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好看的秘訣|與厭世姬、簡莉穎、林昱伶一席談

「我期待真的有那麼一天,兩個台灣女性候選人一起競選、族群融合得更好、大家都有公平發言的權利與更佳的選舉美學。」
(左起)《人選之人─造浪者》編劇厭世姬、編劇簡莉穎、製作人林昱伶。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灣 #metoo 影視 選舉 風物

特約撰稿人 孫志熙 發自台北

《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簡稱《人選》)劇如其名,於五一勞動節連假前夕全劇上線後,立即引發收視熱潮,不僅蟬聯十天Netflix台灣每日排行榜冠軍,也在香港擠進前十排名。製作方「大慕影藝」曾經製作了近年熱門台劇,如抱回六個金鐘獎獎座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四座金鐘獎座的《做工的人》,而這一次的《人選》,卻跟過去作品有一處關鍵不同──兩位編劇簡莉穎和厭世姬,都是第一次寫影視劇本。

簡莉穎與厭世姬

她們想,既然台灣人對選舉的狂熱是一種獨特文化,自己又很愛看國外政治劇,不如就來寫一齣屬於台灣的政治幕僚劇。

簡莉穎本來是劇場出身,產量與水準俱佳,曾被《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2012「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五年前,在大慕影藝製作人林昱伶的延攬下,簡莉穎開始從劇場跨界影視,先涉足顧問工作,待結束劇場事務後再專心創作影視劇本。任職顧問時,簡莉穎藉由討論題材、審閱劇本了解影視產業,也發現不少傳統影視劇的積習,例如沒在考量執行可能性,意圖表達不清,或是角色精神思想過於陳舊。

這讓她在面對第一部影視劇本時格外警惕與謹慎,花時間確認自己真正在意的事、關注的人。林昱伶回憶當時,言談中藏不住愛才之心,「當初找她,是因為覺得她的性格跟創作劇本的方式,應該空間感要大一點,如果她到一個比較傳統的平台上創作,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在我們這裡,我不會給她任何框框,我告訴她只要把東西寫出來,大慕一定用最高規格去完成。」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有了林昱伶的力挺,在2019年,簡莉穎因結識「厭世動物園」圖文作家厭世姬,對她從事過的政治幕僚工作很感興趣,而簡莉穎之母也曾是縣議員,她笑稱若非媽媽已經過世,很可能會被拉回去助選。兩人還有相似的社運經驗──簡莉穎在大學時代因為接觸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見識到與自己極為不同的人群與生命,才發現每件事都環環相扣,都是政治;厭世姬在學時,參與台大歷史悠久的異議性社團,除了在校內爭取學生自治,也關注校外的反迫遷、性別平權等議題。

「我覺得創作要回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師徒制,才能有效地工作,像writer’s room大家丟想法,再由一個有戲劇經驗的人收束,因為建構戲劇是個複雜的過程。」

她們想,既然台灣人對選舉的狂熱是一種獨特文化,自己又很愛看國外政治劇,不如就來寫一齣屬於台灣的政治幕僚劇。兩人於同年相戀結婚,並一起開發這個題材。

劇本創作對厭世姬來說並不陌生,念台大外文系時,喜歡喜劇團體「蒙地蟒蛇」(Monty Python)的她就曾和朋友一起搞音樂劇;如今要寫影視劇本,她認為也不難轉換,製作面的知識可以靠閱讀補足,而且美國影視教學很完整,諸如劇本工具書、線上教育平台「MasterClass」等,學習起來很有收穫,她舉例許多美劇編劇是律師、記者出身,若本身已對行業有觀點,編寫職場劇就能很快上手。

簡莉穎分享自身經驗,「我覺得創作要回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師徒制,才能有效地工作,像writer’s room大家丟想法,再由一個有戲劇經驗的人收束,因為建構戲劇是個複雜的過程,不是簡單一個腦袋就可以完成。」這次以雙人組合共同創作,從劇情大綱、角色成長曲線、故事走向都是一起討論,實際寫作時再分配彼此主筆的場次,也會在困難的段落中逐句討論,更接近她理想的工作方式。

