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從英國到香港、從西貢到糧船灣天后誕,他們帶著天后像回家

上一代想著怎樣傳承香港一隅的天后誕,下一代卻可能視英國為家鄉。

在糧船灣天后廟外的巨型花牌,寫著「天后寶誕」、「四海昇平」、「糧船灣水陸居民太平清醮」。攝:林振東/端傳媒

在糧船灣天后廟外的巨型花牌,寫著「天后寶誕」、「四海昇平」、「糧船灣水陸居民太平清醮」。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實習記者吳碧怡、李雯懿

刊登於 2024-05-04

#香港文化#香港

4月30日下午二時,醒獅、麒麟伴隨著鑼鼓聲起舞,糧船灣村民聚集在島嶼碼頭一帶,等候天后從海上歸來。

從香港西貢碼頭搭上快艇,經過六角形岩石不久便抵達糧船灣,這裡是西貢最古老的村落之一。灣內天后廟外的巨型花牌,寫著「天后寶誕」、「四海昇平」、「糧船灣水陸居民太平清醮」。對漁民出身的村民來說,今年5月1日是繼農曆新年後最重要的節日——天后誕。正值疫情後的首次「大屆」,村民從農曆3月19日起一連四日,在石地上築起戲棚演出「神功戲」,並按傳統奉天后像出海巡遊,祈求社區風調雨順、平安。

糧船灣天后誕,是廣東沿海一帶少數奉天后聖母(媽祖)乘神輿海巡的慶典。今次是事隔六年後再舉辦「大屆」——每逢雙數年為「大屆」醮會,前幾年因疫情轉為規模較小的「小屆」。儘管灣內長住的村民不多,慶典期間,有移居九龍的糧船灣村民回來幫忙、與兒時玩伴和家人敘舊,也有移民英國的村民在海外成立同鄉會,每年帶天后像回港賀誕。

對村民而言,供奉天后不但為保佑平安,亦是水上人的身份象徵。節慶期間,舊人聚在一起,但熱鬧人煙的情境在節日過後將會恢復平靜。糧船灣村民離散各地,在市區、在海外,下一代與上一代的身分認同不一樣,對於天后誕亦一知半解。經費緊絀、後繼無人,村民要怎樣傳承天后誕文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