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有錢人的世界與我(沒)有關——私人銀行投資顧問的「專業」故事

就算是富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等待著別人告訴他們要的是什麼。

有錢人的世界與我(沒)有關——私人銀行投資顧問的「專業」故事
香港中環的上班族。攝:林振東/端傳媒

【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幾乎每個人都有銀行戶口,但只有少數人有私人銀行戶口。作為有錢人專屬的銀行服務,在香港,動輒要有200萬至500萬美元資產(約1560至3900萬港元)才能開設私人銀行戶口,而截止2023年底,香港私人財富管理的資產規模超9萬億港元,是同年香港 GDP 的三倍。這期文章,我們找到香港私人銀行理財顧問米克(化名)撰寫長篇剖白,他帶我們敲開私人銀行的神秘大門,講述私人銀行如何打造尊貴的金融服務,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金錢故事。私人銀行神秘面紗下,是古老的人性,現代金融制度的脆弱,還有香港金融業並不明朗的前景。

在私人銀行(Private Bank,簡稱 PB)工作,於農曆新年前追蹤利是封炒價排行榜已成傳統。以今年龍年為例,瑞銀(UBS)利是封冠絕業界,每個炒至近二十元港幣。於是,每年都有人說同一個冷笑話:派「吉」(空)的利是封就好,本身已經值廿元,不用放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