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兩個月內引發數次爭議,邀請王小帥擔任評審「國際新導演競賽」受到質疑,迴響頗大。由專頁「無影無蹤」發聲,王小帥與《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在影片剪輯發聲生分歧,導致胡波後來離世,希望台北電影節官方給出解釋,電影節很快已撤回向王小帥的邀請,本文截稿前,王小帥先後兩次回應,指導演胡波去世一事不應自己負責,事件很多說法是對他的中傷,胡波母親楚延華表示反對。《大象席地而坐》是導演胡波的遺作,曾先後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和第37屆金像獎最佳亞洲華語電影。胡波也獲得無數支持者,其中不少網友表示此前不清楚其中他與王小帥的分歧。
端傳媒試梳理此次爭議與其中的六個疑問。
問:台北電影節為何引起數次爭議?事件發展為何?
2024年5月27日第26屆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公布入選名單及評審團陣容,其中由王小帥擔任主席,他將與其他四位評審一起,共同選出「最佳影片」及「評審團特別獎」得主。根據官網介紹,「國際新導演競賽」自2005年起舉辦,原名「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為台灣唯一針對新導演首部及第二部劇情(narrative)及非虛構(non-fiction)長片所舉辦的國際競賽。
的確有種在倉促時間內拿網路文章和幾則訪談就拼湊起來的報導。雖然六個問題問得不錯,但是答下來也只證明了這些爭議在當今社群網路語境就只能陷入各說各話,無法釐清
譬如說在一些台灣業界人士對這件事的看法呈現某種世代差異。年輕一代或比較少實務經驗的就以黑白分明的道德立場譴責王小帥和台北電影節。但是在業界打滾比較多年的就比較理解影展操作資源取得與分配上的協調難處。
像是台北電影節舉辦基金投資講座,顯然就是配合金主。雖然和電影工作者的創作風骨不搭嘎,但是換個角度,誰又有這個資格說其他電影工作者不需要這樣的資訊?
終究是人品能不能和專業能力分開來看的問題。王小帥的爭議在《大象席地而坐》當年就是話題,但《地久天長》同一年上映也沒多提,今年因為經過 #metoo 輿論對於這樣的事情比較有察覺度,但終究王小帥和胡波之間和 #metoo 的性質很不一樣。縱然要舉起道德正義的大旗,但其中許多互動的灰色地帶,不是簡單區分你是壞人我是好人就能夠釐清的
難得端傳媒出現這麼拼湊感、讓人覺得硬湊,脈絡卻依然不清晰的文章。
看了王的回应长文,感觉没有他说的那么无辜,只不过是多年以后不在希望背负骂名和风险,摆出一副仁至义尽的态度……
王小帅也是应该没想到,台北电影节这个风波,把陈年旧事都打捞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