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Whatsnew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艦」下水,2025成軍,規劃再造7艦|Whatsnew

後續潛艦是否建造、如何建造,關鍵在於原型艦的海試階段會發現什麼缺失,能夠如何改正。

2023年9月28日,高雄,台灣第一艘國造潛艇「海鯤號」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9月28日,高雄,台灣第一艘國造潛艇「海鯤號」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許伯崧

刊登於 2023-09-28

#潛艦#海軍#潛艦國造#蔡英文#台灣

台灣首艘自製防禦潛艦原型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28日在高雄廠區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這是原型艦自2020年11月開工以來首度對外曝光,並命名為「海鯤號」(舷號711)。

總統蔡英文出席典禮並為潛艦擲瓶下水,她在致詞時表示:「歷史將會記住這天,過去潛艦國造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如今由國人自己設計、打造的潛艦就在眼前,我們做到了。」

關於命名「海鯤」緣由,海軍說明稱「台灣四面環海,屹立於太平洋上」,有「鯤島」 雅稱,而「鯤」字取自《莊子,逍遙遊》,有巨大、隱匿不易察覺,動靜皆難以掌握之意,因此以「海鯤」命名,英譯為「獨角鯨」(Narwhal)。

台灣的潛艦國造歷史,可溯及前故總統李登輝於1995年成立專案辦公室;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末期的2014年啟動「海昌計畫」,編列初步作業預算,並於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任內規劃;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黃曙光受核定晉升二級上將並接替李喜明接任海軍司令,2018年首度正式編列預算規模達493億的「潛艦國造原型艦」案,歷時30年之後,這一項目來到最後一哩路。

首艘國造潛艦開工後風雨不斷,國造潛艦更屢屢成為國會攻防的焦點。在下水典禮上,蔡英文就此表示稱「這是一段從無到有,漫長又曲折、艱辛的過程」。

首艘潛艦國造計畫由台船公司在2016年得標合約設計案,並在2016年成立潛艦發展中心,2017年和國防部、中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2019年,潛艦國造工廠「海昌大樓」動土,2020年11月原型艦開工;2019年時,蔡英文宣布第一艘「國造潛艦」預計2024年下水,2025年正式成軍;今日海鯤軍艦在高雄「海昌廠」下水。

依據規劃,海鯤艦將在10月展開泊港測試(HAT),2024年4月將由潛艦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親自帶隊隨艦出海,年底前完成出海海測(SAT),並交付海軍編入作戰序列,再於2025年完成戰備,屆時包括2艘劍龍級潛艦在內,能有3艘潛艦執行作戰任務,2027年再達到4艘。未來計畫將是以8艘自製潛艦加上外購的2艘艦龍級潛艦組成艦隊,在台灣戰略海域抵禦解放軍海軍入侵。

2023年9月28日,高雄,總統蔡英文出席潛艦「海鯤號」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9月28日,高雄,總統蔡英文出席潛艦「海鯤號」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外有質疑造艦能力聲浪,內則有軍火商賣國疑慮

台灣海軍現役潛艦中,最早籌獲的茄比級海獅號(SS-791)跟海豹號(SS-792)雖仍是現役,但已服役逾70年的歷史,是全球最老的現役潛艦,只能用以訓練。海軍後來向荷蘭購入劍龍級潛艦海虎號(SS-794)和海龍號(SS-793),並於1987、1988先後投入海軍服役,至此台灣潛艦籌獲陷入停滯期,再難有所斬獲。

自蔡政府上台後,力求兌現「國武國造」政見,正式編列預算力求國防自主的潛艦國造,但無論台灣社會或國際戰略領域人士,多對台灣有無能力自製潛艦多所質疑——畢竟潛艦是造船工藝的最高標準之一。這又是台灣史上第一次自製潛艦,難度之高、經費之巨,在在淪為「錢坑」的批判聲浪。

而在原型艦動工前一年的2019年,美國《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就刊出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亨澤克(Michael A. Hunzeker)與博士生佩卓切利( Joseph Petrucelli)〈台灣放棄IDS計畫的時候到了〉(Time for Taiwan to Scrap the Indigenous Diesel Submarine一文,批評潛艦國造不僅造價昂貴導致排擠其他國防預算,還緩不濟急,國造潛艦更會在台海戰事中遭先制打擊。他們同時不忘再次「推銷」台灣應採取「創新/不對稱」的建軍策略。(延伸閱讀:《中國無人機侵擾金馬,台灣如何反制超低空威脅?》)

然而,台灣作為海洋國家,戰時的海上運輸線如何不被封鎖截斷,是台灣海軍建軍思維之一。隨著中國海軍在現代化、科技化下及經濟高速發展下,水面艦隊的火力與數量與台灣海軍已不可同日而語,台灣如要在戰時突破封鎖態勢,唯有透過具反擊能力的潛艦開闢水下戰場,才有扭轉戰場態勢的機會。(延伸閱讀:《2022年台海軍事總評——中共「脅迫性」威脅,台美如何應對?》)

