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录:我原来是被人轻视的Hi Hello Gay?

先打招呼,先关心对方,非一对一的关系里也有高低和输赢之分吗?
一个苗条肌肉男子在健身房做运动的剪影。图:GettyImages
爱欲录 LGBTQ+ 风物

一则消失的动态

K很快删掉了那一则动态。

先旨声明,尽管K身材健硕,这一则动态并没有图,只是他用黑色底板讲述了他刚刚的遭遇。他在健身房遇到一个自己看对眼的人,通过定位搜索到了对方,然后主动say hi。

对方应该是给出了一个并不令人愉快的回应,也可能,根本没有回应。总之,K的心情很不好。他在这一则文字的结尾写,“想不到,我竟然被当成一个Hi Hello Gay。”

对方的反应伤害了K,在我印象中,K永远只是身形爆fit的出现在各种图片和限动里,几乎连半点感性情绪也没流露过。这一次,他竟然特地发了这一则文字限动,也很快删除了,他的自尊甚至不许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沮丧。

他说自己不是万人迷,这个讲法也并不是过度谦逊。K的身形健硕到更像是一个健美运动员,而不是那种通常在各种社交媒体让人流口水的美型男,他的五官不讨厌,但似乎的确也不会特别让人产生欲望。不过无论如何,身材健硕的男性在同志群体中再普通也不会是食物链底端,我猜测K过去的社交体验从未如此挫败,以容貌先行的男同志社群中他哪怕再普通,主动招呼还被冷待绝对少之又少。

“不少人喜欢我,不少人也没有任何感觉,这都很正常,只是想不到我的主动让我被judge了,”他无法相信自己被当作一个Hi Hello Gay。

我看到动态的时候,本想说些什么安慰K。打开对话的那一刻,我突然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间追踪了他ig,日常没有任何有价值互动的人。我的身形浮动在普通加减一,肚子可以轻易变成肚腩,饮食稍微放纵体型就会冲破衣服码数,不紧实也不丰满,如果在这一刻我输入问候,跨越终端表达关心,可能我就变成了那个Hi Hello Gay。

退出再打开,我看着K的动态消失了。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电,等等,应该,我就是K最看不起的那种所谓Hi Hello Gay吧?

对号入座?

K匆忙删去的动态里,并没有多解释他所讲的Hi Hello Gay是哪一种人。我倒是莫名对号入座。

是的,K的母语是英文。我用中文转述他的内容,独独不知道Hi Hello Gay应该怎么讲比较好。这个词原本是Hi Hello Guy或者Hi Hello Girl,指在约会场域里会频频或者大量发出问好,却并不会深入谈话的人,这种人只是讲扩大自己约到对象的机率。当同志群体的约会app普及之后,这个词转为Hi Hello Gay似乎也不奇怪了。

K的语境与异性恋所谓的Hi Hello不太一样,既然是在外临时遇到打招呼,对方又怎会知道你四处hello?他就更没有理由因此不快。我理解他说的Hi Hello Gay,有一种谁更主动的要素,谁主动谁就落了下风,谁就输了。更何况对方还“打枪”,当然也就愈发令原本比较自信的K生气。他何曾想过自己会被当作低人一等呢?

两位男士在拥抱。摄:Imagine China
两位男士在拥抱。摄:Imagine China

在同志族群的交友模式里,总是带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绝。我对号入座的原因,可能是我在对话里真的很主动打招呼,也不怕被拒绝。还有,我的确有一份长长的“朋友名单”。

我刚刚三十过半,外型身材皆普通,爱和性关系来得不难,但也不容易。前几段恋情结束之后,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浪漫关系的“躺平”期。在那些关系里面,我发现自己总是不能完全展露自我,有时是不能自如地表达意见,有时难以和对方谈论我自己的爱好,似乎我需要的是一个在一起相处一段时间的人,但相处却未必是浪漫的,有时候身体已经进展到某个地步了,发现心理却还是拘束的。干脆,某一段关系结束之后,我想,不如就发展一些亲密的非恋人关系吧?如果很难找到可以彼此欣赏真实的对方,那就不如直接欣赏部分。

于是结交的这一群人,有的发生过关系,有的只是朋友,聊一些无法跟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说的话题。这一群人的交际网络都是辐射状,固然大家各自有偏心,却也谁都不是无法取替。

不少人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都选择了“部分”的关系,比如性伴侣,比如“炮友”,也有其他难以界定的关系。这种“部分”的浪漫关系,在同志族群中太过普遍,同时它又不能被经营,因为大家心目中需要的是“匹配”,是条目清楚的需求,或者也就塑型了对Hi Hello Gay的定义,以及对处在这个位置的人的无形鄙视。

当欲望和不安降临时,我们所能做的,好像也真的只有不断Hello,直到找到一个人,可以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同志的亲密关系,一边是无休止的性爱,一边是无休止的心理依赖。

大概因为外型平平无奇,我完全不介意主动说Hello,也先把拒绝常态化。对于像我这样隐藏群体,我们的“归宿”可能就是做一个Hi Hello Gay,不断试着去开启对话,试着看看能不能发生一点什么。不知为何,同志心态上遭遇“拒绝”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一番体验下来,实际并没有很多人想像的恐怖。固然有一些人很无礼,但也有好些真的有下文,喜欢这样平凡肉体和外型的并不是那么边缘,大有人在。为什么长久以来,同志群体都在努力制造焦虑或污名化自己呢?还真想不明白。

关心就输了?

