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2月10日和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提議的人工智慧行動峰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ion Summit)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舉行。數十位國家領導人參會,包括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範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蕭茲)等。
上千名研究人員、非政府組織和企業代表也應邀出席,包括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與法國人工智慧明星企業 Mistral AI 的創辦人 Arthur Mensch。不過,也有許多備受矚目的大人物——比如馬斯克與 Deepseek 的創辦人梁文峰等並未參與。
峰會在中美兩大國白熱化的人工智慧競賽背景下進行。
美國方面,特朗普在其就職隔日便宣布與 OpenAI、軟銀集團(Softbank)和甲骨文公司(Oracle)合作,啟動一項涉及1000億至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項目(Stargate)。緊接著,中國初創企業推出Deepseek大模型,以低算力要求為賣點,對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構成威脅。
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辦此次峰會的核心目標,是讓法國以及歐洲證明自己仍然「沒有出局」。與 2023 年在倫敦舉行的 AI 峰會不同,巴黎峰會不再聚焦人工智慧的災難性風險,而希望「扭轉敘事」,強調人工智慧的積極面。因此本屆峰會的商業屬性尤為突出。
歐洲在峰會上試圖展示出努力追趕中美的姿態。馬克龍表示法國必須「加速」,並宣布未來幾年將在 AI 領域吸引「法國和外國私人投資」共計 1090 億歐元,「這與美國宣布的『星際之門』項目的規模處於同一水平」。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宣布,將建立總額 2000 億歐元的歐盟人工智慧投資基金,其中 1500 億來自企業投資,500 億來自公共資金。此外,阿聯與法國於 2 月初宣布了一項合作協議,用於在歐洲建設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投資金額預計在 300 億至 500 億歐元之間。
巴黎峰會成為法國人工智慧企業的重要展示窗口。雖然此前幾周,一家法國初創企業推出的聊天機器人 Lucie 因一系列荒謬的對答而受到網友嘲笑,上線幾天後就關閉,但另一家獨角獸公司 Mistral 卻在 2024 年快速竄起,並推出一款名為「貓」(Le Chat)的聊天代理,雖仍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如今估值接近 60 億歐元,已成為歐洲對抗矽谷的主要希望。

馬克龍想要釋放的訊號是,人工智慧仍處於快速變革階段,各國競爭力仍有很大變化空間。他在演講中提到要打造「國家品牌」,並強調「加強經濟和歐洲的愛國主義」:「我們是否準備好為實現完全自主和獨立而奮鬥,還是任由競爭局限於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較量?」《世界報》對此評論道:「在當前動盪的國際環境中,這種樂觀態度似乎成為了一種必要的戰略選擇」。馬克龍還在本次峰會上呼籲削減官僚程序,簡化有關 AI 的法規。
此外,巴黎峰會也有強烈的外交目的。面對極度分裂的國際環境和特朗普的單邊主義,馬克龍主張「推動人工智慧的多邊主義」。1月中旬,他宣布印度總理莫迪將共同主持此次峰會。印度擁有豐富的人力和發達的數位產業,並在人工智慧領域雄心勃勃:莫迪將其發展與印度國家利益和「全球南方」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在2022年的聯合國講話中,馬克龍也稱,為了避免「世界的分裂」,必須「締結新的南北契約」。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是巴黎峰會的核心議題之一。法國和歐洲希望探尋一條與中美不同的「第三條道路」,即透過監管來支持創新的、為「普遍利益」服務的人工智慧道路。此前,歐盟曾在 2023 年通過《人工智慧法案》,旨在控管人工智慧在公民健康、安全和基本權利方面的潛在風險。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如何成功實現人工智慧轉型,而不讓任何人掉隊,並保障我們的自由?如何確保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我們的人文價值觀,使這項技術服務於集體利益和公共福祉?」這是峰會官網的介紹中列出的三大問題。週二,歐盟國家、中國和印度在內的61個與會方簽署了一項宣言,倡導建設「開放的」、「包容的」和「道德的」人工智慧。該文件呼籲尊重環境、人權、資訊的完整性和知識產權。

不過,英美兩國並未簽署該宣言,凸顯美國和歐洲的分歧。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峰會上的演講中反而對歐盟的AI思路開火。他認為監管只會「扼殺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產業」,而美國將「盡一切努力推動有利於增長的政策」。他強調道:「美國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我們的政府決心讓美國繼續保持這一地位。」
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已經將矛頭對準該法案。Meta已宣布不會簽署該法案引入的「良好實踐準則」,理由是該準則「不可行且不切實際」。
萬斯還警告歐盟不要與「專制政權」(即中國)建立合作關係。他表示:「與他們合作,相當於將你的國家鎖鏈拴在一個專制的主人身上,而這個主人正試圖滲透、安插勢力,並掌控你的資訊基礎設施。」
在此之前,中國的Deepseek模型在衝擊歐洲的同時,也讓歐洲人看到趕上中美的可能性。因Deepseek證明,開發和訓練成本相對更低廉、能耗較低的人工智慧模式也是可能的。同時Deepseek的開源有機會被歐盟利用。「如果歐盟想在與美國的競爭中獲得機會,就必須創建公共技術資源,利用開源軟體,這樣可以讓公共或私人機構、企業以及國家分擔研發成本並共享成果」,法國的一位企業家如此表示。
《回聲報》評論道:「最終,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利用人工智慧來解決獨特、昂貴、尚未被探索的問題,並產生深遠社會或經濟影響的企業。在這一背景下,歐洲應更積極地採用這些技術,不僅要制定人工智慧使用規則,還要專注於其實際應用,以在關鍵行業中創造價值。」
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依舊引發許多擔憂。峰會前夕,來自法國經濟、社會與環境委員會(CESE)的一份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有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和「數位鴻溝」。哲學家 Éric Sadin 於週一組織了一場「反峰會」,邀請已受到人工智慧系統影響的各行各業人士參加。他指責此次活動是一場「人工智慧的宣傳盛會」。
許多評論者對巴黎峰會所倡導的「道德」層面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各國簽署的聯合宣言也缺乏實質性約束。在合作交流的表面之下,更多的是爭奪全球領先地位的競賽。
澳洲學者 Kate Crawford 在 X 上發文表示:「人工智慧峰會以分裂告終。加速派主張純粹擴張——更多資本、能源、私有基礎設施,無需限制。公共利益陣營則支持勞工權益、可持續性、資料共享、安全和監管。雙方分歧前所未有地巨大。人工智慧正步入帝國時代。」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