林昱伶稱讚厭世姬讓全劇細節被建構得非常可信,未來會考慮每一個案子都納入其專業領域人才,賦予文本真實度,杜絕過去台灣劇本讀起來總是空空浮浮的感覺。

厭世姬。攝:陳焯煇/端傳媒
厭世姬。攝:陳焯煇/端傳媒

為何是基層幕僚而非高階

「太陽花運動後,整個公民事務上的討論度很高,很多從政的人是真的一直付出努力想推動公共事務,他們在這上面遇到的兩難和應對的藝術,所以想透過劇本傳達出來。」

《人選》劇本開發之初,主角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宣部基層幕僚。兩位編劇本來參考了非常多政治人物的回憶錄,想以《白宮風雲》為範本,描寫總統候選人林月真(賴佩霞飾)身邊,分為文宣、組織、活動、策略不同功能的幾位核心幕僚。

但田野調查在接觸上實在有困難,畢竟高階幕僚就是要低調,很多事不能說,「我們在想,幕僚要幫候選人解決哪些問題?像是橋立委選區,我們試著去問,如果有兩個人都想選立委怎麼辦?對方就不會跟我們講很清楚,沒有細節就發展不下去。」

卡關了一段時間,才決定改做基層幕僚,把場域拉回文宣部,這裡的工作其實和行銷公關很雷同,比起其他政黨部門,大眾更容易理解,「看到觀眾回饋說辦公室的描寫很真實,我覺得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回歸到基層,比較普世,只要有上過班都可以共感;翁文方(謝盈萱飾)或陳家競(黃健瑋飾)對很多人來講,就是理想中主管的樣子,我們剛好打中觀眾的心。」厭世姬這麼分析。

方向修改後,事情好辦不少,因為文宣部就是厭世姬最熟悉的環境,以往工作經驗都能派上用場,為這部戲打下了大半基礎。在設計每一集的事件時,則需要同步找到相關人物進行細節調查──寫候選人在座談會上談論死刑議題,就得去諮詢推動廢除死刑的朋友,如果遇到意見衝突要用什麼方式溝通;寫辦公室發生性騷擾,就要去訪問組織裡的上司可以怎麼保護下屬;寫議員被周刊偷拍,就真的去問被偷拍過的苦主事發經過。

沒有細節就沒有戲,這是兩人創作中秉持的原則。「我們想講的東西很清楚了,就只需要去問細節,有趣的是,當方向更明確之後,也不需要問到一模一樣的事件,我們可以自行類推。」厭世姬補充。

經過大量田調、與無數政治工作者接觸後的最大感受,簡莉穎說,「大部分人對政治劇的印象,都是說政治就是一潭深水,大家都很髒,可能台灣八、九十年代的黑金政治真的是那樣,但現在已經修法修到比較不容易有這些事發生。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整個公民事務上的討論度很高,很多從政的人是真的一直付出努力想推動公共事務,他們在這上面遇到的兩難和應對的藝術,是我們田調時感受很強烈的,所以想透過劇本傳達出來。」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若不論統獨,台灣的重大議題是什麼?

「我期待真的有那麼一天,兩個女性候選人一起競選、族群融合得更好、大家都有公平發言的權利與更佳的選舉美學。」——林昱伶

角色上,是把觀察到的周遭人物與田調取材對象互相揉合,力求真實可信;環境上,則虛構出一個平行時空的台灣與兩大黨(公正黨、民和黨),力求破除標籤。林昱伶感嘆台灣人很容易抱持非A即B的刻板印象,身為製作方,最害怕的莫過於戲都還沒看,大家就吵成一團,所以在背景設定上,愈能打破既有邏輯、愈能突破藍綠框架愈好。

那麼,在一個沒有統獨議題的架空台灣,其他的重大議題會是什麼?厭世姬表示,其實就是回到全球潮流,在一個發展良好的民主國家,比如美、法、英,政黨立場通常就是左派、右派,這樣的設定較能跟世界接軌、讓國外觀眾理解,「像美國的主要議題就是死刑、墮胎、槍枝、移民,這些都是很容易定位左右的,換到我們的戲,性別、環保、死刑也是比較universal的議題。」

針對兩黨設定,林昱伶還向編劇提出唯一一個更動要求:把民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由男改女,變成兩位女性爭取總統之位。「我期待真的有那麼一天,兩個女性候選人一起競選、族群融合得更好、大家都有公平發言的權利與更佳的選舉美學。」這是她在劇中放進的,對台灣未來的期許。

