力在英国生活最少6个月,并缴付移民健康附加费,便能一次性申请居留5年,在英国工作和就学。有别于工作签证,他们无需达到特定收入限额,也能居留英国,也拥有投票权,但和大多数移民一样,他们不能享有公帑提供的协助及服务,如社会福利。居留5年后,申请人可申请“无限期居留权”,再居留多一年,只要通过英文和移民考核,便可申请入籍英国,成为英国公民。

在2023年,英国政府放宽 BNO 签证签发,允许 BNO 持有人的家属在持有人不共同移居英国的情况下,亦能申请签证。它的门槛比英国其他移民签证低,自2021年以来,英国至今批出了181609宗BNO签证申请,超过166300人已抵达英国。另外近600人已获定居身分,他们在2021年BNO计划推出前就持有其他英国签证。

开启 BNO 签证时,时任外交部和内政大臣强调, BNO 政策是出于英国政府对香港人的“历史责任和道义”,他们需要在国安法落实之际,以 BNO 保护香港人免受政治迫害。专门研究移民政策的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 Michaela Benson 认为,不论英国政府是否真的出于历史责任,从政策内容和结果来看,英国政府的确是视香港人为一群“独特”的移民。

她指,英国政府一开始以人道理由包装 BNO 政策。它的门槛比其他签证低,却和正常的人道或难民签证不一样。以英国的难民签证计划为例,一般针对特定人道危机的签证都是属于临时性质,不会像 BNO 一样带来英国籍;它们也是基于国际《难民地位公约》签发,所以相关政府不能向难民收取移民费用。相反,香港移民需要支付健康附加费和提供财政证明。

然而,这份独特性有机会将被削弱。今年5月,英国首相施纪贤(Keir Starmer)公布新一份《移民白皮书》,阐述政府准备收紧移民政策。

白皮书特别提到香港移民,指近年英国来自非欧盟国家的移民大增,包括乌克兰和香港人这些以人道灾害等“临时因素”移民的人。移民数量激增,已为英国带来“无法计算”的破坏,因此有必要重新控制边境。

《白皮书》提出多项控制移民的建议,其中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一般签证持有人入籍英国的居留要求,从5年增至10年,也就是俗称的“10+1”。文件没有说明这改变会不会应用到 BNO,英国政府也只是说他们会继续进行咨询,才决定这些改变适用于哪些移民。

虽然“白皮书”只是政府对未来立法的提案,并未经过咨询和立法程序,也不一定会变成法律,但这引起移英港人的强烈讨论。5月21日,香港监察(Hong Kong Watch)发起联署,促请英国政府维持现行 BNO 计划的“5+1”入籍途径,最后共收集到超过10万个签名,足以触发国会辩论。英国政府在7月11日首次回应联署,只是笼统重申对港人社群的承诺,但并没确认是否保留原本的“5+1”安排;9月8日,国会就请愿信辩论。

虽然超过10万人表达对可能出现的“10+1”的不满,但有人认为,即使居留年期延长,也不会影响留在英国的决定。伯玲在2021年一家三口移民英国,现在儿子只是中学生。被问到移民白皮书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移民决定,她坚定回答:“不会。”

“除了是因为小朋友未来会继续在这里读书,还有我们本身来这里的原因,完全没有改变过。我们一开始来英国,根本不是为了5+1这个年期,其实很多香港人都一样,是因为香港的政治环境而移民。这个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改变,当然不会因为多了5年这小小改变而动摇呀。”

她认为英国实施 BNO 政策,属于道义和历史责任,香港移民的收入和经济水平也较高,能为英国带来经济效益,再加上部分英国议员已公开反对把 BNO 签证要求改为10+1,所以她觉得 BNO 政策改变的机会不大。

2021年1月28日,英国雅息特(Exeter),Gavin仔新家检查刚从香港送来的箱子。摄:Adrian Dennis/AFP via Getty Images

移民就是一辈子留在英国?