Hi Hello Gay在这个不求交往的交际之中,不只是谁先开口追求,谁先开口试探,也包括谁先开始关心,谁先开始试着理解对方的生活,一旦流露出这种感性,往往被视作率先踏入“禁区”,同样也“低人一等”。

M在本城名校攻读博士。认识初期我们即在一个根本不常用的app上有一搭没一搭地乱聊天。一开始大家互相客气,哪怕解决欲望,结束之后还要说谢谢。某一天不知道谁起头,聊起了已是死胡同的政治。并非见解相近,似乎因为想法上能共感对方的处境,M和我开始在对话里加一些小的黑色幽默,那天突然多聊了一个小时,他甚至告诉了我自己真实使用的英文名。当第二天我主动打招呼留言问他过得怎样,言语间提及他学校的活动,M很久没有出现。

后来M重新上线,间隔从初期的一周几次变成数周一次,对话也严格恪守狭义调情的标准,止于身体反应。然后他说自己打算交往稳定女友然后结婚,网上的特定行动就此作废。你没看错,这竟然是2020s发生的对话。

一间香港 Gay Bar 的晚上。摄 : Anthony Kwan/端传媒
一间香港 Gay Bar 的晚上。摄 : Anthony Kwan/端传媒

可是M真的需要一个稳定女友吗?未可知。但我却想,那也拿来当作了借口,因为我一旦在他的心里转成一个Hi Hello Gay,抑或,我变成了一个在对话中撒石子铺路的人,变成一个对他的真实生活“动情”的人,我们之间的张力似乎就被他扔进海沟里了。

这十年来,看网上的速食聚落,最常用的字眼是“止于网路”,即便是同婚通过了,大家依然离不开游戏,只想根据高潮来连结。

其中也许有两个因素。其一是事既然出于冷漠,欲望以往就没必要联络,没有必要联络。那主动说Hello自然就神憎鬼厌,其二是对于这种狭窄的情感区域,自然就要求清除记忆储存,可这又与我们现已丝丝入扣的网路生活有矛盾。曾经夜店寻欢的年代,早上穿好衣服离开,也根本就没有联络方式了;现在顺藤摸瓜,在哪个平台遇到,多少总要互相验收,验收渠道也是所谓“犯罪现场”,浪漫之后立刻封锁实在太冷酷了,人只要有点礼仪也做不到,很多人便冷处理,每每认识限定版的“对象”,便如填海一般,让他们沉积在联络人的最最最底。

所以对M来说,我是赃物,是与他的严肃学术身份相矛盾的罪证,如果我只待在盒子里倒也罢了,我的Hello却企图打开盒子,过问他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只能被告别。

为什么他们没有?

台湾曾经有一档谈话节目,有一位女主持非常受同志群体欢迎,粉丝遍布中港台。我看过一些,感受非常讶异。这位女主持人在节目中开的玩笑广受欢迎,常被模仿,还变成了迷因。可几乎所有的这些笑料,都是充满了身材和容貌焦虑,充满了等级观念,还有“雌竞”。或者为她开脱也大有人在,强调那只是节目效果。可据我观察,不是的。同志们私下用她的迷因来开玩笑,这些文本并没有止于玩笑。它们最终内化成了一种价值观。节目中的她常常搞笑说自己不能输,节目下的同志们也不能输,大家都在较劲。

这与Hi Hello Gay有什么关系吗?当“不能输”的焦虑和比较占上风时,大家不期然地以Hello为耻,男同志的网路社交,充满毒素。也可能在真实生活中也充满毒素吧,总之陌生人在社交平台如果没有营造出任何迎合择偶标准的视觉效果,哪你就是不存在的人。健美,壮硕,运动,或者斯文美型弟弟,你必须是这几类人才会被人放在眼里。你的年纪也要恰好,大学生或者初出社会最受欢迎,我怀疑也是白人糖爹的潮流西风东渐,为此,情色归类的twink才会发光发亮。很多人交往的逻辑是,先把自己的外型尽量接近主流审美,再让人了解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内在。