林昱伶。攝:陳焯煇/端傳媒
林昱伶。攝:陳焯煇/端傳媒

確定將故事聚焦在基層幕僚的同時,兩位編劇也決定了張亞靜(王淨飾)復仇的故事線,厭世姬說明,會討論出這個角色,一開始是希望有個主角是轉換陣營的人。會換陣營,代表她在那邊受過傷,也代表她有很強的動機要扳倒傷害她的人,「那可能不會是政治上受的傷,而是跟私人世界有關,是不是她在那邊愛上了誰?如果只是情感受傷還不夠,那是不是強度要再往上加?大概是這樣的討論過程。」

最後定位在她遭受數位親密暴力,被不倫對象用私密照威脅,劇本上有意設計這一條比較類型化的主線,所以我們會看到大部分集數都是以亞靜故事線作結,為的就是製造懸疑感,把觀眾往下勾。

然而劇本開發至2021年初,參與過大慕前兩部作品的導演林君陽加入《人選》團隊,開始和編劇們一起修改故事細節,基於張亞靜以外的角色都相當寫實日常,為避免產生斷裂感,他建議降低復仇色彩,把她的許多「預謀」改成「碰巧」:原本設定亞靜雇用一名男子在酒吧騷擾趙蓉之(陳姸霏飾),目的是為自己製造接近蓉之的機會,後來改成亞靜碰巧看到蓉之在酒吧打卡,機會來到眼前,她才臨時起意前往,「把她的心境調整成沒有那麼縝密的計謀,這也影響到最後必須有一個亞靜被周刊拍到的橋段,她才會因為自己曝光了,而要趕快做各種決定。」簡莉穎解釋。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女性主義影集?

「Me too和性騷擾是很多女生面對的日常,它看來是個私人問題,但當你放到選舉這個宏大目標上,就會遇到兩難。」

《人選》是一部女角為主的戲劇,兩位女主翁文方和張亞靜,一個是出櫃女同志,一個背負著Me too議題,「很多觀眾說我們在做『女性主義影集』,但我們並不是以此為動機,而是先有這兩個角色,她們的人生難題已經確立了,所以必然會這樣發展。」厭世姬試著釐清因果,畢竟,凡是女性遇到的問題,就會被社會歸類到性別議題,但討論這些議題並非編劇初衷,不能倒果為因。

簡莉穎也說,真的遇到太多人有這樣的經驗,「Me too和性騷擾是很多女生面對的日常,它看來是個私人問題,但當你放到選舉這個宏大目標上,就會遇到兩難,上級到底要不要處理?還是先請她暫時吞下去?」正因為這在任何組織都可能發生,兩人就想在創作中討論,當公私領域衝突時該怎麼處理,當然,劇中還是給出了一個懷抱希望的解法。

既然要談台灣的選舉文化,製作上肯定避不掉凱道萬人遊行、府前造勢晚會、開票之夜這樣標誌性的大場面,「凱道封街場景我們只有兩天時間可以做,也沒有雨備,就是腎上腺素開最大的情況下把那兩天ㄍㄧㄥ(硬撐)完。看到劇本寫造勢晚會下雨、幕僚發雨衣,我有覺得,蛤,要下雨嗎?一下雨就是好多錢,所以一開始想能不能省點錢,美術本來只畫20米寬的舞台(道路寬為40米),其他用特效補,但最後還是覺得拍起來不是很優,就還是把舞台做到1:1了。」

拍戲還要兼辦造勢活動的緊張與複雜度,一度讓劇組哀嚎好痛苦,好在製作組一一克服困難,也與特效組配合良好,最終建立了夠有真實感的畫面,甚至有觀眾懷疑劇組是不是去偷拍別人的競選場子,林昱伶也是笑笑地視為一種稱讚。

戲要好看,不只是重金打造壯觀大場面而已,那些觀眾不見得會發現的小細節,同樣要用心顧好,林昱伶舉辦公室場景為例,「這看起來沒那麼難,但要怎麼做到有打選戰的感覺?它在大選前十個月跟倒數一百天,狀態是會不一樣的,我們放了很多細緻的陳設,討論了很長時間,一直覺得哪裡不對勁,後來才發現可能是綠色植物太多。」製作精品劇,就是得細膩到這種地步。

