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一瞬,香港以2014年為起點,走過了十年的時間。
2014年8月31日,北京對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落下「831決定」,引發了為期79天、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政府總部前的催淚彈煙霧、一朵朵膨脹張開的雨傘、由帳篷和木卡板建造的佔領區,霎時間成為城市的標誌影像——或曰唱碟的 A-side。
當一面的樂曲倏然停歇,翻轉唱片,B-side 刻錄的是城市的另一面風景,靜謐而凝定。有那麼一段時間,城市容許人們自由行走、席地而睡,各做各的事。不同人在公共領域中互相碰撞、交鋒,或只是單純存在著。十年過去,這些影像才開始緩慢地顯影。
這裡曾經有無數的辯論與商討,某些被嚴厲批評的新嘗試。在公園泥沙地的一片狼藉,源於每個人自發而即興。
十年前,社會以「無疾以終」形容眼前的一切。烏托邦式的佔領落幕,並未獲得讓步。提問沒有得到答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一些人成為公民社會的標誌人物,一些人因失望而轉向,一些人因抑鬱而匿跡。無論是身處哪一個位置,都能看見思量城市將何去何從的焦躁伸出利爪,挖掘出一個巨大的無底洞。
這時候,自主、身份、權力——各種政治議題,其中衍生不同的意識形態與路線之爭,在公共討論中每天上演,滲入每個社會場域。
往後日子,群眾以一種明確的姿態分裂、重組、對峙。主要幹道恢復暢通,而人聲沸騰。
湧動
一些全新的標籤和面貌如雨後春筍出現。
「傘後組織」、「傘兵」、「社區」、「政治素人」……許多前所未有的民間組織實踐,打開了在地政治討論的缺口,擴闊了理解城市的方式。沉鬱中,大眾的焦點轉移到選舉體制——2015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達47%,當時為回歸以來最高,不少雨傘新面孔奪得議席。
2016年新春,旺角街上爆發騷亂,本土派呼聲漸高。同年立法會選舉,非建制的新興政黨首次參選便取得議席,及後引發人大第五次釋法。
政治場域湧動,人們的生活依舊。大埔劍橋護老院長者在露天平台被脫光等待洗澡、公共屋邨的鉛水風暴,橫洲收地爆出「官商鄉黑」等等大事佔據新聞版面。反對邊境水貨客行動頻現,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旅遊業進入寒冬。
2017年,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習近平在慶祝大會上提到,中央對「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他在新界檢閱解放軍駐港部隊軍營,為在港解放軍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軍事展示。
同年,香港舉行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成為香港首位女性行政長官。她提到,上任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團結社會向前,暫時沒有重啟政改的時間表。
這一年,由於前特首梁振英和律政司對4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資格提出司法覆核,高等法院裁定羅冠聰、姚松炎、劉小麗和梁國雄的宣誓無效,撤銷資格(DQ)。往後一年,政府刊憲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時任保安局長李家超宣布該黨即日起屬非法社團。
2018年年初,恆生指數創下當時的歷史高位,其後反覆向下。也是2018年,首富李嘉誠宣布退休。
天際與地景
隨著十年的發展,香港的天際與地景迅速地更新。
2018年是中港融合的標誌年份。「粵港澳大灣區」進入起動階段,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兩大基建先後開通。「一地兩檢」方案通過後,「內地口岸區」在尖沙咀沿海的西九龍地底誕生。海平面上,總投資1269億元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這一年,6500萬名旅客訪港,數字創近20年的高峰,大陸旅客佔比八成。
社會裡仍有許多的不變。2019年,政府發表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數據反映共有140.6萬人被界定為貧窮人口,創2009年紀錄至該年的新高。每5名市民中,有1人處於貧窮線底下。
