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孩子之前,森爸和太太完全沒有買房的打算。
過去十多年他們換過許多地方住,從劍潭、頂溪、萬華到板橋⋯⋯直到懷上孩子後,他們開始想要擁有一個穩定的居所。尤其近年房價上漲,房東要賣房的情況變得頻繁,他們無法想像再被房東趕走、且孩子要跟著兩人到處奔波的模樣,甚至到了該上學的年紀,還沒有固定的戶籍地址可以註冊學區。
他們約莫在2024年中開始搜尋適合的房子,原本只想在孩子學齡前買到就好,但過程裡卻發現房價突然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快飆漲。台北市某間房子的價格,半年間從一坪七十多萬漲到一百萬;點開「實價登錄」,兩個月前才看的物件,同一棟的五樓現在總價竟差了三、五百萬⋯⋯這是過去十多年來不曾發生的事情,焦慮迫使他們更積極認真地找房子,但看房和躊躇猶豫的速度,卻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如果再不買,我們這輩子就買不起了。」今年初,森爸終於和太太這麼說。他們當時已經在案場看過二十間左右的房子。適逢2024總統大選,兩人認為賴清德勝選後房價將會更不受控制,於是便在1月選舉結果公布後沒多久,於板橋江子翠捷運站附近一棟屋齡二十多年的電梯大樓,買到了自己的新家。
對此,他們並沒有感到特別喜悅,總覺得自己是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買的。
別無選擇
這棟一千八百多萬,25坪,兩房兩廳的房子,未來將承載一家三口、加上一隻貓的數十年生活。
兩人是年收入合計約三百萬元的雙薪家庭,買房用途僅有自住,不考慮投資,因此除了地段要在雙北,以便自己的父母可以協助照顧小孩以外,唯一能考量的條件就是「買不買得起」。而面對房貸,當時他們所申請的「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以下簡稱新青安)多少分擔了壓力,但夫妻倆卻對該貸款政策有一種矛盾的情節——正是因為「新青安」,台灣這一年來的房價才會如洪水猛獸般地暴漲。
原本和先生計畫在新竹買房的奇奇,也有類似的經驗。
兩年前,她和先生遷至新竹市工作,並在婚後有了置產的打算。起初他們的預算只有1000萬,第一年因為頭期款還沒存夠,兩人又不想靠家人資助,所以暫緩計畫。不料一年半後,觀望的物件價格已經漲至1800萬,今年初又來到2200萬。儘管這時錢存夠了,但依他們的預算,在新竹只剩下四十年以上的老宅、沿海地區氣味腥鹹的房子,或格局窄仄的預售屋可以選擇。
尤其新青安上路後,讓原本買氣就很旺的新竹又陡增了一個熱度,「那陣子非常可怕,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卯起來看房,把看房當作每個週末必做的事情。」週末還不是想看就能看,得抽號碼牌排隊,就算排到了,看屋時還可能被房仲消遣:「不考慮的話沒關係,下一組很快就會賣出去。」這讓奇奇感到更心急,她說自己三十出頭歲,先生身邊的朋友都已經有房了,「那個壓力是大家都有了你沒有,你再不買你就買不起、買不到的困難。」
兩人目前仍暫住在新竹的租屋處,一間非常狹小的樓中樓,她總無從設想在這樣的空間裡要如何養育一個孩子好好長大:玩具沒地方放,家具都是房東將就挑選的,也沒有真正的廚房,得把鍋碗瓢盆全放到樓梯上、再把門窗打開讓油煙飄散出去才有辦法開伙。一切讓奇奇想起新聞上曾看過的香港蝸居劏房。
過去,她不認為租一輩子房有什麼關係,可隨著年紀慢慢增長,覺得好像要把結婚、生子、家庭的所有劇本都搬上台,才算完整經歷過人生的起承轉合。
未來倘若孩子出生,要有戶籍才能上學——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房東願意承擔被扣稅的風險,讓租客入戶籍到自己家了。更可怕的是她身邊友人今年的遭遇,懷孕對這名朋友來說已期待許久,但不幸遇上房東正好想賣房。她無法承擔房東開出的賣價,只好把孩子暫時交給其他縣市的婆婆照顧,在新竹搜索下一個落腳處。而且按按計算機,每個月繳給房東一萬多塊的房租,還不如褲帶勒緊一點,買間永遠屬於自己的房子。
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在新竹看房,遲遲找不到符合預算與自身需求的物件。眼看新青安上路後買氣越來越熱、房價越來越高,兩人順勢轉往價格較低的苗栗找房,今年6月,終於在竹南地區買下一間主建物20坪左右的新古屋,總價1500萬元。