除此之外,《人選》還藏有專屬大慕劇迷的小彩蛋──「品味新聞台」、《美麗境界》雜誌、「三民快訊」都是在《與惡》出現過的媒體;亞靜和文方第八集去到的電視台停車場,和《與惡》中宋喬安(賈靜雯飾)跟李大芝(陳妤飾)碰面的也是同一個。

簡莉穎。攝:陳焯煇/端傳媒
簡莉穎。攝:陳焯煇/端傳媒

對白:受用無窮的技巧

「先想好兩個角色對話時,他們共同的認知是什麼,如果對方已經知道的事情,就不用再講出來,或是有技巧地隱藏。」

《人選》全劇人物繁多,精準選角讓很多觀眾大嘆神奇,最常見的驚呼就是「怎麼想到找賴佩霞來演總統候選人的?」這只能說是林昱伶身為製作人的神通慧眼;主演群中最先敲定的是謝盈萱,她因為和簡莉穎在劇場長年合作的情誼,早早就表達希望參與這部作品,故翁文方一角也為她量身調整,比如以她四十多歲的年齡而言,議員連任失利的背景就會比初選更合理,也才會再設定落選原因是跟父親的樁腳起衝突。

林昱伶再分享一段小趣聞:「我記得給盈萱看了兩集劇本後,有天晚上我已經躺上床準備睡覺,她突然傳訊來說『可以講一下電話嗎』,我又從床上坐起來,她說『這劇本太棒了吧!你們又即將拍出一部厲害的戲了!』她是很在乎劇本的演員,所以大家才說有她的戲就看,因為可以對品質安心。」

大慕選定主次要角色後,其他演員就都是選角組的功勞了,最讓厭世姬驚豔的,是亞靜的阿公和芳婷(蔡亘晏飾)的媽媽,「阿公沒有台詞,但他光是出現,我看得都快哭了,他看孫女上電視的心疼貌真的好厲害;芳婷媽雖然只出現一幕,但也可以想像這樣有氣質的長輩,養出芳婷這樣的女兒,我覺得很對!」簡莉穎認為文方跟蓉之的母親也都選得很好,跳脫了傳統婦女的形象,但仍看得出她們試著在傳統婦女的困境中突圍。

得到觀眾盛讚的,還有精彩而流暢的對白,寫作訣竅何在?厭世姬很快回應,「自己要演一遍,寫的時候要唸出來。」簡莉穎則認為,對白是人的一種行動,但這個行動來自社會文化的累積,所以必須要抓到台灣人的反應跟表達,她指出,通常不自然的對白是因為承載太多資訊或戲劇意圖,故兩人做了很多功課,讓人物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劇中台詞也都經過編劇和演員一起潤飾,使之更生動自然。

厭世姬再補充,「有一個小莉教我,我覺得受用無窮的技巧,就是不要話說從頭,先想好兩個角色對話時,他們共同的認知是什麼,如果對方已經知道的事情,就不用再講出來,或是有技巧地隱藏,一旦做到這點,看起來就會很真實。」劇中翁仁雄(柯一正飾)對文方說「她家沒飯喔?」「我們家有飯啦!」這段父親接受了女兒但又不直講的對話,討論度與喜愛度都特別高,簡莉穎說這是她在劇場練就的技巧──不直接講目的、要多加一層包裝。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來自中國的反饋

「近年Me too議題的戲劇,這是最細緻也最溫暖療癒的一部,過去這種女性常常都以可憐、發瘋或是幼體化的形象出現,但這部戲呈現出受害者可以是冷靜、想幫自己討回公道的,女性之間可以互相幫助的。」

2020年正式成為大慕影藝內容總監的簡莉穎,已將重心轉移到影視領域,正因有過劇作《服妖之鑑》和《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的歷練,讓她認識到光憑個人經驗是不夠用的,對田調的看法也為之改變,「並不是預設一個框架,去田調一些事來幫我服務,而是在跟人們接觸的過程,會改變你原本的方向和核心。」這是她在劇場養成的創作習慣,也帶進了這次《人選》與未來的影視作品裡。

