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几乎每个人都有银行户口,但只有少数人有私人银行户口。作为有钱人专属的银行服务,在香港,动辄要有200万至500万美元资产(约1560至3900万港元)才能开设私人银行户口,而截止2023年底,香港私人财富管理的资产规模超9万亿港元,是同年香港 GDP 的三倍。这期文章,我们找到香港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米克(化名)撰写长篇剖白,他带我们敲开私人银行的神秘大门,讲述私人银行如何打造尊贵的金融服务,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金钱故事。私人银行神秘面纱下,是古老的人性,现代金融制度的脆弱,还有香港金融业并不明朗的前景。
在私人银行(Private Bank,简称 PB)工作,于农历新年前追踪利是封炒价排行榜已成传统。以今年龙年为例,瑞银(UBS)利是封冠绝业界,每个炒至近二十元港币。于是,每年都有人说同一个冷笑话:派“吉”(空)的利是封就好,本身已经值廿元,不用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