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紐帶的重建:俄羅斯流亡獨立媒體如何在致命打擊後生存與復甦

對俄羅斯流亡與獨立媒體一份完整的介紹與說明。

2019年6月12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示威集會上,曾為美杜莎網(Meduza)工作的調查記者伊萬·戈盧諾夫(Ivan Golunov) 的支持者拿著印有其報道的報紙。攝:Dmitri Lovetsky/AP/達志影像

2019年6月12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示威集會上,曾為美杜莎網(Meduza)工作的調查記者伊萬·戈盧諾夫(Ivan Golunov) 的支持者拿著印有其報道的報紙。攝:Dmitri Lovetsky/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龔珏

刊登於 2023-09-18

#今日俄羅斯#俄烏戰爭#俄羅斯#深度俄羅斯

在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同時,俄羅斯當局也對國內一切尚存的不同聲音發起毀滅性打擊。獨立媒體和反對派政治家、反戰活動人士一道成了優先消滅對象。針對軍隊的「抹黑罪」和「造謠罪」出台對媒體而言意味着戰爭審查模式開啓,一切違背官方立場的戰爭報道都會導致從屏蔽網站、關停媒體到抓捕記者在內的各種懲罰,俄羅斯通信、信息技術和大衆傳媒監督局(Roskomnadzor,以下簡稱RKN)極快地批量消滅獨立媒體。根據統計,2022年有將近25萬種網絡資源被RKN下令封鎖。近500名新聞工作者在開戰半年後離開俄羅斯。出國繼續報道的獨立媒體被屏蔽,而留在國內的媒體則被關停。

對於仍堅持工作的媒體,俄司法部使用「外國代理人」和「不受歡迎組織」這兩種司法定性予以進一步打擊。前者更多是一種羞辱性舉措,被標記者必須在每一條發布的內容前醒目地標識一長串警告語,提示自身的「代理人」身份,並向有關部門申報自己的每一筆收入與支出。後者實則是直接為該組織賦予非法地位,任何為「不受歡迎組織」工作或提供協助、為其提供財政支持、轉發分享其內容者都可以被刑事起訴。還有一些能力特別突出的調查記者本人也會被定性為「外國代理人」。

但不同於一些信息管制更為滴水不漏的國家,俄羅斯當局仍為民衆保留了一些與外界流通信息的渠道。俄羅斯尚不具備全面封鎖VPN的能力,有的媒體甚至依靠販售自產的優質VPN盈利。部分獨立媒體推出了具有繞開封鎖功能的應用程序。YouTube和Telegram這兩個不受審查的社交平台尚未被封鎖,成了民衆接受獨立信息的主要平台。但正如媒體研究者加托夫(Vasilii Gatov)分析的那樣,大多數俄羅斯民衆並非沒有獲得獨立信息的機會,只是對此缺乏需求和動力——他們對獨立媒體及其秉持的價值觀持一種「強加或天然的消極態度」。

儘管如此,俄羅斯仍然有相當比例的民衆有接受獨立信息的需求。加托夫引用的一份民調錶明,約10%的成年俄羅斯人不看宣傳媒體,並傾向於從外媒和獨立媒體獲得信息,另外還有15%的受訪者每月收看一次「替代性信息來源」。對於有1.4億人口的俄羅斯而言,這仍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對仍在堅持的俄羅斯獨立媒體來說,最大的困難自然是資金。既有的商業變現模式因當局的打壓和制裁的「附帶傷害」被完全切斷,在摸索出新的創收方法、吸引到新的投資人前,獨立媒體不得不紛紛向各種外國經費、項目求助,而如何在此之後保持報道的獨立性是許多媒體人擔憂的問題。

此外,在非常時代,媒體開始獲得更強的社會屬性。過去因爭奪流量和訂閱者而勢如水火的各家獨立媒體如今摒棄前嫌,開始報團取暖。有的媒體人稱獨立媒體變成了幫助流亡者的社區,有的媒體人甚至認為對流亡者而言,媒體已取代了國家的功能。一位知名記者則指出,新聞工作者和政治活動家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對許多媒體人而言,一篇報道的價值不再是收集了多少材料、影響了多少讀者,而是其剝奪俄軍獲得導彈芯片的可能。

然而對流亡媒體而言,最大的困難依舊是如何與祖國和民衆維持聯繫——如何把握自己已經接觸不到的現實,如何感知自己的讀者到底需要什麼,如何理解他們面臨的危險和困難,如何不因自己身處自由之中而觸怒他們,如何面對長期流亡帶來的絕望和倦怠。

我們在本文中羅列了一些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俄羅斯獨立媒體和它們的基本資料。法律狀態和外國代理人員工數反映了它們受到的壓迫程度。YouTube和Telegram訂閱數能體現它們向普通民衆傳遞信息的能力。「編委會」獎(Redkollegia)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媒體獎項,每天提名一篇報道,每月選出三四篇優秀優秀報道。我們列出各家媒體開戰後獲得的「編委會」獎提名數,以及獲獎作品的內容摘要,以便讀者對它們產出的社會價值、新聞學價值以及大致報道方向有初步的了解。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一批媒體遭整肅消失,俄羅斯的獨立新聞工作者很快就重新整合力量,成立了一批新的小型媒體。我們在文中特別羅列一批新生媒體的資料,它們體現了俄羅斯媒體人頑強的生命力,也預示着俄羅斯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