奇奇說,當初線上看完房,隔天就連忙向公司請假到現場看第二次,決定要買的速度比逛全聯還要快。「他說六日已經很多人要帶爸媽來看,其實再晚一點點⋯⋯(就買不到了)。因為我確定這個價格、屋齡跟地段,絕對是像我們這樣子能力的人會考慮買的房子。」最後,他們使用新青安1000萬加上其他銀行貸款方案,共八成,但放棄寬限期,改以40年均攤,因為發現五年後連本帶利的還款金額可能更高。
她坦承自己是在房價最高點入手,但為了實現未來生活的計畫,也別無選擇。
在高房價下「恐慌成家」
這一年多來台灣房市過熱的主因——新青安,是蔡英文政府末期推出的政策,也是賴清德競選時一系列住宅政見的其中一環。其前身為馬英九政府2010年推出的「青年成家安心購屋優惠貸款」專案,新青安則是該政策的修正版本,將貸款額度從最高8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貸款年限從30年延長至40年,寬限期則從三年放寬至五年,期間還有政府的利息補貼優惠。
而且,只要是18歲以上,借款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下皆無自有住宅,就有資格申請新青安。對有購屋需求的人來說,新青安最大優勢在於,申請者五年內僅需支付利息,無需繳納本金,大幅減緩了首購族買房前期的負擔。
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24年9月,新青安累積撥貸8萬餘戶,核貸金額6421億餘元。表面上看起來達成了協助數萬青年族群買房的政策美意,卻也同時因為低門檻、高優惠,助燃本就過熱的台灣房市。
長年倡議居住正義的民間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政策研究員廖庭輝指出,自2023年被視為打炒房政策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通過以後,原本預期下半年房市會逐漸轉冷,但8月新青安推出後,房價卻不減反增,「這一年多之間,六都的統計房價至少都上升了10%左右。」他說,尤其20坪左右的小宅漲幅更大,因為新青安的貸款金額最高為1000萬,進一步推升了此價格帶小宅的銷售熱潮,讓下半年六都的小宅「賣到沒得買」。
買不到小宅,還有預售屋可以買,要不就使用新青安加上另一筆房貸,去買更高額的物件——對許多人來說,自新青安去年8月實施起,房子無論如何都必須買到手。
廖庭輝認為,這正是新青安對購屋行為產生的直接影響——恐慌性剛需。原本就有購屋計畫的民眾意識到自己的存款、薪資無法跟上漲幅,擔心未來房價只會更高,因此短時間內大批進入房地產市場。但房市的供需相對缺乏彈性,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只會讓市場更加瘋狂。這時,原本還在觀望的買家一看到房價只漲不跌,政府又開放了一個優惠貸款政策,當然只能硬著頭皮,手握新青安的車票趕緊「上車」。
上車的人越多,房價也就攀升得越高、越快。
奇奇曾看過新竹市區要價兩千萬的預售屋,挑高的空間非常狹小,當時代銷建議她不妨買一座旋轉樓梯,還可以上下活動,她想:「太荒謬了吧,有點太像鳥籠了。」森爸則在板橋看過約10坪出頭的新建案,他說,買氣最熱時許多建商曾推出像這樣一千萬出頭、室內坪數極小的建案,讓他感到「很邪惡」。
但這卻是市場趨勢。台南高第建設的董事長楊智傑表示,自己也有因應政策調整產品設計,將坪數降低、控制總價在購買成本壓力較小的範圍內,讓新青安的使用者更有機會買得起。但他仍不願意效仿許多建商旗下坪數、價格都壓得極低,成屋後住起來相當缺乏人性尺度的產品。而搭上這波順風車,高第建設在台南共142戶的預售屋建案,只用了三個月就賣到剩下八戶,以往則都至少要賣個一年半以上。
台中惠双房屋的總經理呂科翰說,預售屋是中古屋的價格參考指標,房仲業者也會在期間鎖定低總價、適合自住的剛性需求案件,來推銷給符合新青安資格的買家。永慶房屋曾根據財政部資料統計不動產仲介業服務費收入,顯示2024年1至4月全台房仲業營收達323.97億元,年增45.4%,創下近十年新高。
奇奇對於新青安熱潮期間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包括協助她在竹南找到房子的房仲,「她很年輕,我跟她買房的時候她載我都開一般的車,但我交屋的時候,她已經開賓士了。」
而另一個因新青安「受益」的族群,是利用政策漏洞的房市投資者。
人頭戶與轉租亂象
