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间,一群不满国民党立委张庆忠以30秒通过“两岸服贸协议”的学生及公民团体,冲进立法院瘫痪议事,并展开为期24日的公民运动,台湾社会也因著这种全面性的运动受到剧烈摇晃,那股盘据街道对峙的余热,依旧弥漫至今。
一念之变,十年之途,当年的运动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际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湾政治版块在太阳花学运后亦面临重组洗牌,公民社会随之兴起、茁壮与健步迈前,持续在后太阳花时代吹拂台湾社会。如果记忆有期,十年之后,你还记得哪些?如果记忆无法抹消,参与者又如何与其相伴?端传媒将自3月13日起,刊载太阳花学运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向著记忆的碎片发出回声。
2014年3月21日清晨,阳光正探出头,街头上人们有的仍在睡梦中,有的面容已挂上兴奋与期待,向日葵一朵一朵被运往现场。
圈住立法院的青岛东路、济南路与镇江街上集结了各方人马,为数不少是过去在各社运场合已彼此熟识、共同组织行动的年轻面孔。
周香羽步出立法院前门,与群众相反方向,她准备离开了。318学运(即太阳花学运,为保留受访者原话,本文多采318用词)在几天前倏地爆发,一段时间后,周香羽才发现,与伙伴努力推动许久的学生权利运动因此被忽视。温和明亮的光线洒落,周香羽穿越人群,遇见高中同学时她告诉对方:“这里已经没有我们的事了。”
2012年9月的反媒体垄断运动大游行,振声高中三年级的周香羽第一次上街。当年18岁的她在这个场合认识了许多社运团体,也与原先就活跃于社运圈的网友碰了面。这次碰头,开展了周香羽参与各式议题、和不同学生组织一起行动的路途,而“乌鸦邦中学校园民主促进会”是她耕耘最久,也是至今仍没有放手的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