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客家音樂人對談:語言都有被時代衝擊的時候,音樂和藝術應該更放開一些

饒瑞軍、黃子軒、賴予喬、王鍾惟:客語是真正代表我們成長環境的元素

客家音樂人對談:語言都有被時代衝擊的時候,音樂和藝術應該更放開一些
客家音樂人饒瑞軍、賴予喬、黃子軒、Vuize王鍾惟。

【編者按】今夏熱浪尤甚,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卻依然在炎熱中開唱。而端文化組就為讀者舉辦一次字裡行間的「夏日音樂祭」。近年「母語」關注甚熱,探討涉身份/政治、創作與經驗,關乎我們是誰,我們是怎樣存在與生活著。我們的音樂季也從「語言」切入,集結香港、台灣兩地不同語言的音樂唱作人、樂評人、音樂雜誌創辦者、音樂節搞手等場景內各崗位角色,一道聚爐傾談。

整個專題分設粵語、香港英語創作、台語、原住民語言、客語五部,每部分都結合一篇「圍爐對談」,深入探討相關的音樂創作在地脈絡,近年新變,及各自面臨的問題;此外還有一篇關於這種語言的歌單,方便讀者從討論中回過神來,犒賞耳朵與心神。

五種語言,五篇歌單,二十餘位在台港兩地音樂場景努力與創作的人,是為我們的「端文化·夏日音樂祭」。希望你來,一起聽歌,讀字,思考。今日刊出,台灣客家音樂人討論創作的體驗與思考。

此次客家音樂人對談,最早邀請樂評人/作家陳玠安參與發展和策劃,期望由不同的客家音樂人一起分享和討論客家音樂的創作與個人客家生活成長體驗的關聯,以及談論以客語為語言媒介的流行音樂有何特色。現由音樂創作者黃子軒主持會議,與以下幾位與談人一起暢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