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消失的動態
K很快刪掉了那一則動態。
先旨聲明,儘管K身材健碩,這一則動態並沒有圖,只是他用黑色底板講述了他剛剛的遭遇。他在健身房遇到一個自己看對眼的人,通過定位搜索到了對方,然後主動say hi。
對方應該是給出了一個並不令人愉快的回應,也可能,根本沒有回應。總之,K的心情很不好。他在這一則文字的結尾寫,「想不到,我竟然被當成一個Hi Hello Gay。」
對方的反應傷害了K,在我印象中,K永遠只是身形爆fit的出現在各種圖片和限動裡,幾乎連半點感性情緒也沒流露過。這一次,他竟然特地發了這一則文字限動,也很快刪除了,他的自尊甚至不許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沮喪。
他說自己不是萬人迷,這個講法也並不是過度謙遜。K的身形健碩到更像是一個健美運動員,而不是那種通常在各種社交媒體讓人流口水的美型男,他的五官不討厭,但似乎的確也不會特別讓人產生慾望。不過無論如何,身材健碩的男性在同志群體中再普通也不會是食物鏈底端,我猜測K過去的社交體驗從未如此挫敗,以容貌先行的男同志社群中他哪怕再普通,主動招呼還被冷待絕對少之又少。
「不少人喜歡我,不少人也沒有任何感覺,這都很正常,只是想不到我的主動讓我被judge了,」他無法相信自己被當作一個Hi Hello Gay。
我看到動態的時候,本想說些什麼安慰K。打開對話的那一刻,我突然也意識到有些不對。因為我只不過是一個無意間追蹤了他ig,日常沒有任何有價值互動的人。我的身形浮動在普通加減一,肚子可以輕易變成肚腩,飲食稍微放縱體型就會衝破衣服碼數,不緊實也不豐滿,如果在這一刻我輸入問候,跨越終端表達關心,可能我就變成了那個Hi Hello Gay。
退出再打開,我看著K的動態消失了。我的腦海裡突然閃電,等等,應該,我就是K最看不起的那種所謂Hi Hello Gay吧?
對號入座?
K匆忙刪去的動態裡,並沒有多解釋他所講的Hi Hello Gay是哪一種人。我倒是莫名對號入座。
是的,K的母語是英文。我用中文轉述他的內容,獨獨不知道Hi Hello Gay應該怎麼講比較好。這個詞原本是Hi Hello Guy或者Hi Hello Girl,指在約會場域裡會頻頻或者大量發出問好,卻並不會深入談話的人,這種人只是講擴大自己約到對象的機率。當同志群體的約會app普及之後,這個詞轉為Hi Hello Gay似乎也不奇怪了。
K的語境與異性戀所謂的Hi Hello不太一樣,既然是在外臨時遇到打招呼,對方又怎會知道你四處hello?他就更沒有理由因此不快。我理解他說的Hi Hello Gay,有一種誰更主動的要素,誰主動誰就落了下風,誰就輸了。更何況對方還「打槍」,當然也就愈發令原本比較自信的K生氣。他何曾想過自己會被當作低人一等呢?
在同志族群的交友模式裡,總是帶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絕。我對號入座的原因,可能是我在對話裡真的很主動打招呼,也不怕被拒絕。還有,我的確有一份長長的「朋友名單」。
我剛剛三十過半,外型身材皆普通,愛和性關係來得不難,但也不容易。前幾段戀情結束之後,我似乎進入了一個浪漫關係的「躺平」期。在那些關係裡面,我發現自己總是不能完全展露自我,有時是不能自如地表達意見,有時難以和對方談論我自己的愛好,似乎我需要的是一個在一起相處一段時間的人,但相處卻未必是浪漫的,有時候身體已經進展到某個地步了,發現心理卻還是拘束的。乾脆,某一段關係結束之後,我想,不如就發展一些親密的非戀人關係吧?如果很難找到可以彼此欣賞真實的對方,那就不如直接欣賞部分。
於是結交的這一群人,有的發生過關係,有的只是朋友,聊一些無法跟現實生活中的朋友說的話題。這一群人的交際網絡都是輻射狀,固然大家各自有偏心,卻也誰都不是無法取替。
不少人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都選擇了「部分」的關係,比如性伴侶,比如「砲友」,也有其他難以界定的關係。這種「部分」的浪漫關係,在同志族群中太過普遍,同時它又不能被經營,因為大家心目中需要的是「匹配」,是條目清楚的需求,或者也就塑型了對Hi Hello Gay的定義,以及對處在這個位置的人的無形鄙視。
當慾望和不安降臨時,我們所能做的,好像也真的只有不斷Hello,直到找到一個人,可以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同志的親密關係,一邊是無休止的性愛,一邊是無休止的心理依賴。
大概因為外型平平無奇,我完全不介意主動說Hello,也先把拒絕常態化。對於像我這樣隱藏群體,我們的「歸宿」可能就是做一個Hi Hello Gay,不斷試著去開啟對話,試著看看能不能發生一點什麼。不知為何,同志心態上遭遇「拒絕」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一番體驗下來,實際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恐怖。固然有一些人很無禮,但也有好些真的有下文,喜歡這樣平凡肉體和外型的並不是那麼邊緣,大有人在。為什麼長久以來,同志群體都在努力製造焦慮或污名化自己呢?還真想不明白。
關心就輸了?
