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大陸女人沒有國家?深度

倫敦塗鴉牆女權二創者自述:牆每天都被謀殺,也每天都會生長

中文世界從不缺乏這類素材,有太多沒有被書寫的。

2023年8月11日,英國倫敦,一名女子正在牆壁前張貼打印好的設計畫。攝:May James/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1日,英國倫敦,一名女子正在牆壁前張貼打印好的設計畫。攝:May James/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Flora

刊登於 2023-08-14

#倫敦牆#女人沒有國家?

「女人沒有國家?」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名字源於伍爾芙的一句話「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們保留了一個問號,希望能從問號出發,與你探討女性和國家的關係,聆聽離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經驗。我是這個欄目的編輯符雨欣。本期文章邀請到Brick Lane事件中的二創者來講述參加創作的過程、思考和感受,我尤其感觸於,在外界對這則新聞的生產和講述中,有不少被簡化和被代言的過程,那恰恰是「反殖」所要對抗的東西,而女權主義者願在其中作為受交叉性影響的一員來強調交叉性的意義,團結交叉下的孤單。

本文由端傳媒與低音聯合發布,首發於端傳媒。

(Flora,女權主義者)

一個姐妹打趣道:「這是塗鴉界的Man-spreading」。

幾天前,我第一次看到朋友轉發給我的24字照片。照片裏是扎眼的白底紅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標語,而路邊停放的車輛卻擁有英國的車牌。這兩個元素拼接在一起,給人一種矛盾而又諷刺的情感衝擊。一方面像是做了一場無比真實地穿越回中國的夢境,卻驚喜地從車牌這種細節發現這個噩夢的破綻,慶幸自己只是虛驚一場;另一方面是一種英國淪為「解放區」的荒誕感。

而標語所在的Brick Lane(紅磚巷),是倫敦東區一個著名旅遊打卡點,也是平時我與朋友聚會的場所之一。這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起初以制磚業而聞名,後來成為孟加拉裔移民聚居地,形成了「孟加拉城」的稱謂,也催生了著名的古着市場和各國街頭小吃集市。並且在多元文化的交匯中,形成了獨特的市井氣息和藝術氛圍。這裏隨處可見被各種風格的塗鴉裝飾着的建築物和街道,五彩斑斕又極具生命力。

我興奮不已,(不得不承認)第一反應是:這是哪個無名勇士搞的行為藝術呀,想去現場看看!

然而,我很快就看到了認領作品的男策劃人的自述。他在簡介中標註是皇家藝術學院學生,「搗蛋鬼」和「馬克思主義幽靈」,聲稱這個作品沒有任何政治意味,只是為了探討邏各斯中心主義,以及探討西方社會的虛假自由。他也控訴在塗鴉過程中被人偷了電腦和相機,表達對英國社會治安問題的不滿。網絡上也開始有人讚揚他將中國意識形態輸出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甚至想把這個地方作為類似於「我在倫敦很想你」之類的緩解鄉愁的打卡地。

我對這種解說很失望,一個如此有衝擊力的藝術作品,似乎是在複製國內的宣傳牆以及討論一些很懸浮的東西,這在我看來是一種意識形態侵佔行為。一個姐妹打趣道:「這是塗鴉界的Man-spreading」。之後,我又注意到了更多爆料這名策劃人存在品德不端的內容,他自己也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承認了部分事實,特別是有多位女性對他的性騷擾行為和厭女言論的指控,讓我感到無比憤怒。很快,我便召集了幾位能夠到場的女權朋友,想要為那面即將成為打卡地的牆進行「二創」。

創作像是我們的本能

塗鴉者的表達是即時的,切身的,作品也並不會一直保留下去成為某種權威般的死物。

大約在8月6日傍晚,我與兩位朋友到了Brick Lane塗鴉牆附近。此前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親自站在這裏,投身於塗鴉創作的行列。

當時現場已經有一部分行人和慕名而來的人在佇足圍觀,我們也發現牆上已經有其他人的二次創作內容了,比如 在那12個詞組前加了「不」,「僞」,「國不愛我」之類。新的創作令我感受到一股生機,我不自覺聯想到好幾年前九寨溝遭遇地震之後的情境,往日碧綠澄清的溪水乾涸斷流,裸露出光禿禿,凹凸不平的河床,殘枝敗葉集聚在僅存的渾濁的水灘邊。大家都在悼念這片美麗的土地遭受破壞,然而沒過多久,水流重新覆蓋了斷裂的河床,植物也重新萌發,恢復了昔日的生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