我对此表示怀疑。在这个前提下,健身族群理所当然比较骄傲,我可以想像K发现自己被当成Hi Hello Gay的恼怒,是啊,Hello这个词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岂有此理。也可能有,但它的用法一定是,等待对方的Hello,重复即可,切莫先开口。

我绝非在怪责那一位主持人,要认定是她的节目把同志群体改造了。她和节目的幕后团队只是投机地选择了那一种最能激起当地民众反应的处世哲学,其中与同志群体埋藏的毒素不谋而合。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她在节目上这些为求效果也的确影响了他们。话说回来,如果她没有选择那样的路线和形象,某一个世代的同志可能不会那样鄙视说Hello的人。

同志总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等待挑选的商品,但又时刻希望自己在互相挑选的过程中不要落了下风,于是谁先hello就变成了一道难关。

同志酒吧内的男士们。摄:林振东/端传媒
同志酒吧内的男士们。摄:林振东/端传媒

S就是爱看那个节目的人,他外型颇优,社交平台上每发照片都不少按赞和回覆。他近期一个主要的心结,我已见他讲过好几次,参与聊天的也都是如他那样条件的同志。S很容易认识到符合他条件的对象,不过近来有好几位,虽然明示暗示对他有兴趣,想要发展。结果后来都没有下文。他傲娇地问,这些人都是怎么了。

我第二次听到时,不知为何EQ暴跌,开口问S,那你后来有主动联络对方吗?S面无表情地将话题转移了。直到下一次他再跟别人提及,而对方也表示同感,我看到他们的神态才恍然大悟,S并不是真的在乎那一两个具体的人,他懊恼的是,那些好感没有变成实质的追求。他明明是占上风的那位,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去Hello,如同他们喜爱的那位女艺人,他们不能输。如果对方主动,他们就会视心情去约一两次会,能不能发展也不重要。他们是那种从来也不缺乏暧昧对象,却又总在网路上发po说自己没人喜欢的人。我想比起开始一段关系,他们更想用那些po,引人前赴后继地来接近。我当然不敢预言S的傲慢和自恋会没有感情结果,毕竟他是真的有外型条件。

什么都想要?

另一个从不“低头”的案例是L。只要我打招呼而他在线,他就会甜言蜜语,但他从来没有主动问我在做什么。他没有一次不说很喜欢我,却从来也不主动说出什么实际的东西。有一次我知道他的休息日在周六,便直接约他吃饭看电影。他已读之后消失了。两个星期之后才姗姗来迟的道歉。当然之后我也就再也没有理会他了。

我不怪L。我想他只是卡在犹豫不决的位置,可犹豫不决他选择用逃避来处理并不是办法,他无法说明自己需要的是不是只是一段隔着网路聊天的关系,又不想断绝任何肉体和情绪收获的可能。

蔑视主动打招呼的人,他们往往又什么都想要。比如,当他自己没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便假装不在,联络不到;甚至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不想示弱开口,他们要的是恰好你们都同时需索,你开口,他正好。然后再发生什么,之后再消失。这比有需要就找你,然后再消失糟糕一万倍。

纯粹的性关系,一对一的专属浪漫关系,不见得要分出高下,不过无论哪一种常常被研议成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的状况。最糟糕,又最被奉为圣经的,就是那种“博弈”式的相处之道,耍心机,要面子,不能输。任何一种浪漫关系里都不难见到。

在这个语境下的Hi Hello Gay,不就是那个更想要努力推动关系的人吗?K的气馁,可能也有一部分源自于那种被人推到灯光下的感觉。他明明只是表达好感,想要和对方有进一步发展,却被对方的优越感“霸凌”了。出于实用主义,大家都争着不被推出去,在二人关系中,自然是另一位变成集体注视下的“弱者”。“博弈”在异性恋世界中也有,在同志群体却更为赤裸。异性恋世界肯定不会以“主动”为耻,不过可能在性别上有不公之处。那种背后推你一把的感觉,实在难过。你无法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吸引对方,他对我的欲望竟然连主动开口都做不到,这想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一个Hi Hello Gay的救赎

前阵子我有试过一两次专注的约会,和另一个人向着情侣发展。在那个状况下,在对方面前,我突然羞于表达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让对方认识自己。似乎我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好好整理自己。那个模样的自己,我不想给另一个人认识。

也正是因为这样吧,我才需要很多不同的部分亲密关系。每当我自己有一个缺口,我就想到他们其中的一位,去say hello。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自然没有谁是应该为你出现的。当对方不在或者忙于其他事,我就试着再去找另一个人,一直到心里的空缺被暂时填满为止。这种需要有时候是身体上的,有时候是情绪上的。它是恰好的双向慰借,有时候甚至不是告诉对方自己正在遭遇的可怕的事,顾左右而言他,讲讲一些莫名其妙的日常,似乎就过得去了。

不停的Hello,就是源于空缺吧。我检讨自己时,也深知那种“非你不可”,“只有你才是我的救赎”的浪漫关系带来压力。M的消失并没有不合理,他或许就是不堪这种压力的百万人之一。无论发生过什么,约会和约炮场域,大家还是根本的陌生人。

平等的相处关系,在一对一以外真的做不到吗?还是说凡事总有特例?