Hi Hello Gay在這個不求交往的交際之中,不只是誰先開口追求,誰先開口試探,也包括誰先開始關心,誰先開始試著理解對方的生活,一旦流露出這種感性,往往被視作率先踏入「禁區」,同樣也「低人一等」。
M在本城名校攻讀博士。認識初期我們即在一個根本不常用的app上有一搭沒一搭地亂聊天。一開始大家互相客氣,哪怕解決慾望,結束之後還要說謝謝。某一天不知道誰起頭,聊起了已是死胡同的政治。並非見解相近,似乎因為想法上能共感對方的處境,M和我開始在對話裡加一些小的黑色幽默,那天突然多聊了一個小時,他甚至告訴了我自己真實使用的英文名。當第二天我主動打招呼留言問他過得怎樣,言語間提及他學校的活動,M很久沒有出現。
後來M重新上線,間隔從初期的一週幾次變成數週一次,對話也嚴格恪守狹義調情的標準,止於身體反應。然後他說自己打算交往穩定女友然後結婚,網上的特定行動就此作廢。你沒看錯,這竟然是2020s發生的對話。
可是M真的需要一個穩定女友嗎?未可知。但我卻想,那也拿來當作了藉口,因為我一旦在他的心裡轉成一個Hi Hello Gay,抑或,我變成了一個在對話中撒石子鋪路的人,變成一個對他的真實生活「動情」的人,我們之間的張力似乎就被他扔進海溝裡了。
這十年來,看網上的速食聚落,最常用的字眼是「止於網路」,即便是同婚通過了,大家依然離不開遊戲,只想根據高潮來連結。
其中也許有兩個因素。其一是事既然出於冷漠,慾望以往就沒必要聯絡,沒有必要聯絡。那主動說Hello自然就神憎鬼厭,其二是對於這種狹窄的情感區域,自然就要求清除記憶儲存,可這又與我們現已絲絲入扣的網路生活有矛盾。曾經夜店尋歡的年代,早上穿好衣服離開,也根本就沒有聯絡方式了;現在順藤摸瓜,在哪個平台遇到,多少總要互相驗收,驗收渠道也是所謂「犯罪現場」,浪漫之後立刻封鎖實在太冷酷了,人只要有點禮儀也做不到,很多人便冷處理,每每認識限定版的「對象」,便如填海一般,讓他們沈積在聯絡人的最最最底。
所以對M來說,我是贓物,是與他的嚴肅學術身份相矛盾的罪證,如果我只待在盒子裡倒也罷了,我的Hello卻企圖打開盒子,過問他的學習和生活。於是,我只能被告別。
為什麼他們沒有?
台灣曾經有一檔談話節目,有一位女主持非常受同志群體歡迎,粉絲遍佈中港台。我看過一些,感受非常訝異。這位女主持人在節目中開的玩笑廣受歡迎,常被模仿,還變成了迷因。可幾乎所有的這些笑料,都是充滿了身材和容貌焦慮,充滿了等級觀念,還有「雌競」。或者為她開脫也大有人在,強調那只是節目效果。可據我觀察,不是的。同志們私下用她的迷因來開玩笑,這些文本並沒有止於玩笑。它們最終內化成了一種價值觀。節目中的她常常搞笑說自己不能輸,節目下的同志們也不能輸,大家都在較勁。
這與Hi Hello Gay有什麼關係嗎?當「不能輸」的焦慮和比較佔上風時,大家不期然地以Hello為恥,男同志的網路社交,充滿毒素。也可能在真實生活中也充滿毒素吧,總之陌生人在社交平台如果沒有營造出任何迎合擇偶標準的視覺效果,哪你就是不存在的人。健美,壯碩,運動,或者斯文美型弟弟,你必須是這幾類人才會被人放在眼裡。你的年紀也要恰好,大學生或者初出社會最受歡迎,我懷疑也是白人糖爹的潮流西風東漸,為此,情色歸類的twink才會發光發亮。很多人交往的邏輯是,先把自己的外型盡量接近主流審美,再讓人了解自己,喜歡上自己的內在。
我對此表示懷疑。在這個前提下,健身族群理所當然比較驕傲,我可以想像K發現自己被當成Hi Hello Gay的惱怒,是啊,Hello這個詞根本不在他們的字典裡,豈有此理。也可能有,但它的用法一定是,等待對方的Hello,重複即可,切莫先開口。
我絕非在怪責那一位主持人,要認定是她的節目把同志群體改造了。她和節目的幕後團隊只是投機地選擇了那一種最能激起當地民眾反應的處世哲學,其中與同志群體埋藏的毒素不謀而合。對很多青少年來說,她在節目上這些為求效果也的確影響了他們。話說回來,如果她沒有選擇那樣的路線和形象,某一個世代的同志可能不會那樣鄙視說Hello的人。
同志總是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等待挑選的商品,但又時刻希望自己在互相挑選的過程中不要落了下風,於是誰先hello就變成了一道難關。
S就是愛看那個節目的人,他外型頗優,社交平台上每發照片都不少按讚和回覆。他近期一個主要的心結,我已見他講過好幾次,參與聊天的也都是如他那樣條件的同志。S很容易認識到符合他條件的對象,不過近來有好幾位,雖然明示暗示對他有興趣,想要發展。結果後來都沒有下文。他傲嬌地問,這些人都是怎麼了。
