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深度

世紀暴雨中的港府施政:只要「極端」,一切應急失能均可被稀釋?

李家超政府看來相當沉迷於FB、微博、發新聞稿執政,對與市民溝通方式有自己的偏執與喜好。

2023年9月9日,香港,暴雨後,身穿個人防護裝備的工作人員從農場移走一頭豬屍體。攝:Lam Yik/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9月9日,香港,暴雨後,身穿個人防護裝備的工作人員從農場移走一頭豬屍體。攝:Lam Yik/Reuters/達志影像

Pika pika

刊登於 2023-09-11

#世紀暴雨#海葵#水災#洪水#香港#評論

超強12級颱風蘇拉近距離掠過香港後,9月7日,香港迎來由另一個颱風海葵帶來的一場近17小時黑色暴雨,讓香港人對氣候變化連帶政府管治能力,經歷一場全新體驗與洗刷。筆者動筆之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暴雨為「五百年一遇」、暗示應對不足有理,香港輿論對此啼笑皆非。

不單如此,特區政府連日應對天災的欠佳表現,亦令問責官員大受壓力,在前線連日工作的消防員與清潔工人在網上得到的感激與讚譽,遠高於所有問責官員,情況直接反映官僚系統當前民望。特區政府應對暴雨的施政能力,面臨香港市民嚴厲批評和質疑。

意識早、變化快、行得慢

香港政府針對氣候變化議題作出施政有十多年時間,但政策步伐予人越走越慢、落後全球大勢之感。

受氣候變化影響,香港近年夏天不但溫度上升,酷熱天氣亦經常持續。《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透露,過去一個多世紀香港每年的酷熱天氣日數已增加超過7倍,熱夜數目更大幅增加超過38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發表的第六份報告,指東南亞地區氣候變化特徵是受到海平面上升、熱浪、乾旱、以及更強烈和更頻繁的降雨的打擊。

翻查回歸前後歷屆政府施政報告,最早引用「全球暖化危機」,「應對氣候變化」等字眼,時為2007年施政報告第37至39段,其後亦長期地在施政報告內文出現,政策目標多以節能減排,能源轉型,推動市民從生活上減廢為主,十多年下來,唯仍經常被民間批評目標保守,步伐緩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