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Whatsnew

巴黎騷亂與馬克龍時代不斷擴大的警權|Whatsnew

「黃背心」之後,法國警察的暴力執法愈發頻繁和普遍。而馬克龍提出「共和國秩序」,更加維護警方的執法權。

2023年6月29日,法國巴黎郊區楠泰爾,人們參加遊行悼念在交通堵塞中被法國警察殺害的 17 歲青少年引起嚴重警民衝突。攝:Christophe Ena/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29日,法國巴黎郊區楠泰爾,人們參加遊行悼念在交通堵塞中被法國警察殺害的 17 歲青少年引起嚴重警民衝突。攝:Christophe Ena/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子藤 發自巴黎

刊登於 2023-07-02

#巴黎騷亂#警權#警民衝突#警察暴力#巴黎#法國

星期五,6月30號,巴黎「騷亂」的第三夜,連續兩天早上出門都能在十三區的街上看到被燒燬的汽車。它們只是三天裏被燒燬的1900輛中的幾輛。凌晨兩點,筆者正熟睡,突然被外面的聲響驚醒:街上很多人,有聽不清的喊叫聲,敲擊垃圾桶發出的沉默的吼聲。窗簾拉開一條縫,外面憧憧黑影。隨後聲響漸漸模糊,半睡半醒間有人開始放煙火,帶着一種難以言說的仇恨。

27號,週二中午,一段視頻已在網絡上流傳:兩個警察在檢查一輛黃色的車輛,當時車輛是停在路邊的,其中一個警察拿槍指着駕駛員的頭;駕駛員拒絕配合,想逃,砰,剛駛出去的車滑行了一會兒,然後直接撞到路對面的路牌上。視頻裏的女聲驚呼:他們真的開槍了,他死定了,死定了。

死者叫Nahel,17歲。和母親兩人住在事發城市南岱爾(Nanterre)的一處大型公屋社區。南岱爾在巴黎的西邊,緊鄰拉德芳斯(La Defense),那裏有很多法國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幾條街之隔便是Nahel曾生活過的公屋,裏面住的多是像他那樣的移民家庭和移民二代。

郊區、17歲的少年、移民、警察暴力……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無疑給法國社會一記重擊。這個社會在過去幾年業已被強行通過的退休改革法撕裂。傍晚時分,南岱爾的市民自發組織了哀悼遊行,晚上在當地多個街區出現了燒車和與警察對峙的情況。騷亂僅一天的時間從巴黎西郊燒到多個大城市(如里昂、馬賽、里爾)的郊區,終於燒到巴黎的中心城區。

於此同時,馬克龍總統笑容滿面地去參加演唱會的視頻也被分享到社交網絡上。巴黎的中產們語帶惋惜地提起那個17歲的少年,評價着警察的過度執法,然後第二天震驚道:「啊 ?什麼騷亂?為什麼?」

2023年7月2日,法國圖爾昆,一名 17 歲青少年被法國警察槍殺,抗議進入第五天,一名警察制服示威者。攝:Juan Medina/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7月2日,法國圖爾昆,一名 17 歲青少年被法國警察槍殺,抗議進入第五天,一名警察制服示威者。攝:Juan Medina/Reuters/達志影像

過度執法嗎?近距離開槍的警察已被暫時關押,起訴的罪名是故意殺人。與美國不同,法國的警察並不能隨意使用配槍,必須在生命受到即時威脅時才可以正當防衛的理由開槍,而且以解除威脅為主。然而2017年,政府通過了一項法令,放寬了警察使用槍支的限制:「當車內人員在逃跑過程中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或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時,他們就可以開槍。當時法國剛經歷過多次恐襲,亟需加強警察的武裝。

除了法律上放寬警權外,政府在歷次大型社會運動中不斷祭出的行政法令(arrêté)也為警權不斷鬆綁。僅就剛剛過去的持續六個多月的反退休改革運動中,各地方行政長官就持續出台了多項法令,給予警方更大的合法使用暴力權限。特別是在政府決定強行通過退休改革法案後,出現了大量自發遊行,巴黎警察局長就此頒布法令,先將市中心劃為禁止遊行區域。多地省長也持續放寬警權限制,賦予了警方在遊行集會時使用無人機監視人群動向的權力。