2021年7月起修正頒布的「房地合一稅2.0」規定,只要購屋未滿五年出售,將被課35%至45%的高額稅率。但新青安的五年寬限期,卻形同向投資客招手,讓他們得以利用這段期間僅繳交利息、收取租金,甚至讓租客繳的租金為自己付利息,只待五年期滿再出售獲利,即可巧妙避開房地合一稅的課徵、並盜賺一筆。
另外,新青安美其名「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申請年齡門檻卻極為寬鬆,幾乎將所有成年人都納入「青年」範疇。這使一些名下已有住宅者得以利用人頭戶操作,且新青安最初並無限制申請次數,無論是首購或名下暫時無房,都可以再次申請。
「一般買房是準備25%自備款,剩下75%的貸款全部都由銀行出錢。所以我只要出25%,五年後把它賣掉就可以變現、賺100%的利潤。」呂科翰分析,利用新青安的投機者主要出現在預售屋,因為中古屋的投資客只需在短期內買賣快速賺取價差,並不在乎被課房地合一稅,「所以,有些有點閒錢的菁英白領就會約一約,一起團購向建商談優惠價格,一次購買十戶之類的,然後大家再來分房。」
廖庭輝認為,其實人頭戶、買房後轉租等亂象在過去「青安」時期也都發生過,但當這段時間房價不斷上升、市場被炒熱之後,違規戶的情況便會更加顯現。
26歲的小迪自學生時代就有儲蓄習慣,出社會後,家人支持她提早置產,於是買下台北市中山區一間總價一千八百多萬的小套房。她使用新青安及首購貸款,捨棄寬限期、以30年攤還,自備款由家人分擔一半,每個月的房貸目前也與家人均分。小迪在2023年10月左右開始積極看房,原本就有購屋計畫的她,是直到和房仲聊天才知道新青安的貸款優惠政策,且房仲還告訴她,新青安其實有被「利用」的空間。
「他說,他有很多的客人都在做轉租,通常是像我這樣的女性、未婚⋯⋯而且不管是租約或是代書的合作上,其實他都會幫你打點好這件(轉租)事情。」小迪的小套房原本就有租客,因此交屋後,她索性重新擬定租約,繼續出租。目前住台北父母家的她尚未有自住需求,於是將轉租視為買房的緩衝期,減輕薪水尚未調漲、暫時無法獨自負擔房貸的壓力。但若之後有其他計畫,她也不排除將小套房出售。
當時媒體尚未頻繁報導新青安的濫用亂象,而且房仲又告訴她「大家都在這麼做」,因此小迪從未想過自己轉租的行為會被視為社會爭議,在房租未漲的情況下,房客更不會對她什麼有意見。直到最近,同樣使用新青安做轉租的表姐向她透露,自己銀行的朋友開始陸續在查違約戶,她才感覺危機越來越近。
目前她還沒被抓到違約轉租。不過就算被抓到了,她覺得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也不會產生太大衝擊。
今年6月,財政部開始調整政策漏洞並要求公股銀行「嚴查違約戶」,包括縮短寬限期至一般房貸的三年、使用過新青安者不得再次申貸、若發現違規(出租或非自住)將追回補貼利息,以及重新核定貸款條件利率,調高至市場行情地板價2.185%以上等。根據此前兩波查核結果的資料顯示,新青安自2023年8月開辦至2024年6月底,共有1575件違反自住規定、209件人頭戶,占總撥貸戶數6萬5224戶約2.4%。
而各銀行之所以大動作嚴查,多少與央行必須避免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有關。
淹沒房地產的海嘯
根據《銀行法》第72-2條規範,銀行用來做房貸和商業不動產貸款的總金額,最多只能用存款總額加上金融債券發行額的30%。然而新青安導致的房市熱絡,已讓部分銀行的不動產放款金額來到26%至28%的滿水位;另一個警訊是全體銀行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在今年8月底高達37.5%,接近2009年10月的歷史高點37.9%。
面對過熱的房市,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注意到2000年代初的美國經驗:當時因為低利率導致房價快速上升,許多人誤以為投資房地產完全沒風險,這種想法加上其他因素,最後造成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嚴重經濟危機。他在今年第三季的會議中強調,央行必須清楚傳達訊息,不能讓民眾誤以為房價只會上漲。
為了防範類似風險,央行在今年9月推出了被認為是史上最嚴格的「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這些措施造成部分銀行開始調整貸款條件,甚至出現房貸需要排隊等待撥款的情況,有些銀行更暫停受理新的房貸申請。即使是買房自住的民眾,也可能面臨申請不到房貸的困境。新政策還規定,如果名下已有房屋,第一次買房就不能有寬限期,同時買第二戶房子的貸款額度也從原本的六成降到五成。這一連串措施大幅提高了民眾購買房屋的門檻。
