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我的阿勒泰》:「看得我的屍體暖暖的」,是好的主流劇?尷尬的民族劇?

走紅劇集是否意味着泥沙俱下的時代的開始:不斷創造關涉少數民族的文化類型產品,供內地漢族中產階級大肆消費的時代?

《我的阿勒泰》劇照。圖:網上圖片

《我的阿勒泰》劇照。圖: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卡拉達依

刊登於 2024-05-31

#巴太#我的阿勒泰#少數民族#哈薩克#新疆

距離暑期旅遊季還有一個多月。新疆哈薩克族題材的劇集《我的阿勒泰》此刻正紅遍中國大陸。這部同時由中央電視台和串流視頻平台愛奇藝參與制作、改編自作家李娟散文的8集迷你電視劇,4月7日在法國戛納電視劇節首映。截至5月17日,[官方宣布][1]已在全網累計播放超過1億次,豆瓣網評分一路漲到8.8分,位居2024年中國電視劇之首。這樣的人氣不僅讓李娟的同名原著散文集也連帶賣得炙手可熱,也讓阿勒泰的文旅部門迎來一波預期中的旅遊熱潮。

位於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地區,從首府烏魯木齊乘坐火車要14個小時,在中國是邊緣地區中的邊緣。1979年出生的作家李娟曾生活在這裏,她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寫作,主題都和自己一家人在牧區開雜貨店,與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的經歷有關。而導演滕叢叢,早年讀過李娟的作品,其後獲得這本散文的改編版權,在2023年組建了以女演員馬伊琍、周依然和男演員于適為主演的劇組,正式開拍。

劇集《我的阿勒泰》裏,在阿勒泰牧區出生、心懷作家夢想的漢族移民「疆二代」女生「李文秀」(周依然飾),在城市裏打工飽受欺負後回到牧區,和喪偶的母親張鳳俠(馬伊琍飾)一同經營小賣部。在和哈薩克牧民一起向夏牧場搬遷的過程中,她結識了哈薩克族青年巴太(于適飾),兩人發展出一段關係。過程中,劇集包含了愛情元素,也描繪了牧區的社會變遷,加入了一些驚險的戲劇化場面。

若把它當作漢族製作、給漢族看的主流電視劇,它在少數民族文化和青年文化上的誠意和關懷,可說是時代環境中一股清流和小小的希望;但若當它是一部表現新疆和哈薩克文化的民族劇,尤其是考慮到時代背景,就充滿了尷尬和不適。

哈薩克族觀衆有充足的權利不喜歡?

散文改編成電視劇的難度不小,平心而論,《我的阿勒泰》大量還原了李娟筆下的生活細節——如舞會中的情歌、夏牧場漏雨的帳篷、叫過油肉拌麵被狗趕走的男人⋯⋯但與原著不同的是,以李娟為原型的「李文秀」在劇中談起了戀愛,甚至出現了冒險劇情,這或許會大掃李娟書迷們的興致——儘管在一些細微情感表達上,電視劇中李文秀和巴太的感情,和李娟原著中在舞會上認識年輕男生麥西拉的情節仍有某種相似之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