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深度

這不是一篇「港漂」自白書:一個移民的身份宣言

在不斷的自我懷疑﹑建設又再崩潰後,我才明白這條和身份焦慮講和的路,只屬於我一個人。

2023年1月3日,香港鯉魚門的黄昏。

2023年1月3日,香港鯉魚門的黄昏。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胡清心

刊登於 2023-03-24

#港漂#異鄉人

「我愛香港,我只是不太喜歡香港。」在香港生活十五年之後,我感覺這句話最能表達我對這座城市的情感。

08年懸掛九號風球的那天,我抵達香港開啟自己的求學之路。在大學站,望著風雨中飄搖、杳無人煙的中大校園,等待著那時唯一的香港朋友來接我去暫居的住處。那天彷彿是一場夢:我在曠無人煙的地方,不安地,無了期地等著我確信終究會來的人。十五年之後,我彷彿又回到了原點。

2017年8月23日,香港杏花邨,颱風天鴿襲港。
2017年8月23日,香港杏花邨,颱風天鴿襲港。攝:陳焯煇

抗拒「被港漂」

08年仍是中港關係的「蜜月期」,在那時候還沒有所謂「港漂」,「中港矛盾」也尚未上升到社會議題程度。那些刻板印象、歧視、排外之類的文化差異,更因我們這些來港內地生數量倍增而漸顯得有些過時。在香港第二、三年的生活並不容易,在彼此探看的新鮮感過去之後,孤獨感、文化差異、學習壓力、語言障礙等等帶來的衝擊隨之到來,但那時我很少會將之聯繫到中港矛盾或者作為內地人被歧視,更多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焦慮和不被理解,和我在全球各地留學的朋友更相通。

直到2011年前後,「港漂」這個字眼開始在大眾媒體中出現,到2012年呂大樂的《兩地書:港漂十味》出版,算是讓港漂的概念被普遍接納。根據維基百科,「港漂」指以各種「優秀人才」﹑「畢業生留港」計劃或學生簽證身分暫居香港,並未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而獲得香港居留權的群體。 雖然「港漂」這個標籤,使我們能與透過婚姻和依親、並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傳統新移民作出區分,但我始終對港漂兩字非常不感冒。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