不過,台灣的國防工業體質並不被看好,也讓台灣社會普遍對國艦國造充滿不信任,加上多各國忌憚中國的施壓而難以與台灣展開建造潛艦的合作計畫,如何突破中國封鎖取得關鍵技術與零件,也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據《路透社》報導,除了取得技術顧問合約的英商GL公司、及提供潛艦戰鬥系統的美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台灣潛艦至少還從澳洲、韓國、印度、西班牙及加拿大等7國取得技術、零件與人力,該報導引述曾任英國皇家海軍潛艇艦隊退役准將伊恩·麥吉(Commodore Ian McGhie),為台灣潛艦計畫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協助一家設在直布羅陀的公司招募潛艦工程師。

在國造潛艦計畫中,零組件分三大類,台灣無法研製與生產的裝備武器,如聲納、魚雷(管)等戰鬥系統,被歸納在「紅區」;同樣不易取得,但是台灣未來有可能自製的零件屬於「黃區」;「綠區」則是其他台灣能夠自行生產的零組件。

有關海鯤艦的自製率,台船董事長的回答也顯得直接:40%。同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日台交流會亦有派員出席下水典禮,顯見潛艦國造背後的多國身影。(延伸閱讀:《美國對台軍售,新武器能讓台灣以小博大嗎?》)

同樣引起注意的還有台灣軍火商的明爭暗鬥。日前,黃曙光在一場說明會中直接挑明稱:「不要以為國內軍火商不會賣國,不會去破壞國軍建軍」。他指有一家廠商因為沒有標到案子,「就把資料丟給中共大使館」,讓中共找對方國家施壓。黃曙光還稱,有一名立委為了一些蠅頭小利「一直在搞」,但因為自己明令要求,該立委就「碰不到」。(延伸閱讀:《族群、經濟、民主成就——哪些因素影響台灣人為台而戰的意願?》)

雖黃曙光並未鬆口點名該立委姓名,但中國國民黨立委、國防委員會召委馬文君隨即在臉書發文自清「影射的殺傷力最強」,回應黃曙光表示:「你不點名,我不會對號入座,但你若點名我,我必告你。」前海軍顧問郭璽更於28日晚間在直播上點名該立委就是馬文君:「如果我說的不是事實,馬文君你可以告我,把資料送到人家國安單位,以為這樣潛艦就做不下去?

專家分析「海試」階段決定後續艦建造成敗

「海鯤艦」動力為傳統柴電潛艦,長度70公尺、寬8公尺、高18公尺,相較海軍現有4艘潛艦的十字尾舵,海鯤艦採用X型尾舵設計,潛航排水量約為2500噸左右,艦體結構採高強度HSLA-80型鋼板,安全下潛深度與作業深度比劍龍級潛艦多50至80公尺。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X型設計為全新設計,性能優於現役舊式潛艦的十字尾舵。

海鯤艦單艦可配備18枚美製MK48 Mod.6 AT長程重型魚雷、或潛射UGM-84魚叉反艦飛彈(在下水典禮中的建造影片可見,海鯤艦配6管魚雷管),但原型艦並未配備潛射飛彈,會在正式服役後進行研改。在典禮現場,關係到潛艦攻擊戰力的艦艏魚雷發射管及相關機敏裝備,則以中華民國國旗的巨型布幔所包覆。

據悉,海鯤艦的裝備包括戰鬥系統、數位式聲納、柴油主機、魚雷發射管等都已安裝在內部,並經過完整測試程序,下水後將繼續艤裝作業。至於其他潛艦數據,鄭文隆也說,潛艦是在隱密過程中製造,數據不宜公布。

旅美的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向端傳媒分析稱,IDS潛艦基本上是重度參考了劍龍級發展出來的設計,而劍龍級則是根據荷蘭旗魚級的概念設計,因此海鯤級在作戰需求的概念上也無法與後者脫節太多。

梅復興指出,這些潛艦的大小,噸位,性能,戰力配置等都是遠海作戰型的潛艦(ocean-going),其作戰任務也是在相對遠離己方的海域打擊敵方艦船為主,包括軍用艦艇與商用船舶,因此可將海鯤級潛艦的主要作戰角色定位成「截擊共軍來襲的艦艇 ,尤其高價值兵力,如兩棲登陸艦,航空母艦,油彈補給艦等」,並在必要時攻擊中共的海上運輸,破壞其關鍵貿易,如能源進口等。(延伸閱讀:《中國航母是紙老虎嗎?》)

梅復興也分析,據過去一百多年來建造潛艦的經驗 ,建造新的設計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測試與修改設計的時間,即便是非常有經驗的先進潛艦工業大國,在原型艦上都會要花上至少1、2年的時間,才可從下水(launched)到成軍服役(commissioned)。

至於會否因政黨輪替,或是2024年因新國會三黨不過半,而影響後續7艦預算未能通過,梅復興認為,政治層面的考量可能都還是次要的。他強調稱就目前而言,海試階段會發現什麼缺失,能否及如何改正,才是決定後續潛艦建造的成敗關鍵所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