同样是一家三口移民英国,Bonnie 一家的反应就不一样了。她在2022年与丈夫和升读大学的女儿移民英国,她直言新的移民政策,是她“前所未有那么留意”的英国新闻。

她觉得如果 BNO 居留年数延长,她应该会离开英国,除了因为要再付5年的签证和国民医疗费用,更是对英国政府失去信任。她说:“5年之后又不知道怎样,它岂不是可以再转?好像是你上过一次当,对别人的戒心就重了。”

然而,她还没有想好要去哪里。在这三年,她已经习惯了英国的天气和生活节奏,挺喜欢这里的环境,眼看香港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还没变好,她不太想回去香港。而且她的妈妈在大陆生活,她又不知道是否去大陆照顾她。苦恼之际,她看看旁边在洗碗的丈夫,说:“但在英国就不会再移民去其他国家了......移民真的很不容易,我老公已经用了很多精力做这件事,我想他已经没有精力做第二次了。”

饭桌前的女儿 Ava 刚刚大学毕业,还有一个月就毕业礼。她想了一下,说:“我给不了一个很笃定的答案......反正我还没有很明确地计划要在英国结婚生子,如果我在其他国家找到很诱人的工作机会,我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呀,所以其实我是没有所谓的。”

“但你不会生气吗?”妈妈问。

“我对英国政府本身就没什么信任和期望,反正所有政府都是这么坏的,更何况这是工党提出的,谁知道下届政府又会改变。不过我肯定我不会回香港,我从中学就很想走了......”

“算了啦,现在我连全职工作都没有,难道我现在就看外国的求职网吗?我还是要找在英国的工作,先处理短期的问题吧。几年后的事,管不了那么多。”她无奈地说。

对于没有家庭负担、未来充满未知的年轻人和学生来说,思考去留,确实言之尚早。

Sherry 同样即将大学毕业,四年前她自己来到英国时,BNO 持有人的子女还不可以自己申请签证,居留英国。因此,她一开始是以学生签证留在英国,直至2023年后政策放宽,她才申请 BNO 签证。她说:“(这移民白皮书)没怎么影响我,我本身来英国就不是为了国籍,而且无论如何,我都打算未来3至5年先留在英国发展事业,至于更长远......我在英国4年,不多也不少,还在磨合期,我也没限定自己要一辈子留在英国呀。”

此外,她不觉得英国政府会把 BNO 居留要求延长至10年。“BNO和其他移民签证不一样,名义上它算是英国对香港的历史责任,而且 BNO 持有人有选票,我觉得影响我们的机会比较少。让我有比较大感受的,反而是我们朋友。我很多朋友都是留学生,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努力留在这里......这样对他们太不公平了。”

除了移民政策有可能改变,英国政府也逐渐减少对香港移民的支援。英国政府2021年开放 BNO 签证后,推出“欢迎港人计划”(Hong Kong UK Welcome Programme),透过资助香港组织和相关社区活动,协助香港人融入英国社会。然而,2023至2024年间,该拨款从260万镑降至100万镑,英国政府也不再发放举办融入社区活动的资助金。其中英国港侨协会在2024年3月表示,它因政府停止资助,无法再提供“移英港人家园计划”的活动;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成立的“香港协会”,也在2025年指因资金不足、筹款艰难而解散。

从政策和资金层面,英国政府是否不再“优待”香港人?研究中国外交及移民政策的加拿大西部大学教授 Ronald Au-Yang 指,香港人在英国政府眼中的独特性或许有所下降,因为国安法已实施五年,其政治和社会关注度也无可避免的变弱,正如如今英国人也不会如2016年般留意叙利亚难民问题。而且限制移民,为全球整体社会和政治趋势。

他认为即使 BNO 改为“10+1”,对现时已在英国或即将移民英国的香港人影响不大。他说:“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因不满国安法和香港政治环境移民,如今这问题尚未解决,他们也不大可能回去香港。此外,他们的选择不多。综观各地移民政策,例如加拿大的救生艇政策即将结束,到了明年,BNO 或许是唯一一个专属香港人的移民途径。”

2022年7月2日,台北一家餐厅贴满了与香港相关的纪念物和留言。摄: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等待与未知,“那里都是一样”

