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否可能發生戰爭,是許多人擔心的問題,2019年的世界價值觀問卷(World Value Survey)顯示,有七成的台灣人「非常或有點擔心」台灣捲入戰爭;而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之後,解放軍對台展開報復性圍島軍演,更讓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台海戰爭的可能性。
面對這樣的局勢,包含政治人物如總統蔡英文、企業家曹興誠,皆開始倡導「全民防衛」的概念,希望能提升大眾的民防意識與能力。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在新著作《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中,更倡議建立正規軍外的「國土防衛部隊」,由平民志願者組成,平時學習軍事專長,而在戰時,這樣的部隊就可以遍布各鄉鎮市區,讓人們就近保衛自己居住的地方。
但是,這些倡議若要實現,前提都是台灣人民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而台灣人真的願意嗎?此外,存在各種政治分歧的台灣,李喜明將軍認為,以「保衛鄉土」為共同目標的民間自願者,將有辦法「放下」各種分歧,團結起來,為家園而戰──這樣的想像,究竟是切合實際的構想,還是一廂情願的誤判呢?
雖然,「為國家而戰」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從拿起槍械、出錢捐助軍方、在佔領區不與敵人合作等等,種種行動選項到底算不算是「為國家而戰」,不同人可能有不同想法;又雖然,在承平時期說「願意為國家而戰」,與願意接受訓練,並在戰爭到來時真的敢於作戰,也未必是一樣的事情。但是,分析問卷調查中,人們說自己願不願意為國家而戰,仍然是一件有參考價值的事情。
先說結論,透過分析2019年的「世界價值觀問卷」(該調查以五至六年為一週期),本文發現:
- 有四分之三的台灣人,會說自己願意為國家而戰,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個很高的數字;而且,這個意願跨越人口中一些重要的分界線:不分族群、不分家庭經濟近況、不分教育程度,都願意為國家而戰。
- 即使是認為台灣民主化程度不及格的人,都仍然有高比率願意為國家而戰;而認為台灣民主化程度已經及格的人,願意為國家而戰的比率又更高;不過,在認為已經及格的人當中,認為台灣民主現況有多接近完美,反而並不重要。
- 同樣,即使對於身為台灣人沒有榮耀感的人們,仍有高比率願意為國家而戰;對於身為台灣人「感到自豪」的人們,願意為國家而戰的比率又更高。

捍衛國家是台灣共識:橫跨不同群體
台灣固然是個內部分歧的社會,但是當人們面臨對國家、對家園最大的威脅,台灣社會可以說是團結的。
這份問卷詢問受訪者「我們當然都希望不會再有戰爭。但是如果真的有的話,您會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嗎?」對此,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台灣人回答「願意」,比率相當地高;這樣的數據,甚至高於南韓(67.4%),以及同一時間(現在俄烏戰爭爆發前)的烏克蘭(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