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K-pop 背後的韓國

梨泰院慘案一年後:被掩埋的真相之路,推不倒的體制高牆

從世越號到梨泰院,家屬在追問孩子怎麼死了;但在政治與官僚體系面前,他們的吶喊可能只是徒勞。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首爾

刊登於 2023-12-27

#世越號#梨泰院#韓國#人群擁擠#韓國政治#南韓

編者按:南韓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有人說它保守﹑封建,但它有幾乎可以說是文化奇蹟的,外銷全世界的K-pop流行文化;有人說它現代化﹑進步,三星﹑LG等公司的科技產品領先全球,但這些財閥集團同時是南韓政商勾結問題的病根。南韓知識分子金振京說過,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將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一百年;而南韓更在六十年代後,把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三十年。我們看到的,關於南韓的矛盾,根源可能正在於此:一個本質仍然保守﹑傳統的社會,在極短時間內被資本的流動帶到了國際舞台,於是各種衝撞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但很少人有空停下來反思,也好像沒有必要去反思。

隨著K-pop在國際上受到的關注度愈來愈高,人們對韓國興趣愈來愈大,想問的問題也愈來愈多:在一個強調儒家價值的社會,生育率為何全球最低?在韓劇外銷浪漫愛情時,韓國為何出現被外媒稱為「性別戰爭」(gender war)的社會爭議?韓國是「跨國收養輸出大國」,但許多被送養的兒童到底去了哪裡?為甚麼到了韓國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是有那麼多被送養的孩子?在社會仍記得世越號慘劇的今天,為何2022年梨泰院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維權會那麼困難?

在未來兩個月,端傳媒將刊出「K-pop背後的韓國」的一系列在地報道,嘗試摸索這個跟華文社群有深厚文化淵源的社會的形狀。這是系列的第二篇。一年前,梨泰院萬聖節人群擁擠事件,成為南韓自世越號後最大的人禍。這一年來,遺屬們力求失職的人下台﹑道歉﹑受審--但無論是法律﹑體制還是輿論,都沒站在他們的一邊。

2023年12月8日下午,遺屬團體於國會大樓前舉行記者會。攝:余美霞/端傳媒
2023年12月8日下午,遺屬團體於國會大樓前舉行記者會。攝:余美霞/端傳媒

在首爾龍山區綠莎坪站廣場,「10.29梨泰院遺屬協議會」辦了場記者會。比起廣場,或者把這裡稱為小空地更貼切——這裡在兩條馬路旁邊,沒有桌椅,20多位遺屬分兩排站,都穿着紫色上衣,手持標語。十二月的首爾寒風徹骨,下午兩點天色已一片灰暗。記者會氣氛靜穆,只有在發言中間,雨打到傘時發出的嗒啦嗒啦聲響。

人群中,李政民很易認:他長了一張敦厚的圓臉,兩鬢斑白,下巴留着白鬍鬚。他看見了我,微微點了下頭。李政民是遺屬會委員長,站在前排中央,拉着促請國會通過「梨泰院特別法」的橫幅。該法將設立特別調查委員會,查明梨泰院慘劇的責任真相,並確定家屬及受害者有參與調查、紀念事件的權利。

綠莎坪與梨泰院只是一站之隔,不到800米的距離。李政民的女兒就葬在這邊。一年前10月29日,他28歲的女兒在梨泰院一條小巷,被人潮擠壓死亡,成為159名遇難者之一。李政民說:「我們認為,有許多人是由於處理不當而死。」

那天下午,他與正在籌備婚禮的女兒和女兒的未婚夫一起,約了婚禮策劃師見面挑婚紗。之後李政民獨自回家,女兒則趁萬聖節慶典,跟未婚夫到梨泰院轉個圈——這是疫情解封以後第一個萬聖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