她引用名編劇Aaron Sorkin所說:影集是一個場所的故事,電影是一個角色從生到死。一部影視劇本要構想的內容,比一齣舞台劇劇本多很多倍,而且影視需要寫實,不像劇場可以透過一個轉場、一句話帶過,「影視是細節很多的工作,當你細節越多,觀眾才會覺得自然、恰如其分,這意味背後要下很多功夫。」厭世姬也表示將繼續在編劇路上耕耘,並笑說因應寫作期可能沒收入的窘境,已經預先把生活費存好了。兩人雖已於去年離異,但仍是維持良好關係的創作夥伴。

劇追完了,留下的最大懸念就是「會不會有第二季?」林昱伶透露,這個IP在發展初期就有多季度的想像,如今收穫這麼廣大的迴響,主創們還在消化感受的過程中,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最後,請兩位編劇分享她們最有感的觀眾反饋,簡莉穎的一位中國朋友說,「近年講Me too議題的戲劇裡,這是最細緻也最溫暖療癒的一部,過去這種女性常常都以可憐、發瘋或是幼體化的形象出現,但這部戲呈現出受害者可以是冷靜、想幫自己討回公道的,女性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助的。」這段言論讓她很感動。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一位友人告訴厭世姬:「一般的大女主多半都帶著一點不得不,可是翁文方可以很直接地強調她擁有掌握政治權力的能力,她一開始也說自己服務做得很好,女人本來就是有事業欲望的,她是主動想做這件事,而不是被推著去。」還有遭遇過職場性騷擾的朋友傳訊給她,說覺得自己在平行時空中得到戰鬥的勝利;也有同志朋友說,很高興在影劇作品看到罵同志的人立即受到制止。「這就是我們做這部戲的初衷之一,不是說我們就是正義戰士,但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厭世姬一度情緒激動,微微哽咽。

戲劇就如政治,既反映,也形塑著世界觀,這三位做戲的人,都相信致力在戲劇中呈現多元樣貌,能對社會有所助益;放眼東亞,台灣是女性參政人數最多的地方,只有在這樣的土地,能夠長出《人選》這樣的故事。

讀者評論 1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因为你们,华语剧集里面多了一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谢谢你们,愿意诚实地讨论并展示女性与人性,希望能见到三位更多地出现在主创名单里!不过打磨出好作品需要时间,至少你们
    做出了《人选之人》。

  2. 好难过,这一切在海对岸的陆地上简直就像《3001太空漫游》一样科幻,甚至在网上连打出那几个字都不行,好像民主啊女权啊选举啊几个字烫手似的(说多了确实是有危险的大家都懂哈)。是的,根本想象不出,没有那个能力,楼下那位说政治都是肮脏的网友就是一例。有点像清朝人第一次见到西方使者,发现对方竟然是一夫一妻制且女人统治国家于是吓的大惊失色试图用日大月小来论证男尊女卑并痛批西人“违天而行,不亦颠倒刺谬之甚也”“此西俗之谬也”。

  3. 被种草了好久终于开始看了,真的很好😭😭

  4. 方方正正翁文方

  5. //經過大量田調、與無數政治工作者接觸後的最大感受,簡莉穎說,「大部分人對政治劇的印象,都是說政治就是一潭深水,大家都很髒,可能台灣八、九十年代的黑金政治真的是那樣,但現在已經修法修到比較不容易有這些事發生。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整個公民事務上的討論度很高,很多從政的人是真的一直付出努力想推動公共事務,他們在這上面遇到的兩難和應對的藝術,是我們田調時感受很強烈的,所以想透過劇本傳達出來。」

  6. 說「我看来政治都是脏的,只要是政治就没有善可言」的人活得真可悲啊

  7. hk基本上在一天天的坏下去,就像tw总能打破华人地区甚至是东亚地区一些成见,期待第二季。

  8. 很喜歡劇中對白,覺得寫的很好,很真實,自然國台語轉換夾雜,聽了好舒服。也喜歡各角色,對話中價值觀的質問,為了理想不同道路的妥協。在臺灣政治場域中,不知道變色龍是否很多,不過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跟自己的價值觀(多元成家)暫時妥協,這完全可以想像是發生過的事啊!本劇最不真實的應該是大選不談統獨議題吧!(但可以理解為何不)