反退休改革運動後期,示威者發明了新的抗議方式——敲鍋集會,而警方的應對則是搜包、沒收廚具。最近一則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消息又稱,警方獲得了遠程開啓電子設備語言功能和攝像頭的權限,雖然最後有專家指出其限制使用條件,但該消息的快速傳播仍擊中了法國社會的痛腳,折射出法國人對警權放寬可能對個人隱私造成侵害的普遍擔憂。

警方在具體實踐中更常加碼過線。筆者這幾年跟着觀察示威現場,直觀體驗暴力執法的頻繁和普遍。先是「黃背心」運動中十餘人喪生之後,許多習慣參加示威遊行的法國人因恐懼警察暴力而不再上街,之後在長達六個多月的反退休改革社運中,法國警方的執法暴力更為普遍。比如警方曾在一晚逮捕了400多人回警局,僅起訴了10人左右,以恐嚇示威者造成心理陰影。警方還侮辱威嚇甚至性騷擾示威者、濫用武器或違法規定使用武器對示威者身體和心理傷害。按規定,要武力驅散示威者需要於行動前預警兩次,但警方多次未執行這一預警就直接動用武力。筆者同事就曾和平遊行結束於回家路上被警察圍堵並被催淚彈擊中面部。

處於輿論暴風眼中的警察暴力問題無疑進一步撕裂了警民關係,正如運動中最常見的一句口號,「所有人都討厭警察」。

2023年6月30日,法國巴黎,一名17歲青少年被警察槍殺,引發全國騷亂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攝:Lewis Joly/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30日,法國巴黎,一名17歲青少年被警察槍殺,引發全國騷亂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攝:Lewis Joly/AP/達志影像

面對警察暴力問題,總統馬克龍的立場如他面對許多其他議題時一樣反覆橫跳。2017年競選期間,馬克龍曾明確譴責過警察暴力。但當他上台遭遇「黃背心」後,又改口聲稱「在法治國家,『警察暴力』這種字眼是不可接受的」。

2020年末,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爆發,在法國,一位黑人音樂家遭遇警察襲擊,系列事件衝擊下,馬克龍的態度開始緩和。然而,在第二個任期後,隨着警民衝突愈發劇烈,馬克龍再度滑向維護警察的一邊。

退休改革風波後,他將「共和國秩序」作為下一階段的關鍵詞,這意味着他要繼續加強警察在公共場所的可見度。同時他開始指責社會在變得「野蠻化」(ensauvagement)或是「去文明化」(décivilisation)。這些帶有19世紀殖民色彩的用詞賦予警察作為維繫文明的中堅力量的高度合法性。就在幾天前,警察工會也發布公告,對開槍射擊Nahel的警察被收監表示抗議。他們甚至說:「我們正在打仗」,指責有「一幫野蠻的有害群體」危害警方。

如果政府無視系統性暴力的存在,只把Nahel的慘劇視為「老鼠屎」般的單獨事件,那法國社會的許多問題就會繼續下去。如上文所說,2017年的法令放寬了警察對槍械的使用。同時,為了讓警力可以更快投入實戰,警察的培訓時間在6年間從1年縮短至8個月,這些都導致了更多的暴力問題。根據社會學家Sebastian Roché的研究,2017年後,因拒絕配合車輛檢查而被開槍致死的數字翻了5倍。僅2022年一年,法國就有13人死於同樣的原因,而在德國,類似的事件於十年間僅發生過一起。同樣,2017年後法國警察開槍殺人的幾率提高了六倍,按人口比例計算幾乎是歐盟國家中最高的。

僅今年四月中旬,法國法院就接受了115次關於警察暴力的投訴,國家警察監察署則啓動了53項相關的司法程序——但因這一監察機構同樣來自警察隊伍,並不是獨立機構,從而公衆對其監察結果並不抱很大的期待。

如2005年巴黎郊區的暴亂一樣,現在郊區的年輕人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他們日常都會遭受警察的騷擾和不公正的對待。在法國,騷亂並不是新鮮事。但警權的擴張,卻是馬克龍時代的一大新趨勢。

2023年6月30日,法國巴黎,一名17歲青少年被警察槍殺,引發全國騷亂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攝:Ameer Alhalbi/Getty Images
2023年6月30日,法國巴黎,一名17歲青少年被警察槍殺,引發全國騷亂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攝:Ameer Alhalbi/Getty Image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