相隔7000公里,也有一家三口在加拿大讨论移民问题。

相比起 Bonnie 和伯玲,这一家人的移民之路更加曲折。2019年反修例运动爆发后,他们因为政治风险,从决定移民到真的起行,仅仅花了两个月。妈妈惠岚首先透过在网上做生意,以投资移民去台湾,顺利在一年后获得台湾身份证。

接著,爸爸阿翰在2021年以依亲居留方式移民到台湾。本来他预计也能在一年后入籍,没想过等了一年,突然收到政府通知,说居留时间延长了。他只好再申请居留,等了半年终于获批,然后继续留在台湾。一等,便等了三年。

有别于英国和加拿大,台湾一直都没有实施专属香港人的移民途径,港人只能透过投资、创业、读书等专业导向的方法入籍,再加上国安疑虑和经济考量,台湾政府在2019年至今,一直收紧对香港人的移民申请。台湾内政部移民署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共10813名港澳人士获批居留许可,去年仅5368人。当时惠岚在台投资经营公司一年就能入籍,到了2020年初,台湾政府就提高门槛,要求移民持续投资和营运至少三年,并设有实体办公处所和聘任两名以上台湾员工,才能成功入局。

2024年,两夫妻终于获得台湾身份证。当时女儿若文已经大学毕业,在香港工作。但是他们忧虑女儿依亲移民去台湾不知要花多久时间,也觉得台湾对年轻人的事业发展不太理想,因此他们决定再去加拿大。女儿以加拿大“救生艇计划”Stream B 工作移民去加拿大,惠岚以相同方法,到加拿大陪伴女儿,先生则留在台湾。

如上述提及,加拿大“救生艇计划”是有结束限期的临时政策。政策于2021年生效,将于2026年8月31日到期,目前未有消息指当局会延长。它分为 Stream A 和 B,分别是读书和工作移民,门槛较 BNO 高。以 Stream B 为例,申请者须在三年内全职工作至少12个月或兼职1560小时,才可申请入籍加拿大。

截至去年12月31日,有超过4.9万香港人申请救生艇计划下的工作签证,其中超过4万人成功获批。数字上,以“救生艇计划”移民加拿大看似比台湾容易,但此政策曾多次改变。加拿大近年减少吸纳移民数量,调整港人“救生艇”计划的配额,他们要与乌克兰及苏丹人竞争。现在,救生艇计划提交永居申请的处理时间从2024年4月的6个半月,延长至该年底的13个月。

如今阿翰只能以旅游方式,去加拿大探望两母女。他们依然在等待。

他们这几年来一直在等,但等久了,也习惯了。惠岚回想在台湾的经历,说:“2019年前我们没有移民过,所以我们最初是不能理解的,原来移民政策是可以说改就改,而且不需要交代,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当时预计的事情没有发生,当然会失望啊......但其实加拿大也好,英国也好,移民政策都有很多改变,这份不安,哪里都是一样的。”

阿翰也坦然地补充:“说实话,所谓等待也没有让我很不安。因为它的移民政策是存在的,只是等而已。当然政府越快批核越好,但只要它没明确地赶我们走,我又不算很不安。更何况我们也没什么可以做,只能不断关心新闻,做好该做、该准备的事情,就好了。”

若文一直没有说话,妈妈一问,她才徐徐地说:“我过来(加拿大)后,政府要我找工作,我第一个月已经找到,我可以做的事我已经做完了。而且我也不是不理解加拿大政府,虽然它有救生艇计划,但人家也不是奉旨要收留我们,的确有很多香港人是拿了护照就走。我不是不能理解,也做了该做的事,年纪又不大,没什么不安,只是有一点不耐烦吧。”

2022年6月12日,英国伦敦,观众在展览中观看与香港民主运动相关的短片纪录片。摄:Hesther Ng/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人,是特例吗?

