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我的當下,我的未來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刊登於 2023-05-03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xzhang19,回應《異鄉人:告別對「鄉」的執念,與現實交手

還是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比較七年前剛到美國的時候,也經歷過一樣的邊緣感帶來的痛苦。中間經歷過回國的兩年,最後現在來到了德國。

評論裏的兩方其實都沒有錯。我們都是從自己的情境出發來看問題的,不同情境裏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文本的一套自己的系統。不同的系統自然會有不同的詮釋。感同身受的人多半是與作者共享一套系統的人,而批評作者太膚淺的人,則是在用另一套系統解讀,或者說,是生活着不同的情境裏。

不過如果說這七年來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情境和系統一直都在改變。我已擺脫了剛來美國的時候加諸在我身上的那個系統了,而那個改變來自於這七年不斷地嘗試新的東西和了解新的角度。每一次嘗試都會改變一點點。慢慢地我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我了。

所以比起who I am,我現在更關心who I become。一旦確立了becoming的目標,那麼歸屬感就不再是我會考慮的問題。歸屬感常常是指向過去的經歷的,但我必然不屬於我的過去,而是屬於我的當下和我的未來。回國還是留下不重要,我不會因為留在一個地方就必然成為什麼,或者說,回國和留下都僅僅是一個起點,爾後要不停地行動來不斷地成為我要成為的人。

2. oldoldbaby,回應《異鄉人:告別對「鄉」的執念,與現實交手

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才會毫不猶豫地回中國。對他們來說,國境從來不是能阻擋他們流動自由的障礙。相反恰恰是對這片土地上的人還有感情和期待的人,才會掙扎著要不要在政治氣氛日益嚴峻的現實下回國。誰是真正有抱負的青年,我給不出標準答案,但絕對不會是那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的利己主義者。

3. LDQ,回應《異鄉人:告別對「鄉」的執念,與現實交手

在疫情期間出國留學,對於幾種「自由」的得與失也有了切身體會,但是迷茫隨之而來,因此對於作者所寫的這種心緒不寧的狀態深有同感。我覺得這樣的心緒不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偏向理想主義的人」心中對於「尋求改變」是否絕望的拉扯。只要「尋求改變」還有一絲希望尚存,那麼這種心中的拉扯就會存在。

4. kes,回應《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男性或女性的預設形象都受到「時代」和「空間」所影響。

我記得中學時讀中國歷史,清兵入主中原後,實施「留髮不留頭」,所有男性都要學滿人剃頭綑辮。後來辛亥革命成功後,又強行將男性的辮子剪去了。至於男性穿裙子的地區也有不少呢,蘇格蘭、印度、緬甸、不丹……等等,男人也是穿裙子的。

這令我不禁反思,受訪者 Yui 所追求的女性形象,其實可能都是「現代」(時)「香港人」(空)對女性的預期型態。

5. QCWM,回應《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順性別女性之所以能擺脫對外型的執著追求去性別化,是因爲我們是順性別女性。對跨性別女性來說,我們的生理性別本身就已經是一種privilege。順性別女性和跨性別女性面對的困境也是不一樣的,順性別女性面對的是「要像個女人」的困境,跨性別女性面對的是「不像女人」的困境,我覺得跨性別女性可能要先解決了自己的原生性別帶來的困境以後,才有餘力考慮「女性應該是什麼樣的」的問題,讓她們一下子跳躍過來有點難爲人。

6. yorrsky,回應《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一方面對於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太固化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對女性氣質的追求,又不斷地強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所謂「pass」更像是希望能夠pass成為男性眼中的女性(文中也描述了很多cosplay現場、街上男性的凝視,想被這些男性作為「女性」看待),而比較少見尋求女性群體裡的接納。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跨性別容易和順性別女性起衝突的一部分原因,兩者對於何為女性的想法顯然有落差。

7. Maru^^,回應《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別這麼想,迎合社會是很難做到的,迎合就是討厭的人就更難。某些順性別個體不也泡在新自由主義建構的『女性』大缸裏一邊消費,一邊自我安慰自己在擁抱womenhood嗎。更不要提你對男性的惡很熟悉,卻可能對弱勢性的惡不熟悉了,他討厭你可能沒有什麼值得同情的動機。

人類在網絡以外的decency還是很不錯的。做好自己就好,不必須迎合『社會』。

8. 自由風,回應《台灣狒狒脫逃事件:網路迷因與全民追緝外,我們「待牠如一隻狒狒」了嗎?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很好地總結了現時對待動物政策的問題。從動物園出走的狒狒或許不常見,但從中可以窺見政策、以至整體社會與動物相處時的不足,不利與大自然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這點值得從公共教育中有所討論。

然而,我無法認同作者後半段的價值判斷。共存、共生乃至共好,其實都不能脫離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去討論,否則就會失去意義。從狒狒推展開去,如果不是靈長類動物呢?爬蟲類、魚類以至昆蟲,如果我們在探討如何與它們相處時,脫離了人類利益至上的框架,將動物提升至同等地位,那就無法迴避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傷害。

我們保護動物、學習與不同物種相處、將動物納入長遠規劃之中,是考慮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甚至是與動物和平共處對維護人類社會的道德與心理健康有所幫助。一旦走進了「物種平等」的誤區,不但無助推進動物權益,也經不起各種沙盤推演思想實驗的兩難局面。雖然聽起來好像自相矛盾,但我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才是可以沒有包袱地增進動物權益的價值判斷。

9. Jack_Huang,回應《「揭秘文心一言,AI時代的智能寫作利器」

很有趣的實測報導。內容都在意料之中但是著實幽默好笑,尤其是寫給女兒信的那段。 對於中國特色及時事相關產出這一方面,文心一言的幽默能力遠勝過chatGPT,如果後者可以作為改變人累文名的人工智慧工具,前者則可以作為當代人必備的諷刺玩具,建議各國各大媒體的新聞脫口秀都聘用文心一言。

10. Cromah,回應《重傷車手細數香港外賣平台壓榨操控︰「我想為那些再也不能說話的人鳴冤」

會做精細木工,真的很棒,也應該很有前途。弟弟不要灰心,慢慢恢復身體,應該還會做回喜歡也擅長的工作的。或者也可以考慮計算機上一些輔助設計的工具,如果使用者有很好的三維建模和想像力,是非常有優勢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