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說到異鄉人,我們總是關心人到他鄉是否適應,以及原鄉的一部分如何被我們帶在身上行走;又或者,來到我們附近的是來自他鄉的人,從他們的視角,重啟對我們自己文化的認知。但另一方面,移居之後,人總是要活在當地的,他鄉的課題又會否嵌入我們的生命?我們又是否能以理解原鄉的精力,再去理解他者,直至那真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四月到英,一直躊躇着要找新工。最後讓自己下定決心的,還是銀行户口上的數字。我在香港時,做過學術研究,又曾於慈善機構工作。然而,開始到處發CV才發現英國NGOs處理工作申請的效率奇慢,幾乎要四至六星期才有回音。我已經半年沒有工作,頹廢到底,就勞煩招聘中介先幫我找臨時工。
結果就找到一份,一星期後上班,工作地點是倫敦東部的一間無家者日間中心,我是一個小小的接待員(receptionist)。土生土長英國人的男朋友聽後,有點不知所措,一方面替我找到工作高興,一方面欲言又止:「倫敦的無家者情況很差,許多都有精神病,又濫藥,當中有些人還可能犯過罪。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你肯定要去上班?」
同為移英港人,感謝你這篇報導,讓我們從另一角度了解現在居住的地方,也對露宿者多了份惻隱。
謝謝分享🤍移英後越感受到自己擁有的privileges。
感謝作者,每位無家者的故事都有血有肉。另,文中民調支持度41%的應該是工黨。
這是我讀到對無家可歸者的個體生活和系統性問題描述的最全面和清楚的中文文章。謝謝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篇文章,能對無家者的艱難處境多一些深刻的理解。
详尽生动的分享,谢谢
感谢分享...作者是个有心人,祝福
谢谢作者的记录和分享,看得泪流满面。
you can actually write a book about this.
可怜的人们。谢谢作者。我也想参与这样的工作。
Thank you for taking time to record all these stories!
谢谢作者
谢谢作者,令人感触深刻的共情力和观察,谢谢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感谢文章。感谢文章的作者。
记得此前曾有中国留学生(我也是赴英求学的其中一员)打扮成homeless摆拍,将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小红书APP),美名其曰社会实验,然而定睛一看便会发现,她浑身上下尽是奢侈品牌。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homeless”应该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哪怕你帮不上忙,也不要去伤害、攻击和剥削Ta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