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中國大陸深度

逃離格子間的年輕人:一場關於「體力活」美好想像的幻滅

「在這裏,你不會有任何尊嚴,」舒克在分揀員的勸退帖中寫道。他每天會聽到十幾句「草你M」。

2023年5月19日,河南省鄭州市,學生們參加招聘會。圖: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5月19日,河南省鄭州市,學生們參加招聘會。圖: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萊斯利 胖肯錫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6-18

#失業#就業

2016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我求職不順,陰差陽錯之下進入圖書零售行業,在一家大型連鎖書店做了兩年店員。事後回看,這是我最快樂的兩年。我和我優秀的同事們共同創造了一個類似烏托邦的環境,簡單而幸福。

那也是我最窘迫的兩年。店員起薪2800元人民幣,算上加班、補貼、獎金,不過三四千元,難以支撐一個年輕人在深圳過上寬裕的生活。我跟朋友合租,擠在客廳,每到月底為還花唄發愁。

這樣的生活難以持續,朋友和家人的質疑也催促着我尋找一份更體面的工作。兩三年後,我和同事們陸續離開。有人進入出版行業做編輯,有人進入外貿行業做運營,還有人轉行做了HR。出路各異,但都進入了寫字樓,在格子間裏敲敲打打。

八年後,彷彿是一陣旋風,公共輿論開始討論「年輕人從事體力活」的現象。在主流的描述裏,這是一場關於年輕人「想要、需要什麼」的思考與實踐。他們背棄格子間,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新的意義。

然而,大量年輕人脫離既定軌道,是否意味着原有的社會結構正在失衡。三年疫情後,經濟下行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白領崗位大量減少,年輕人失業率高企。當階層跨越的應許之地不再,躺平替代了努力、內卷,「向下」流動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在這種宏大敘事之外,我對其間的個體,對「娜拉出走」之後的故事更為好奇。探索並不會在進入體力勞動的那一刻就結束。我想要回答,結構問題如何在他們身上展演,個體又如何通過選擇進行靜默的反抗?這種實踐能否延續,又將停在哪裏?如果無法延續,我們能在過程中收穫什麼?

2022年6月14日,江蘇常州,高聳的住宅樓宇。攝:Sheldon Cooper/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6月14日,江蘇常州,高聳的住宅樓宇。攝:Sheldon Cooper/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雙減、爛尾、封城,被時運甩離格子間

用世俗的眼光看,傳英的人生此後急轉之下,不僅「歸咎」於個人選擇,也是我們這代年輕人太「脆弱」,總能被各種力量掀翻在地。

見到傳英之前,她在微信上問我是否介意她穿拖鞋。不坐班的理由是,「不能穿拖鞋,no,我真的不能忍受這些東西。」

當然不只是這些,在重慶長長的斜坡道路上,她踩着人字拖,跟我說起她的故事。

2017年,傳英從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她深信自己」愛自由」,沒有考公考編考教資。畢業後,她先在一家英語學習app做社區運營經理,不久跳槽去了美聯英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