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紅色延安遊記:革命歷史的三種記憶政治

從教堂式革命紀念館、迪士尼式革命紅街,到記錄某種文革史的知青博物館,在延安可見黨國利用歷史的方式。

2021年5月10日,中國延安,遊客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館的毛澤東雕像前拍照留念。攝:Tingshu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21年5月10日,中國延安,遊客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館的毛澤東雕像前拍照留念。攝:Tingshu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李迪信

刊登於 2024-06-29

#中國歷史#中共黨史#中國政治

【作者按】明天是七一,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中國很多黨史景點將迎來紅色旅遊的人群,當中包括革命聖地延安。我早前拜訪延安,遊覽當地的紅色景點,由此看到今日黨國看待歷史的多重態度。

每次旅行都是一次亂入,是帶著自己肉身、想法和經驗來到異地,這種體驗在延安尤甚——一個黨史中的革命聖地,一個當代紅色旅遊的熱門景點,一個很多人來去中國西北旅遊時未必計畫踏足的陝北黃土地城鎮。

「老弱邊窮」地區的紅色旅遊

從陝西省會城市西安出發,兩小時多的動車,是一趟城鄉斷裂的衝擊。

乘早班車出發,睡了一覺,窗外已非城市,而是地廣人稀的山溝、土路、窯洞、村莊,仿佛印證黃土高原貧瘠、落後的定見,但也是這片黃土地,才是上海出生的中共真正發跡的地方。據官方記載,延安鄰近中共長征的終點,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黨中央的所在地,在這裡中共領導的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

儘管政治榮光猶在,但延安在經濟履歷上卻沒有那麼亮麗。在改革開放後,延安是相對沿海大都市的「老弱邊窮」地區,亦是扶貧政策的重點對象。自2015年,在累計投入62.5億元人民幣扶貧資金後,延安才在2019年告別絕對貧困,宣告「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在扶貧的目標下,延安也開始依靠紅色旅遊。近十年來,隨著執政黨強調不忘初心,「黨」在中國社會從淡化到重新現身,黨史教育「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帶來紅色旅遊的興起,自此延安在國人眼中的能見度逐漸提高,迎來勢頭強勁的幹部學習團和紅色旅遊人群。

根據《中國紅色旅遊發展報告(2022)》,無論是紅色旅遊重點城市還是經典景區,延安在網絡熱度排名都位列全國前十。而據延安統計局,2012年延安的旅遊人次是2190萬,旅遊綜合收入是118億人民幣,到2023年,旅遊人次上升至4199萬,旅遊綜合收入更達331億人民幣,十年間增長了三倍。可見延安的政治符號價值被承認和兌現,成為經濟新動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