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華語流行音樂的記憶:鄭華娟的離去與「被沉默」的專業詞曲創作者

並非懷舊的自我質詢:在這些音樂人逐漸離我們遠去的當下,音樂的生產方式如何遷移?

詞曲創作者鄭華娟。圖:網上圖片

詞曲創作者鄭華娟。圖: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夢珂

刊登於 2024-05-05

#台灣流行音樂#華語音樂

「那就唱一首《長相憶》吧。」

麥克風傳到我手上時,鄭華娟一臉驚詫。她不相信我熟知《長相憶》這首歌。在彼時「三字頭」的網友眼裏,我只是一個二十不到的小孩子,卻對伊80年代早期的作品如數家珍。

那是2010年九月的北京,金秋。正是這個城市最好的季節。東城Deluxe海豚灣咖啡館裏飄出陣陣笑聲和歌聲,從《快樂天堂》到《太委屈》,從《少年遊》到《多情種》,從《本城女子》到《三字頭》⋯⋯說好的她和丈夫的婚前好笑合約還沒開始講就被打斷,「唱歌吧」,這才是大家想見到鄭華娟的真實原因。

我說我是陳淑樺的歌迷,有陳淑樺的全部唱片,但我當時沒好意思告訴華娟的是,當我聽到《長相憶》時,我立刻去翻查了唱片內頁,看到了鄭華娟的名字。彼時多少有些強說愁的年紀,而《長相憶》雋永綿長的歌詞(據華娟所說,這是半夜三點多寫出來的,情感最濃縮的時候——「就像牛反芻一樣」),不偏不倚精準命中了我。於是我立刻郵購了當時能夠買到的她的三張唱片:《歲月與旅途的紀念品》、《鄭華娟的招牌歌》和《鄭華娟的Demo》。而後通過《招牌歌》,我了解了更多諸如張清芳、林慧萍等滾石系以外的台灣歌手,以及施文彬這樣的台語歌手,從而令我進一步踏入華語流行樂的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