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女人沒有國家?深度

書評:科學與知識生產,在認知月經上有什麼偏見?

在生育權利和生育正義尤為重要的今天,我們需要開始反思這些偏見。

2022年5月28日,印度古瓦哈提,一名女學生走過一幅有關女性月經的壁畫。攝:David Talukdar/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5月28日,印度古瓦哈提,一名女學生走過一幅有關女性月經的壁畫。攝:David Talukdar/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潘光輝

刊登於 2023-07-05

#女人沒有國家?#月經

「女人沒有國家?」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名字源於伍爾芙的一句話「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們保留了一個問號,我是這個欄目的編輯符雨欣。本期文章與「國家」無關,它呈現的是在國家之外,看似客觀中立的科學在研究女性生理上一些普遍的、共性的意識形態,探討其為認識女性、及制定全球婦女衛生政策,帶來什麼影響?

【作者按】:Derek Thompson在今年第一期的《大西洋月刊》文中的一個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在當下的美國極化政治生態下,意識形態光譜的兩個極端對進步主義、尤其是對於物質進步的追求越來越牴觸。一邊是,一些保守主義者(共和黨人)近年來以反專業性(anti-expertise)、反科學(anti-science)、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為榮;而在另一邊,部分民主黨人對物質進步帶給社會的後果態度消極,提倡在物質生活層面的降級/退化主義(degrowtherism),不再追求於進步並提升生活水平。這同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對於物質進步引導社會改變的樂觀情緒截然相反。

當大衆媒體在批評這兩種思潮時,鮮有回答進步主義/科學主義本身內在的權力關係結構,忽略建立對進步主義敘事的信任的前提,更進一步,據我所知,鮮有嚴謹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闡釋進步主義同一系列社會現象(例如增長率、社會流動率、不平等程度)之間的因果關係。以我自己為例,我時常也不假思索覺得那些由統計數字呈現出來的結果更為可信,進而陷入一種「統計樂觀主義(statistical optimism)中。

帶着這樣的問題意識,我希望進一步理解我們對於「科學」的信念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這樣的「科學」過程本身以及通過這樣的「科學發現」所形成的社會生活規範和政策是否可以被信賴。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者,我也好奇社會「科學」如何通過不同的方法論接近這一些問題。這構成了我閱讀的最初興趣。

本文中含有對兒童性交易的涉及和討論,可能引起讀者不快,請謹慎閱讀。

(潘光輝,社會科學在讀學生)

儘管在過去一個世紀,避孕藥的發明和更安全墮胎措施的採用可以被看作女性科學進步的例證,但女性的生理學依然是一個在科學界中被長期輕視的領域。在藥物研發中,科學家們時常將一些對男性的研究結論不假思索地投射到女性的身上,忽略了男性同女性之間的生理差異,致使女性有着比男性更高的藥物風險:有研究表明,女性經歷的藥物不良反應(ADRs)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月經是對於這個世界上半的個體有着長達數十年影響的事情。然而,由於上述的對女性生理研究方面的長期忽視,科學界乃至社會公衆對月經長期存在着偏見和誤解。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它不屑一顧,認為月經對身體沒有任何作用。在生育權利(reproductive rights)和生育正義(reproductive justice)尤為重要的今天,我們需要開始反思這些偏見背後的預設立場,從一個交叉學科的女性主義視角(intersectional feminist perspective)出發破除這一生理現象背後的科學迷思。

Period: The Real Story of Menstruation

作者:Kate Clancy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科學,研究月經的過程和偏見

UIUC人類學教授Kate Clancy的新書Period: the Real Story of Menstruation(中譯:《月經的真實故事》),開宗明義談到,本書基於女性主義和人類學的視角和方法論討論月經這一生理過程以及其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作者界定其採用的女性主義方法論旨在釐清歷史過程中權力由誰掌握,並檢驗這些歷史過程背後所暗含的假設(p.13);而採用人類學的視角則可以並行地關注到多個權力過程之間的關係(ibid)。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