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大陸深度

西方博物館裏的中國文物都是搶的嗎:文物保護、歸還與殖民史要怎麼看?

毫無疑問,歐美老牌博物館帶有深刻的殖民時代的烙印;恰成鏡像的是,「護寶」則成為了新中國超驗的能指。

2009年3月3日,北京,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圖: 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2009年3月3日,北京,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圖: 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有朋

刊登於 2023-10-02

#流失文物#大英博物館失竊#文物追討#殖民主義#中國#評論

(有朋,文博愛好者)

【編按】:8月中,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疑發生監守自盜,一批沒有公開展覽、用於學術研究的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黃金珠寶、寶石、半寶石和玻璃等失竊,竊賊疑為館內的希臘文物策展人。此外,館長費舍爾(Hartwig Fischer)也確認,在過去10年間,博物館庫房丟失了大約2000件物品,為此,8月底他引咎辭職。

與此同時,事件在中國引發後續,《環球時報》8月27日發表題為「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社評,表示「它們(文物)都是怎麼從中國流失到大英博物館的⋯⋯它們大多都是當年英國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對中國製造劫難趁機劫掠或盜取得來的。」到9月,中國網民自製的網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紅,講述一件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玉壺」,化身成年輕女子,想要回到中國的故事。

「我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你要帶我回中國嗎?」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中,一個代表中國文物的擬人角色爆火:這個女生叫「玉壺」。

她身嬌體弱天然呆,插着醋酸雙股釵,前額空氣小劉海,魔改襦裙到腳踝。類似的古風妝造可見於小紅書或短視頻平台的一萬八千個教程中。若導演只是將中看不中用的玉壺擺件擬人為亟需保護的女生,那碰上平權人士可能高低得被說兩句。但導演「格局打開」,從日式輕小說的開頭一路昇華到「家國永安」的結尾,而大英博物館失竊文物也好像預示着日不落終於日薄西山,頗符合部分網友對國際格局「東昇西降」的認知。於是,這樣一部政治正確、催人淚下的微電影便得到了網友和官媒的雙重點贊,成為現象級作品。

諷刺的是,這件玉壺是當代工藝品(製於2011年),且正是玉壺作者、來自蘇州的玉雕師俞挺送給大英博物館的。雖然他在得知視頻火出圈後寫了這樣一段文字:「『孩子』,請原諒我的狠心,將你遠『嫁』大洋那端!你是一顆種子,一顆中華璀璨文化的種子!宣揚偉大的中華文化是你的責任⋯⋯」但圈子裏的人都知道,把作品送給大英這樣的大館是多少作者夢寐以求的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