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當香港人當台灣是情感上的盟友,「我們讓他們失望了」

「拍攝關於台灣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
王凱民(KEFF)《蟲》劇照。圖:受訪者提供
台灣 歐洲 法國 美國 香港 影視 風物

「台灣是一個住了兩千三百萬人的島嶼,他們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有他們的希望與夢想,也有他們的恐懼與憂傷,就和你們大家一樣。」

2024年的坎城影展,選片名單裡不乏來自台灣的故事:其中一部就是入選電影節平行單元「國際影評人週」的《蟲》(Locust,2024)。

這部在5月16日坎城全球首映場之後,便掀起長達7分鐘熱烈掌聲的電影,是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KEFF)的第一部長片。故事以2019香港反修例運動為背景,旨在講述當下台灣青年如何應對大環境變化帶來的種種困境,努力生存。片中20歲的聽障少年「鍾翰」(Zhong-Han)過著雙重生活,白天在投靠的餐廳打工,晚上則與當地黑幫為伍,餐廳所有權易手後,他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入圍金馬獎的李夢苡樺、潘綱大及劉韋辰出演了這部作品。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7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樓下的感覺應該是接觸族群偏誤的關係,台灣年輕族群相較已經是比較會關心香港議題了,中老年人更不在乎,就連外省統派老人念茲在茲的大多也是中國本身而已
    最高的關注度是在社運與人權團體內,但其實同樣是中國因素下的族群,藏人團體與台灣都還較有悠久的連結與合作,說到底台港關係更像平行,完全沒有外人以為的密切

  2. 坦白講,在與台灣朋友的交流接觸中的感受是,40歲以下的台灣人更關注台灣島上的事務,對島外的事,哪怕是發生在香港也並沒有過多興趣和關注。一方面是年輕世代急於和中國與中國文化切割,香港被視為中國或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台灣社會對國際事務的關切度沒有中國社會香港社會對國際事務的關切度高。台灣年輕世代更關注的是向世界推銷台灣本土歷史和原住民文化甚至東南亞移工文化,而刻意淡化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某種程度上,中華文化在台灣變成了一頭房間裡的大象。

  3. 希望影片上映後有更深入的報導。謝謝。

  4. 這文有深入地討論很多很值得討論的議題,例如導演對於身分認同的掙扎和這部電影於歐美認識台灣的角色等等。不明白為什麼會說這是一篇廢文。

  5. 為甚麼是業配廢文?即使是業配,這文廢的點在那裡?不懂

  6. 同樣感覺是業配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