有房地產從業者稱此次的限貸令「金龍海嘯」,形容其嚴厲的打房效果。8月傳出限貸令風聲時,交易量已經開始減少,到了10月房市更是急遽降溫,根據六大都會區2024年10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六都交易量合計為19643棟,月減12.8%。
「這一波確實是我們房仲的寒冬。」呂科翰說,2024年9、10月總體成交量降到上半年的五成左右,儘管11月市場稍微回溫,買家打電話詢問的次數有增加,可成交數量卻仍然沒有跟上。呂科翰甚至耳聞一些房仲因為連續幾個月沒有案件成交,而選擇改行。
台中眾雲廣告的高銨男、曾健傑也明顯感覺到來客數變少,且代銷業者不像仲介能去開發工業用地、商辦大樓、廠房等不受限貸令影響的商品,大多只能坐在案場等客人上門。「我覺得最傷的是消費者的信心。」曾健傑說,如今大多數投資者都抱持著「所以房價跌了嗎?」的悲觀心態來看房,因此必須調整銷售方式,花時間協助顧客建立購屋信心,並趁這段時間養精蓄銳,淘汰一些苦撐不下的同業對手。
「建立購屋信心」並非施展銷售幻術,而是進行市場分析。他們認為,房價短期內可能小跌,但長期仍會繼續上漲。除了房產屬剛性需求、營建成本高昂,「政府也不會真的拿石頭砸自己腳,把房地產搞死是大家死,房地產是整個台灣產業的最基礎。」
高銨男還說,現階段看衰市場的房產從業者,可能是在帶動輿論風向,削弱競爭者信心。他以自己的案場舉例,目前雖來客數減少,但成交量卻有趨穩跡象,因為看得懂市場趨勢、手握高資產的投資客還是會進場,並趁對手少時撿走一些建商的配套和優惠。
曾健傑則觀察到,受買氣低迷影響,近幾週開始有建商在讓利,「但那不是跌價,是建商少賺。」
楊智傑坦言,建商目前壓力很大,來客數剩兩成,成交比例更降至1%。目前他選擇放緩推案、釋出優惠,但尚未降價。他還認為限貸令可能導致部分小型建商因現金流不足而倒閉,預計2025年逐漸發生。
他也對房市的看法相對悲觀,他說買家若繼續期待降價,將是買家與建商之間的耐力賽。然而在營建成本高昂、建商庫存的壓力下,「我認為是建商會先撐不住。」
等不到的居住正義
儘管第七波信用管制被評論為「史上最嚴打房政策」,廖庭輝卻認為央行的目標並非打房——反而是央行快要「被房打」。
過去,台灣的購屋貸款每年增加約5000至7000億,這半年來則一次增加約6000億,每月增幅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央行若不出手管控,未來兩年銀行可能將無法承擔新青安的貸款需求,「它是賴總統三個住宅政策的其中之一,所以新青安是一定要開綠燈的,財政部長的口徑一定是新青安立意良善、有壞蛋去用人頭戶或轉租之類才會發生問題。這牽涉到更政治上面的因素。」
從抑制房市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結果應該是「價跌量增」——也就是投資客開始低價賣出空屋,而一般民眾也能夠貸款購屋。但這種情況對銀行來說有很大風險:房產價值下跌會影響到銀行的放款安全,也可能因為民眾大量申請房貸而碰觸到法定的30%放款上限。
因此,廖庭輝分析,央行目前比較希望看到的是「價漲量縮」的局面。他認為短期內房價不太可能明顯下跌,而且從長遠來看,房市的根本問題其實都還沒有被解決。
台灣房市長年居高不下,買不起房是青年普遍困境,成為歷任執政者最需解決的議題之一。根據內政部2024年第2季房價所得比資料顯示,全國房價所得比為10.65倍,意味民眾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得起房,其中台北市房價所得比更達16.36倍,世界銀行提出的合理標準為三至六倍之間。
不過,落實居住正義的標準真的只有「買不買得起房」嗎?廖庭輝認為,健全的居住市場應同時符合「多元,可負擔,有保障」,但台灣在稅制、財政投資、貨幣政策上都並非往該方向前進,所呈現的房價、租金與居住環境,在在地以「現實」告訴民眾:買房才是唯一成功道路。
「買房在這幾十年來幾乎只漲不跌,大家都知道除了買房以外沒有其他穩定的居住方式,同時讓『一定要買房』的『有土斯有財』觀念被跨世代傳承。」廖庭輝舉例,台灣租屋市場只佔整體住宅市場的8%至13%,而在住宅市場發展較健全的國家,數字則介於25%至40%之間。對他們來說,買房可能並非人生必要選項,想要安穩的居所也可以選擇租屋,讓資產有其他用途——但在台灣,租屋通常只是買不起房、無可奈何下的被動選擇。