  9. 樓下中國人影評針對「當選了才能改變社會」這句話很不滿,我想是因為中國沒有接觸到實際的選舉經驗,不知道這是多麼普遍的選舉事實。
    以臺灣來說,幾乎每一次的選舉都會有政治變色龍出現,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李登輝了。李登輝在回憶錄提過,自己畢生的政治路程,從年輕時以身為帝國皇民為傲,到後來因為左派靈魂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進入國民黨當技術幕僚,前半生數十年見蔣經國逢場作戲,為的就是「當選了才能改變社會」唯有登上最高權力地位之時,才能推行他終身隱瞞的兩國論跟政黨政治。
    臺灣選舉多的是選前模稜兩可,選後現出原形身體力行的案例,這部戲的很多面向都有抓到選舉文化的精神,是必須經歷過民主選舉才會懂的。

  10. 楼下没有选票的灾胞连看个剧都只能得出政治都是肮脏的结论,可怜啊🥹

  11. 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一些议题根本就是为了博流量故意设置的,根本没有探讨,还有什么当选了才能改变这种屁话都能说得出来,选举本身就是充斥着政治权谋和妥协,实在看不出主角团讨人喜欢在哪里,或者在我看来政治都是脏的,只要是政治就没有善可言

  12. 造浪者做宣傳時,因為議題有趣看了第一集,後來按了暫停,前幾天拖著看完。感想是卡司很強,雖然加入一些避免對號入座的細節,但拍得還是很像政黨宣傳片,太過美好缺乏現實感,離心中喜歡的劇本有些距離,但是,看劇這回事,本來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若要推薦這一年在Netflix 上比較喜歡的台劇,會推「最佳利益1、2季」、「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美劇就是「怒嗆人生」。比較偏好能赤裸呈現真實人性與社會,折射出觀者內心的劇本。好像在某個鏡頭,某個表情中能看到自己或他人;脆弱的、痛苦的、撕掉濾鏡的、善的惡的、不敢示人的。像是最佳利益2第七集,裡面的演員就像在直球對決看戲的自己,對公平正義的標準是什麼?法學教授動用私刑,說自己過去在課堂上說的都是漂亮話,如今深刻體會「事不關己才會說出漂亮話。」這一集討論酒駕輕判,也可以延伸出很多議題。排除精神疾病、未成年這些因素,往往那些動用權與錢,仗著深究會扯出更多人的結構犯罪者不會得到應有懲罰,令法律有時更像在懲罰活著的受害者家屬。當下就想到好多年前,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住戶一百多人死亡,檢調過程中發現文件不全的情況下取得使用執照,但沒有追究發照單位,在負責人跟建築師無悔意下,只處以五年刑期(參照維基百科),對建築業者以及主管機關毫無威嚇效果,像是在嘲笑守法的建商與用一生積蓄買房的老百姓,法律實現了誰的正義?常常在想,如果我是這些被孤單留在世上的受害者家屬,是不是也會做出跟教授同樣的決定。
    也許同為社會題材,就是這種深刻的感受會區隔出作品,但看劇終究是一件非常個人感受的事。

  13. 看過人選之人後,我感受到了台灣選舉與(曾經的)香港選舉不同。香港也曾經是東亞女性參政最多的地區。可惜一切都成為過眼雲煙,如今的香港連選舉幻想的電視劇都無法拍攝。

  14. 不知這篇訪談是何時進行的?但此刻上線,其實《人選之人》的討論熱潮漸漸平息,大規模稱讚之外,也開始有些負評,例如劇中政治議題到某個程度就停住了不夠深入,或是樓下說的理想化。端的訪談沒有勇敢觸及到這個點,有些可惜

  15. 這個劇在大陸也超火,雖然豆瓣詞條被刪掉,但很多人去找資源看,我也推薦了好多朋友看。這個片對我來説有點美好到不真實,簡直是童話故事一般理想化。之前是吃飯或上下班路上看,看一半就總要暫停忍淚。有些言語觀點,也許在美劇裏也經常聼,但是聽到用自己母語這麽大方自然的說出來,那個震撼的感覺真的是不一樣的。感謝優秀的團隊!

  16. 人选之人很好看!这篇报道也提供了一些幕后视角,感谢主创带来这么好的作品!感谢能催生这样的作品的环境!

  17. 讀了好想看。
    決定了就今晚開始看這套劇。

  18. 太棒了,這就是我想看的《人選之人》報導!給主創團隊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