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nel控Ruggia性侵案罪成,撼動法國影視界頑固性別文化|Whatsnew

一系列震撼案件,讓拒斥Metoo運動的法國影視藝文界性別文化傳統逐漸動搖。
2025年2月3日,法国巴黎,阿黛儿・艾奈尔(Adèle Haenel)抵达法庭。摄:Abdul Saboor/Reutres/达志影像

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法國影視產業中第一位知名女演員指控性侵的案件,在近期有了結果。2025年2月3日,巴黎法院裁定法國導演盧吉亞(Christophe Ruggia)因在演員艾奈爾(Adèle Haenel)未成年時對她進行性侵害罪成,判定兩年居家監禁,期間需配戴腳鐐,另加兩年緩刑。

法院在聲明中指出,盧吉亞「利用了自己當時對艾奈爾擁有的影響力」。不過,盧吉亞否認所有指控,其律師表示將對判決結果提出上訴。

這一判決已被一些媒體稱作法國 #MeToo 的重要里程碑。

現年36歲的艾奈爾是法國第一位在 #MeToo 運動爆發後,公開指責法國影視產業對性侵害視而不見的知名女演員。她曾憑《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燃燒女子的畫像》)等電影獲得多項大獎。

2024年12月10日,法國巴黎,法庭對法國導演克里斯多夫・魯吉亞(Christophe Ruggia)進行審判,阿黛兒・艾奈爾(Adèle Haenel)在離開聽證會時做出反應。攝:Abdul Saboor/Reutres/達志影像

2019年,她接受了法國調查媒體《Mediapart》專訪表示盧吉亞在2002年與她合作拍攝電影《惡魔的孩子》(Les Diables)時,反覆不當地觸碰她、控制她,並隔離她與家人及工作團隊。當時盧吉亞36歲,而她年僅12歲。

艾奈爾在專訪中表示,她受到紀錄片《逃離夢幻島》(Leaving Neverland)的啟發,決定公開談論自己的經歷。在《逃離夢幻島》中,前澳洲舞蹈家羅布森(Wade Robson)與塞夫查克(James Safechuck)指控已故的流行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麥可·傑克森)在他們童年時期對他們進行長達多年的性虐待。她指《逃離夢幻島》讓她終於明白了「控制與迷惑的機制」。「這讓我意識到,我一直執著於盧吉亞的故事版本,認為這全部都是愛情。」

艾奈爾還表示,自己選擇站出來,是因為她見到盧吉亞正準備拍攝新電影,其中兩位主角的名字與《惡魔的孩子》中的主角同名。

盧吉亞在寄給《Mediapart》的信中否認了指控。「當時,我沒有看到我的崇拜以及我對她寄予的期望,可能在她那麼年輕的年紀裡,在某些時刻變成痛苦的來源,」他寫道。

《紐約時報》報導,盧吉亞在法國電影界以拍攝移民與人權題材的電影為名,他還在法國導演協會中擔任重要角色。在報導發表幾天後,巴黎檢察官辦公室展開了刑事調查。盧吉亞的新片因涉及青少年演員而被擱置,他也被法國導演協會開除。

在隨後的幾年間,艾奈爾一直為此議題發聲。2020年,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獲得法國電影最高榮譽的凱撒獎(César)最佳導演獎。當時受提名為最佳女主角的艾奈爾在頒獎典禮上大吼「可恥!」(“La honte!”),隨後離開了現場。她以此提醒:波蘭斯基1978年在美國因與一名13歲女孩發生非法性行為而被判有罪。

2020年2月28日,法國巴黎,在凱薩電影獎頒獎典禮旁的防暴警察前,示威者抗議波蘭斯基的電影《軍官與間諜》獲得提名。攝:Aurelien Meunier/Getty Images

「許多藝術家模糊了,或者想模糊性行為和性侵害之間的界限,」艾奈爾 2020 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

2023 年,艾奈爾選擇退出電影界。她指責康城影展(坎城影展)及其他法國電影業的核心機構「為了保護他們的強姦犯領袖可以不擇手段」,並希望受害者「消失並在沉默中死去」。

當年,艾奈爾的公開發聲並未為影視產業帶來結構上的改變。

#MeToo 運動自2017年爆發後,推翻了許多位好萊塢的權勢人物,但在法國的影響力卻不及在美國深遠。

這場運動剛剛開始時,法國演員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等100位女性藝術家便在《世界報》上發表公開信,表達對這場運動的擔憂。她們稱 #MeToo 運動起初是必要的,但後來演變成「對男性與性本身的仇視」,並認為「誘惑和冒犯的自由是性自由的本質」。

在接受《Vogue》專訪時,波爾多蒙田大學(Bordeaux Montaigne University)電影研究名譽教授、《作者崇拜》(Le culte de l'auteur)一書的作者吉塞利耶(Geneviève Sellier)表示,法國長久以來的傳統認為創作自由是神聖的,對藝術家作為世界規則破壞者的角色也一直感到欽佩。這有時候讓藝術家在涉嫌性侵時凌駕於法律之上。「藝術家以創造為藉口,允許自己上演其性幻想的電影,但這些幻想始終是一種關於支配的幻想。」

但過去一年來,一系列震撼了法國影視界的案件讓業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傳統。

2023 年年底,法國電視台揭露了著名演員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在2018年訪問北韓時,多次性騷擾一名女翻譯,對一名女孩發表粗俗且性別歧視言論的事情。過去,已有許多來自女演員、化妝師和製作人員的指控,表示德巴狄厄慣性的不當言論和肢體動作。

目前,已有兩名女性控告德巴狄厄在2021年拍攝電影時對她們性侵。德巴狄厄否認指控,案件已被推遲至三月。

2024年2月,演員朱迪絲・戈德雷什(Judith Godrèche)控告法國名導班諾·雅科(Benoît Jacquot)及賈克·杜瓦雍(Jacques Doillon)在她童年時期性侵她,掀起了法國影壇的 #MeToo 運動波瀾。兩人皆否認指控。

戈德雷什公開發聲後,過去在少女時期曾與雅科合作過的演員茱莉亞·洛伊(Julia Roy)也站出來,揭露自己遭受性暴力和情感操控的故事。目前,雅科已被控強姦。

在一連串的指控之下,法國影視產業開始轉變態度。

凱撒獎在2025年1月修改規則,暫停面臨刑事指控、特別是涉及性犯罪的成員的投票權,並禁止他們的提名權。法國國會也成立了委員會,以調查法國電影及其他藝術產業中的性暴力問題。

艾奈爾的判決結果出爐的隔天,坎城影展宣布將由法國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畢諾許在過去幾年一直公開支持其他演員談論性暴力問題。

艾奈爾的案件判決,或成為法國 #MeToo 運動的又一重要時刻。不過,法國影視界的文化會否轉型,相關制度上會否有所改變,仍然值得後續長期關注。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