而劇變的伏線逐漸冒頭。時隔五年,佔中九子案判刑,9人全被裁定妨擾罪成。2月,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指以此處理陳同佳在台灣殺人案,堵塞法律漏洞。從春天轉入初夏,商界率先表達的不滿聲音、遊行示威的人潮,和立法會內建制與民主派陣營的衝突,交織出2019年浪潮的前奏。
2019年夏天,一場影響香港命運的街頭運動拉開序幕。
相對五年前的民眾運動,遊行示威的人數增加,衝突升級,巨大的風暴捲起整座城市。從2019年6月到2020年,經歷無數的重大轉折,頻密的分裂與集合,運動從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單一訴求,演化為爭取五大訴求。
歷史像一輛無法回頭的列車撞向未知,個體的生命則愈發隱匿模糊。據警務處數字,截至2024年3月,「2019年起的『黑暴』相關的違法事件」中,共有10279人被捕。當中2961人已經或正在司法程序,其中2328人須承擔法律後果。當時,超過7318名被捕人士,結局懸而未決。
2020年,疫情悄悄淹沒全球,香港街上的示威呼聲漸弱。這一年,香港通過國安法,並在7月1日首次以該罪拘捕示威者。
有人計劃離去。英國2021年推出「BNO 5+1」政策,加拿大推出「救生艇計劃」吸引香港人移民。關於去和留的爭拗,開始蔓延在大街小巷。
消逝
香港的政治版塊產生巨大的位移,以往不同陣營拉鋸但共存的狀態急速消退。
2021年起,創辦多年的政黨、公民團體陸續停止運作或解散,47名民主派人士被指參與立法會初選、「顛覆國家政權」。非建制陣營的政治人物入獄、罪成已是常態,亦有人宣布不再參政、流亡離港,或正被通緝。香港在這年通過「完善選舉制度」,此後行政長官、立法會、區議會選舉的方式陸續更新,民主派絕跡、建制新面孔進場。
在雨中與創刊26年的《蘋果日報》告別後,立場新聞亦關閉了自2014年起運作的網站。突然死亡的現象頻仍,但更多的消逝是靜悄悄的。
城市進入抗疫的警戒狀態,人們出行要安心,一些人在接種疫苗和獲得通行證之間掙扎。政府緊跟中央防疫路線,經歷逾兩年半的「動態清零」,在封控抗議潮後隨北京放寬安排。
2022年,第五波疫情籠罩香港,染疫長者在寒冷天被推出露天隔離區等候,影像深入民心。許多老人的生命到此停歇。
從2020年到2023年,維園聚集的人潮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有。2020年,市民無視警方禁令到維園聚集悼念六四,往後兩年,政府續以疫情為由禁止集會、暫停維園球場的活動申請。2023年社會復常,六四34周年當天,「家鄉市集嘉年華」進場。
由治及興
官方敘述中,2023年是「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元年。
政府籌辦活動「你好,香港!」、「開心香港」,鼓勵香港人多消費,多盡興。但疫情過後,北上消費成為一時的新興潮流,同時也有不少人報復式外遊,本地的零售和餐飲業陷入困境。
經濟持續下滑,地產舖出現樓盤急讓劈價潮,財經雜誌頭條寫上「磚頭神話破滅」,大陸網絡流傳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這不只是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也確切影響著人們的生計。
一句話在網上被廣泛引用:「咁係因為你悲觀,我睇到由治及興帶嚟嘅好處。(這是因為你悲觀,我看到由治及興帶來的好處。)」
2024年3月,根據基本法第23條訂立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通過,特首李家超指終於完成憲制責任,香港可以集中精力,「全面拼經濟,謀發展。」
這一年,也是習近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十周年,香港首個系統介紹國家安全的專廳「國家安全展覽廳」在尖沙咀歷史博物館開幕。
變與不變
一瞬收束十年的線頭,許多糾纏的結,目前暫時無法解開。
時間過去,每天如常,香港人的柴米油鹽不變,住屋大小和打工仔的煩惱相若,炎熱日數有增無減。而街上佈景板的顏色轉換,聲音分貝被隨意調高調低,路徑與走向整頓重劃,人們在日復日的生活中練習、適應。
一時暴烈、一時靜止的影像,幻燈片式的快轉到2024年。
有一些氣息掩埋在過去,有一些在日常裡突然閃現。變與不變,香港這樣走過十年。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