在反移民潮、对华关系等复杂的政治气候下,各国政府对香港人的取态都不一样。英国诺丁汉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期刊编辑 Adrian Chiu 指,台湾政府认为香港人与其他国家的移民不一样,是出于国安担忧。他观察到2019年至《国安法》实施的一年间,台湾政府对香港的支持最强,亦批核最多居留和定居许可。

但《国安法》实施后,他认为台湾政府把香港人拨入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越来越担忧他们会带来国安渗透的危机。随著两岸关系越趋紧张,台湾政府或继续收紧香港人移民申请。

今年4月初,18位民进党立法委员就提出《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第十二条条文修正草案”,主张提高港澳人士移居台湾的门槛,把申请定居的年限从一年延长到六年,并提出要求他们沿用中国内地移民的“归化政策”,放弃原来的港澳身分。

至于加拿大,Ronald Au-Yang 认为“救生艇计划”为暂时性的经济移民政策,香港人的政治独特性较英国的 BNO 政策弱。

但 Michaela Benson 强调,香港人在英国移民政策中的“特殊地位”倘若真的产生变化,与英国近年的整体移民政策实施相关。她指:“《移民白皮书》延长居留年期的建议并不针对香港人,而是英国所有移民。自2016年英国脱欧,英国社会反移民、反难民的风气越趋强烈,历届保守党政府和现届工党政府的移民政策也越来越保守。BNO 政策已推行五年,面对英国公众,英国政府也很难证明为何要延续它。因此,即使《移民白皮书》会影响香港人,也不是英国政府针对他们,而是整体限制移民。”

她补充:“一开始英国政府以历史责任和道义包装 BNO 政策,让香港移民看似与众不同,政府为何运用这种言辞,才是值得深究的地方。自1950年代,英国政府已擅于把某些族群塑造成更值得(more deserving)来英国、更应被欢迎(more preferred)的人。”

“英国政府以道德理由,把香港人塑造成更‘好’的移民,变相有效把其他难民和非法移民,当作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反移民声音的替罪羊(scapegoat)。从历史角度,英国政府常常这样做,但也非常有问题,因为从人道移民的角度,没有哪个族群是更值得被保护的。”

她也提到,现届工党政府有意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例如英国财政大臣 Rachel Jane Reeves 今年1月到访北京,为两国近六年来首次经济对话;另一方面,不少英国议员为 BNO 港人发声,还有香港人当选议员,可见香港移民在英国政界的动员能力开始提高。內外政治改變,也令BNO和眾人的未來充滿變數。

2021年1月26日,加拿大温哥华,一家人从香港移居香港后在杰里科海滩(Jericho Beach)看风筝冲浪。摄:Jennifer Gauthier/Reuters/达志影像

后记:被推倒的城堡

嘴上说得坦然,但回顾这六年来的等待与流离,加拿大的一家三口还是很感触。五年了,阿翰有时还会梦到以前的同事和被迫放弃的工作;惠岚想到自己当初为了逃离中国的政治阴影移民,现在因为要储满工作时数,在华人超市上班,学习在中国的人事游戏里生存。

访问到这里,加拿大快到晚上12点。或许是累了,若文一直一言不发,说不出移民路上某个特别深刻的时刻,只是没想过,自己居然做了这么多不想做的决定。“我本身很感性,如果是感性的我做决定,我不会离开香港的,但最后我很理性地发现自己‘有需要’移民,因此离开了......我的朋友都说,没想过我那么勇敢,去英国读书后不喜欢,还会毅然去加拿大。我没有想过,我的心脏会比自己幻想中强。”

心脏很强大,但想起自己被迫成长,她不禁说哭了。

他们庆幸移民让他们看见偌大的世界,在理应安稳的中年,重新过上冒险般的生活。但是生活有趣,也不免无奈。

惠岚说:“就好像你砌Lego,砌了一个漂亮的城堡,被推倒了,再砌一个,再被推倒了。如果我是计划好,特意砌新的城堡,当然很快乐,但现在是没有计划,多年来好不容易建立的事,不断被暴力破坏。这真的,真的好不容易。”

(尊重受访者意愿,Bonnie、Ava、伯玲、Sherry、惠岚、阿翰和若文均为化名。)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