高空屋率是造成租屋市場供給不足的原因之一。台灣約有930萬間房屋,但家庭數僅800多萬戶,意味著將房子分給所有家庭一人一間都還有剩。空屋稅被視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案之一,能提高閒置房產持有成本,促進房屋流通。然而由於多屋持有者在政治、經濟與媒體上影響力龐大,難以推動大規模改革。
賴清德政府並非沒有意識到該問題,除了新青安,其住宅政策還包括「囤房稅2.0」與「協助百萬租屋家戶」,廖庭輝認為前者稅基普遍過低,對空屋釋出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造成租金轉嫁等副作用;後者則沒有真正解決租屋市場的相關權利、義務、查核、打消黑市等根本性問題。「所以這整個政策的理路等於在說,租不起房子我就給你錢,你要買房的話,恭喜!我開一個政策綠燈,讓你貸更多、更久去買房,你上車就不會希望房價跌了。」
廖庭輝認為,新青安消極地展現了政府仍然將「購屋」視為穩定居住的唯一答案。
然而民眾究竟還有多少時間與力氣,去等待、追尋一座健全的居住市場?擁有穩定居所,是搭建生活藍圖的地基,「你不能夠讓居住的人不知道三年後會住在哪裡,或讓五年後的房租、房貸產生非常大地變化,這都會影響到他長期人生的抉擇,很難去做結婚、生子、退休等等各式各樣的規劃⋯⋯」
如常
奇奇還記得,剛開始在新竹看房時,遇到的代銷業者都隱約透露出「沒買房,是你人生經營得還不夠成功」的態度。
雖然她和先生目前已是有房族,卻說不上很開心。從看房到現在,兩人已經花費了太多時間、承擔太多買房熱潮下的焦慮與壓力;等好不容易買了房,先生才覺得,所扛下的負擔似乎大過於喜悅感。
最近,他們發現新竹租屋處那由些房東購置的家具,突然沒來由地加速老化、毀壞,好像在催促他們趕快離開一樣。兩人幾乎已將新家的家具、家電買齊了,就等春節前後裝潢完成,希望此後能迎來較好的居住品質,「我們一直覺得再忍耐一下,忍耐一下⋯⋯就快搬家了,我們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家。」
小迪說,自己是在認識男友之後開始嚮往買房的。男友已經來到組建家庭的年紀,他周遭朋友的經濟狀況也都還不錯,兩人一起去過好幾位朋友的家裡玩,那些漂亮房子看得多了,「家」才逐漸從一種抽象概念變得清晰、具象。對小迪而言,買房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她不必依賴另外一個人或家庭,便能在這座城市中維持自己個體的獨立性——儘管那只是一間小小的套房而已。
小迪不否認,出生在台北市的自己,比其他同齡人更具置產優勢,同時提起最近陪在台北工作的中南部朋友尋找租屋處時,對那些物件的狀況感到非常可怖。她很幸運提早完成了人生目標,「一開始覺得存款幾乎歸零,但後來覺得鬆一口氣,至少完成了人生為數不多的目標之一,好像可以比較活在當下。」
森爸則聽說一些同事,趁著新青安咬牙買了預售屋,雖尚未交屋,但也不確定到交屋時貸不貸得到錢。另外一些買房的同事,曾暗示過了寬限期後若還沒晉升主管,便沒把握自己是否有能力償還房貸。
因此他認為「讓民眾有房住」只是一個美化新青安的說法,「其實比較像騙(買不起的)人進來。」在沙發前陪孩子玩的太太又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有種買了奢侈品的虛榮感——雖然是硬著頭皮買沒錯,但同儕中,還是只有她買到手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有點難過,怎麼都三十好幾了,大家還是買不起房子。
成為父親後,從沒有想過會擁有一個家的森爸,為了穩定生活,撐起半輩子一千八百多萬的房貸。但有時候看著那有孩子和貓跑跳的新家,他暫時會忘卻壓力。想起小時候,在家庭問券填寫固定的戶籍地址和「小康、無特殊疾病」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長大後才發現,其實一切如常,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只希望能一直維持當前的狀態。卻也明白,面對未知的未來,自己心裡其實並沒有多少把握。
(尊重受訪者意願,森爸、奇奇和小迪為化名)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