我第二次聽到時,不知為何EQ暴跌,開口問S,那你後來有主動聯絡對方嗎?S面無表情地將話題轉移了。直到下一次他再跟別人提及,而對方也表示同感,我看到他們的神態才恍然大悟,S並不是真的在乎那一兩個具體的人,他懊惱的是,那些好感沒有變成實質的追求。他明明是佔上風的那位,當然也就不會主動去Hello,如同他們喜愛的那位女藝人,他們不能輸。如果對方主動,他們就會視心情去約一兩次會,能不能發展也不重要。他們是那種從來也不缺乏曖昧對象,卻又總在網路上發po說自己沒人喜歡的人。我想比起開始一段關係,他們更想用那些po,引人前赴後繼地來接近。我當然不敢預言S的傲慢和自戀會沒有感情結果,畢竟他是真的有外型條件。
什麼都想要?
另一個從不「低頭」的案例是L。只要我打招呼而他在線,他就會甜言蜜語,但他從來沒有主動問我在做什麼。他沒有一次不說很喜歡我,卻從來也不主動說出什麼實際的東西。有一次我知道他的休息日在週六,便直接約他吃飯看電影。他已讀之後消失了。兩個星期之後才姍姍來遲的道歉。當然之後我也就再也沒有理會他了。
我不怪L。我想他只是卡在猶豫不決的位置,可猶豫不決他選擇用逃避來處理並不是辦法,他無法說明自己需要的是不是只是一段隔著網路聊天的關係,又不想斷絕任何肉體和情緒收穫的可能。
蔑視主動打招呼的人,他們往往又什麼都想要。比如,當他自己沒有任何需要的時候,便假裝不在,聯絡不到;甚至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不想示弱開口,他們要的是恰好你們都同時需索,你開口,他正好。然後再發生什麼,之後再消失。這比有需要就找你,然後再消失糟糕一萬倍。
純粹的性關係,一對一的專屬浪漫關係,不見得要分出高下,不過無論哪一種常常被研議成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的狀況。最糟糕,又最被奉為聖經的,就是那種「博弈」式的相處之道,耍心機,要面子,不能輸。任何一種浪漫關係裡都不難見到。
在這個語境下的Hi Hello Gay,不就是那個更想要努力推動關係的人嗎?K的氣餒,可能也有一部分源自於那種被人推到燈光下的感覺。他明明只是表達好感,想要和對方有進一步發展,卻被對方的優越感「霸凌」了。出於實用主義,大家都爭著不被推出去,在二人關係中,自然是另一位變成集體注視下的「弱者」。「博弈」在異性戀世界中也有,在同志群體卻更為赤裸。異性戀世界肯定不會以「主動」為恥,不過可能在性別上有不公之處。那種背後推你一把的感覺,實在難過。你無法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吸引對方,他對我的慾望竟然連主動開口都做不到,這想來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一個Hi Hello Gay的救贖
前陣子我有試過一兩次專注的約會,和另一個人向著情侶發展。在那個狀況下,在對方面前,我突然羞於表達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讓對方認識自己。似乎我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能好好整理自己。那個模樣的自己,我不想給另一個人認識。
也正是因為這樣吧,我才需要很多不同的部分親密關係。每當我自己有一個缺口,我就想到他們其中的一位,去say hello。畢竟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自然沒有誰是應該為你出現的。當對方不在或者忙於其他事,我就試著再去找另一個人,一直到心裡的空缺被暫時填滿為止。這種需要有時候是身體上的,有時候是情緒上的。它是恰好的雙向慰藉,有時候甚至不是告訴對方自己正在遭遇的可怕的事,顧左右而言他,講講一些莫名其妙的日常,似乎就過得去了。
不停的Hello,就是源於空缺吧。我檢討自己時,也深知那種「非你不可」,「只有你才是我的救贖」的浪漫關係帶來壓力。M的消失並沒有不合理,他或許就是不堪這種壓力的百萬人之一。無論發生過什麼,約會和約砲場域,大家還是根本的陌生人。
平等的相處關係,在一對一以外真的做不到嗎?還是說凡事總有特例?
