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數洞」將有趣﹑有用的數據和資料,以易懂又好讀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請按此訂閱數洞欄目。
(謝達文:台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喜歡複雜的歷史、乾淨的數據、美好的人們。)
英國選民最關心什麼問題呢?根據民調公司YouGov的調查,如果讓選民選擇最多三個議題,有四成多的選民會選擇「醫療體系」,僅次於「經濟」,明顯高於「移民」、「犯罪」、「脫歐」等英國政治的其他傳統重要議題。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在意醫療體系?這是因為,英國人賴以為生也引以為傲的公醫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近年來面對重大的危機,越來越無法因應人民的需求。而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一個進到醫院急診的病人,需要等候多久。
會前來急診的病人,經常是有緊急狀況,理應需要馬上處理,盡快判斷是否需要入院或轉院,或者可以辦理出院。急診病患等候4個小時,就已經算是「久候」。2010年,英國政府設定的標準,是希望英格蘭95%的急診病人都不需久候,可以在4個小時內等到醫療決定(入院、轉院或出院)。
但之後每一年狀況越來越差,距離達標越來越遠。英國醫療智庫國王基金(King’s Fund)因此形容,過去十年是政府「忽視的十年」(decade of neglect)。換言之,英格蘭的醫療系統危機,並不是疫情後才發生,而是十年累積的成果。
事實上,英國政府在2010年定出95%的標準,並不是野心過大。在2011-2012年期間,英格蘭第一型醫療院所(Type 1,即24小時大醫院)中,在急診等候4小時以上的人只有5.2%,基本上已經接近達標。
但在這之後,保守黨政府面對金融風暴的遺緒,祭出了撙節措施(austerity),雖然沒有直接削減醫療經費,還是讓醫療體系的每日營運可以進行,但仍使得許多新的設備投資、汰換等措施無法進行,無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此外,醫療人員的薪資也停滯,使得留才攬才更為困難。
除此之外,政府刪減地方政府預算,也使得長期照護、公共衛生體系難以為繼;尤其,英國長照體系無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使得許多「病情穩定,照理來說可以出院,但因為沒有長照機構可去,所以無法出院」的高齡病人,仍然必須使用醫院的資源。
這個效應在數年之後逐漸呈現出來。2013-14年度開始,等候4小時以上的人數比率逐步攀升,從本來不到一成,一路增加到將近兩成。2018-19年的疫情前夕,在急診等候超過四小時的病患比率,已經來到18.7%。
而當疫情的大浪來襲,這個問題更為嚴重,在2019-20年,這個數字攀升到24.7%,亦即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無法在四小時內等到醫療決定。2020-21年,遇到疫情高峰,許多非Covid-19的病人減少去急診,使得這個數字稍微下降,回到前年的水準。
但疫情趨緩之後,這些原先被壓抑下來的醫療需求立刻爆發,本來理應求醫、卻因為疫情暫緩求醫的人也隨之出現,使得2021-22年,等候的比率暴增,來到33.9%──換言之,每三個到醫院掛急診的人當中,就會有一個人需要等4小時以上,才能等到醫療決定。而2022-23的最新數據,更是飆升到43.4%,有超過四成的人需要等候4小時以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療問題成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按:英國的醫療體系是分權體制,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醫療,分屬各政府負責,僅有英格蘭由中央政府負責。)
這一分鐘數洞也未免太簡短了,根本未能解答到問題,有標題黨之嫌
想起我之前肺部不舒服在英国医院的急诊等了差不多五个小时,幸好没什么大碍,从那时候我就对NHS这个系统产生了兴趣,这个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制度目前已经是积重难返,再加上保守党政府对问题的不重视,不知道最后NHS的出路会是什么。
但疫情趨緩之後,這些原先被壓抑下來的醫療需求立刻爆發,本來理應求醫、卻因為疫情暫緩求醫的人也隨之出現,使得2021-22年,等候的比率暴增:
这种类型的需求应该不会挂急诊吧?我理解的急诊应该是处理急症,而不是啥时候去看医生都可以的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