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深度

香港女生倫敦放浪記:三年間,我移居了11個地方,跨越10個區份

我愈來愈感受到,香港人在「亞洲」和「華裔」的文化版圖上,是小眾裡的被代言的小眾。

2023年10月24日,人們在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散步。攝:Alberto Pezzal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24日,人們在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散步。攝:Alberto Pezzal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阿島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3-12-21

#倫敦租房#移民英國#英國香港電影節#在英港人#倫敦旅行#BNO

倫敦的隆冬,濕風冷雨。下午時分天已入黑,得提早面對爬滿全身的孤寂感。乍來時,跟我同時到埗的印度朋友情緒低落,她哭訴,「到處靜悄悄烏燈黑火的,可怕之極。印度家鄉深夜,街上明如白晝,苦悶時落街隨時可吃上熱呼呼的小食,熱熱鬧鬧的。」

我也在好多個夜晚思念著同樣的情景。樓下的菜市場,茶餐廳,大排檔,甚至曾經厭煩的擠擁嘈雜的人群,招牌街燈的光害,如今都變成温存的記憶。

記憶當然是再造的。我跟香港的疏離與跟倫敦的同樣大,只是肇因不同。面對香港資本鋪張的景觀、文化和歷史的洗刷,即使在被噤聲前的香港,我已開始失語。

我跟香港的疏離與跟倫敦的同樣大,只是肇因不同。

「跟鄉愁重遇」

「來到這裡彷彿回到香港少時的鄉愁,像是回到了更像家的家。」一位搬過來的朋友如是說。「我在天主教中學就讀,牆上掛滿英國總校舍的照片。落腳後,望見四處都是相片中的紅磚屋,就像現實中跟鄉愁重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