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聰,香港音樂媒體工作者,執筆樂評35年,曾創辦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雙週刊》(MCB),另任DJ、音樂文化講師、音樂表演節目策展人、「搶耳音樂廠牌計劃」創意總監。
星期五黃昏,我掛上媒體證,走進「Clockenflap 2023」音樂節場內。當時尚未有任何表演,四下仍只有小貓三四隻。置身廣闊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第一眼就看見屹立著的主舞台Harbourflap Stage,那一刻,我已經腎上腺素上升,這個香港大型國際性音樂及藝術節的獨有氛圍撲面而來。

回歸:得來不易
Clockenflap回來了,我們也回來了。重臨Clockenflap,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畢竟上次舉行,已是2018年12月的事。 睽違四年多,Clockenflap這音樂節得以復辦,來得恍如隔世。適逢囗罩令剛解除、香港投入復常,加上天公造美,送上風和日麗的春日美好天氣,3月3日至5日一連三天的Clockenflap,可謂配合天時地利而來,盡是漂亮的畫面。
況且在當今樂迷「報復式睇show(看演出)」的現象下,今年的Clockenflap竟然首次出現門票全盤售罄的狀況,三天音樂節達83,000人次,創下歷年來新高;而我們也見證到從未如此擠迫人多的Clockenflap,只要在晚上時段走進Harbourflap舞台的表演現場,你都能親歷那片觀眾站得密密麻麻的人海。
隨著三日音樂節結束,大會也隨即宣佈下屆Clockenflap將會在今年12月1至3日舉行。一年辦兩次,正正是說他們要追回時間、回復以往在秋冬季節舉行的時段,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