E和我認識時是單身,不久就有了男友。他和我持續聊天和見面,有時候也有一些親密的接觸。E從不會無故消失,我們的互動總是有來有往。他表達想念,遇到我生病時,還會仔細詢問,推薦自己覺得好的醫生,和他擁抱時,明顯感覺到他對我身體的喜愛,同時他又恰好到處地表明,並不是要我取代或者頂替他男友的位置。我們的接觸設定了底線,他會喊停。從他的Instagram,看到他和男友的親密,確實也遠超過我能帶給他的。我絕非要替代他的男友,如前所說,我並不想成為那個背負專屬於他的包袱。
所以,我們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朋友關係。既不是砲友,卻又超越了朋友。儘管,我至今也還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卻覺得他很尊重我。情感上的互相滿足,並不塞給對方義務,誠實地講出自己能付出和期望得到的,沒有金錢糾葛。他從未把我當成一個物品,也從沒對我倒過情緒垃圾。在他面前,我清楚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所謂的Hi Hello Gay,我只是期待一個公平公道的約會對象。
悲哀的是,我並不覺得這是應該開心或為之感動的事,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好感,做到這些不是應份嗎?哪怕我們真的是要尋找一個性伴,也不想要高潮結束之後,對方就一腳把自己踢下床吧?倒是也聽說,越來越多人會用各種方法趕人走。我在想從容安排約砲難道也如此難了嗎?每個人不想為對方付出哪怕多一秒鐘。
有一位台灣的男伴教會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
做愛結束之後,明明應該是「聖人模式」。但他每次都帶著親密的感覺,又很認真對我說謝謝,「謝謝你,剛才好開心。」然後他就靦腆地笑起來。在那一刻,我就覺得,任何一種好的親密關係都不應該讓對方自我厭憎,它不需讓人說出原本極度正常的Hello而覺得被逼迫或者低人一等,它應該讓你獲得肯定,讚揚及感謝,增添自信。在關係裡相處的對方是一個活人,而不是姿態或面子。
那或許就是我得到救贖的片刻。
可能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原来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误解确实是会比反过来还要奇怪的...怎么可能异性恋不存在主动被歧视的情况啊,那种互相博弈的畸形生态本来就是异性恋“发明”出来的啊。从小就被教育女孩子主动会得不到幸福这种事就算能归结为文章所指的根据性别情况不同,男性研究的各种泡妞学不也是写满了若即若离欲擒故纵?
别看中国男同性恋在中国饱受歧视,他们依然是吃到了大量性别红利的那一群人,以致于培养出了跟中国土味直男一样的ego与玻璃心。这种蜜汁自信竟然让他觉得他say hi别人就一定要回复他!作者写到他的特点,看来他应该不是什么hi hello gay,而是标准的“虾男”,去头可食而已。一个虾男为什么会蜜汁自信呢?因为是个男的。🤣
麻烦作者看到这个评论的话把我的看法转达给他吧,并告诫他“普却信”并不适合男同性恋呢。🙄
讀者您好,
編輯已代為向作者轉達了這篇文章的反應,他很感謝大家的留言。關於您的轉達,作者回應說,如果您是指K的話,K並不是中國人,文中也有一些線索,作者強調他所書寫的現象也不是一個國別問題。
感謝您閱讀這篇文章。
好喜欢最后一段……谢谢作者,展现了一种落落大方的姿态
大家有注意到feature图的肌肉线条怪异吗,是ai generated的图吗...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喜欢这篇,非常非常有共鸣。自己算是7分男吧,每次主动say hi往往会遭冷处理,不理不睬的时候反而会被热情追求,审美高度同质化的结局似乎要么高高在上受人追捧,要么沦为舔狗遭人白眼。大家总是觉得谁先主动谁就输了,但开启一段关系总要有人先say hi,若是总抱着这样分高下的心态岂非冤冤相报何时了,在人际交往的最开始就给关系注入一团乱麻。看到末尾作者跟E相处的片段很感动,这也是我心目中男同之间理想的好友关系。有时会像鹿小葵一样告诉自己做Hi Hello Gay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当类似一腔真心喂了狗的事情屡次重演,还是忍不住会感到frustrated,对后互联网时代男同性恋的亲密关系感到绝望。
2020s還有騙婚gay,女孩子真的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男伴。祝m早登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