E和我认识时是单身,不久就有了男友。他和我持续聊天和见面,有时候也有一些亲密的接触。E从不会无故消失,我们的互动总是有来有往。他表达想念,遇到我生病时,还会仔细询问,推荐自己觉得好的医生,和他拥抱时,明显感觉到他对我身体的喜爱,同时他又恰好到处地表明,并不是要我取代或者顶替他男友的位置。我们的接触设定了底线,他会喊停。从他的Instagram,看到他和男友的亲密,确实也远超过我能带给他的。我绝非要替代他的男友,如前所说,我并不想成为那个背负专属于他的包袱。

所以,我们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朋友关系。既不是炮友,却又超越了朋友。尽管,我至今也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却觉得他很尊重我。情感上的互相满足,并不塞给对方义务,诚实地讲出自己能付出和期望得到的,没有金钱纠葛。他从未把我当成一个物品,也从没对我倒过情绪垃圾。在他面前,我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所谓的Hi Hello Gay,我只是期待一个公平公道的约会对象。

悲哀的是,我并不觉得这是应该开心或为之感动的事,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好感,做到这些不是应份吗?哪怕我们真的是要寻找一个性伴,也不想要高潮结束之后,对方就一脚把自己踢下床吧?倒是也听说,越来越多人会用各种方法赶人走。我在想从容安排约炮难道也如此难了吗?每个人不想为对方付出哪怕多一秒钟。

有一位台湾的男伴教会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

做爱结束之后,明明应该是“圣人模式”。但他每次都带着亲密的感觉,又很认真对我说谢谢,“谢谢你,刚才好开心。”然后他就腼腆地笑起来。在那一刻,我就觉得,任何一种好的亲密关系都不应该让对方自我厌憎,它不需让人说出原本极度正常的Hello而觉得被逼迫或者低人一等,它应该让你获得肯定,赞扬及感谢,增添自信。在关系里相处的对方是一个活人,而不是姿态或面子。

那或许就是我得到救赎的片刻。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可能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原来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误解确实是会比反过来还要奇怪的...怎么可能异性恋不存在主动被歧视的情况啊,那种互相博弈的畸形生态本来就是异性恋“发明”出来的啊。从小就被教育女孩子主动会得不到幸福这种事就算能归结为文章所指的根据性别情况不同,男性研究的各种泡妞学不也是写满了若即若离欲擒故纵?

  2. 别看中国男同性恋在中国饱受歧视,他们依然是吃到了大量性别红利的那一群人,以致于培养出了跟中国土味直男一样的ego与玻璃心。这种蜜汁自信竟然让他觉得他say hi别人就一定要回复他!作者写到他的特点,看来他应该不是什么hi hello gay,而是标准的“虾男”,去头可食而已。一个虾男为什么会蜜汁自信呢?因为是个男的。🤣
    麻烦作者看到这个评论的话把我的看法转达给他吧,并告诫他“普却信”并不适合男同性恋呢。🙄

    1. 讀者您好,
      編輯已代為向作者轉達了這篇文章的反應,他很感謝大家的留言。關於您的轉達,作者回應說,如果您是指K的話,K並不是中國人,文中也有一些線索,作者強調他所書寫的現象也不是一個國別問題。
      感謝您閱讀這篇文章。

  3. 好喜欢最后一段……谢谢作者,展现了一种落落大方的姿态

  4. 大家有注意到feature图的肌肉线条怪异吗,是ai generated的图吗...

  5.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6.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7. 哈哈,頗有共鳴,異性戀何嘗不是

  8. 喜欢这篇,非常非常有共鸣。自己算是7分男吧,每次主动say hi往往会遭冷处理,不理不睬的时候反而会被热情追求,审美高度同质化的结局似乎要么高高在上受人追捧,要么沦为舔狗遭人白眼。大家总是觉得谁先主动谁就输了,但开启一段关系总要有人先say hi,若是总抱着这样分高下的心态岂非冤冤相报何时了,在人际交往的最开始就给关系注入一团乱麻。看到末尾作者跟E相处的片段很感动,这也是我心目中男同之间理想的好友关系。有时会像鹿小葵一样告诉自己做Hi Hello Gay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当类似一腔真心喂了狗的事情屡次重演,还是忍不住会感到frustrated,对后互联网时代男同性恋的亲密关系感到绝望。

  9. 2020s還有騙婚gay,女孩子真的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男伴。祝m早登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