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旺角商業大廈一個單位的課室裏,58歲的Candy很忙,手機正外放一個zoom會議,另一邊拿着講義抄筆記。她戴着棗紅色眼鏡、化上淡妝,在小組討論時轉過來問記者︰「你們有興趣創業嗎?」過去15年,Candy一直在健康產品傳銷業工作,來上這課是想要「學一下未來的趨勢」——趁着中港開關,她正把自己的健康產品拍成短片,打算透過小紅書推廣至中國大陸市場。
Candy付了百多港元,和身旁的15個人一起聽一場專門教授小紅書營銷的課程。他們主要是中年人,但亦不乏年輕面孔。台上,課程導師黎祉琛單邊耳朵掛着麥克風,一開場就問在座的人︰「你們多少人發過小紅書,請舉起手!」
黎祉琛用眼神確認過數目,繼續語速飛快地講課——他要在2小時裏,講完88頁投影片。黎祉琛是創業家培訓公司創辦人,主要教授銷售技巧,協助品牌經營。他說從2018年開始,已辦過不止30場小紅書課程,參與者主要是香港中小企,且「慢慢有上升趨勢」。
大陸購物社交平台小紅書,正以一種無聲息的姿勢進入香港市場。對於一群人而言,小紅書正是新一代的象徵、另類的生財工具,也許,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稍稍冒起。香港保險業界、美容院、地產店開始進駐小紅書,部份更要求員工在小紅書開設帳戶。
「有流量,敏感的商家就會嗅到金錢的氣味。」黎祉琛說。
領創香港Starthk創辦人吳偉權,擁有15年大陸互聯網營銷經驗。在他看來,在國安法通過以後,未來只會越來越多港人接受中國大陸軟件,「其實全世界沒有一個App是可以取代到小紅書、跟它對比。」
港漂和代購,把「寶典」帶進香港的推手
2013年成立的小紅書,原為主打美妝消費分享的海外購物平台,女性用戶佔8成。根據小紅書數據平台「千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小紅書月活躍用戶達到2億人,72%為90後。而截止2021年11月,男性用戶數量逐漸擴大,比例升至30%。
一打開小紅書App,地區自動跳轉至香港。版面在屏幕上對半分割,手指不斷往上滑,左右對邊的小格子筆記就源源不絕地上來:「香港美食攻略」、「2W(萬)可以租什麼房子?」、「內地身分開香港銀行卡成功」。涵蓋範圍從電子產品開箱對比、升學資訊,到中港兩地的吃喝玩樂資訊都有。同時因為不少香港中學生開始使用小紅書,獲得過千點讚的「香港中學校服」、「香港校園」成為熱門筆記之一。
而且筆記攻略還相當貼近時事——2月6日,中港取消預約通關安排,全面恢復人員往來。小紅書上馬上冒出一堆過關筆記︰「絲滑過關,香港只需要注意這些事」、「不查核酸,深戶一年多次!香港通關攻略收好」、「幫忙帶貨啦」,還有用戶發帖分享一些在香港可以取得的醫療及申請居留權的資源:「非港人最便宜香港打復必泰二價攻略」、「香港HPV九價疫苗預約攻略」,還有「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申請材料」。
小紅書的攻略悄悄連接了身處中港兩地的人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紅書並沒有像微信及支付寶一樣在香港積極推廣,相反,把小紅書帶進入香港來的是一眾來港工作、讀書的大陸人,還有早在數年前已經看準了裏面商機的港商們。
2005年,在香港長大的吳偉權在加拿大畢業,先跑到北京創立分類訊息網站;5年後回港創業。當時微信推出公眾號不久,他看準風口,開創一個專門介紹香港購物資訊的公眾號——用他的話說,他是香港利用中國大陸平台營銷的「第一批人」。2013年,大陸赴港自由行人數達2746萬人次,吳偉權開始接到第一個港商下的廣告,也由此積攢了一批廣告客戶與代購粉絲。
吳偉權接觸小紅書,就是從代購們的口中知道。2017、18年,他察覺到經常往返中港購物、旅行的人群,都必看小紅書攻略。而那裏的人群畫像,也跟自家微信公眾號的恰好重疊,「8成是女性」。
他開始把公眾號的文章搬字過紙到小紅書上,發現每一篇帖文都有幾十萬瀏覽量。而小紅書有關香港的帖文,很大一部份都是港漂在發帖,「(港漂)消費(能力)高,要不在投行、證券行上班,OL(辦公室女性上班族)多 」,吳偉權這樣點出她們的特徵。
「港漂也有好多香港朋友,那她看我也看,吸引身邊的朋友開始使用;(然後)媒體開始宣傳,帶進觀眾的視線。」黎祉琛感受到,小紅書在香港真正崛起是在2018、19年。在那之後,人們開始講得出名字,「有這個認知。」
根據數據分析網站similarweb的統計,以2023年1月計算,小紅書主要流量來源國家/地區有88.3%來自中國,美國用戶佔2.14%、台灣佔1.97%,而香港則佔有1.77%;注意的是,香港的數字在單月內獲得6.6%的升幅。
回看香港社群類熱門商店排名列,截至發稿日前夕,在Apple應用商店中,小紅書的排名雖然不及最多港人使用的WhatsApp、Telegram及微信, 但也排到第4位。 而在Google Play商店,小紅書亦緊隨在Instagram、創建虛擬化身的REALITY、Twitter及Facebook之後。
實際上,小紅書也深入到政商、學術圈的世界。據端傳媒整理,在學術界,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均有在小紅書設置帳號。至於商界的一些大品牌,如主打自由行生意的美妝零售商Sasa莎莎、珠寶品牌六福珠寶、周生生、周大福,以及奇華餅家等,都在小紅書上發布廣告。
特別一提的是,在2022年中秋節,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宣布進駐小紅書,分享自己的工作情況。當時還有用戶留言懷疑:「會不會是詐騙?不敢相信。」目前,鄧炳強發過的筆記共81篇,收獲得4.2萬粉絲追蹤、11萬點讚收藏。而最新的兩則筆記,則為香港赴土耳其災區救援隊的工作照片。
從事金融行業、今年26歲在香港土生土長的Amy,就是在2018年經朋友推薦開始使用小紅書,後來更慢慢把取得生活資訊的重心轉移過去。「早3、4年前主要是用IG,但因為覺得好無聊,朋友通常只發一兩張相片,很快就看完了,那不如看其他人(小紅書用戶)分享更有趣。」
一開始,她只是閱讀別人的旅行、飲食筆記,後來看得悶了,也慢慢開始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訪問那天,Amy相約記者到九龍城一間Cafe。那裏吊着數盞暖光燈,吧檯牆櫃擺滿日本酒瓶,十分適合食客打卡。「我也是第一次來這裏,」Amy說,她跟朋友阿麥都是照着小紅書的筆記推薦來的。今天,Amy先要拍好午餐的影片,再來為觀眾開箱她的新家。
菜上齊了以後,兩人率先擺放好食物的位置。阿麥一手接過Amy的電話,先快速拍了一下前面的食物,再把鏡頭轉到Amy的臉。Amy順勢捧起甜品,說:「這是這裏最有名的提拉米蘇,我之前吃過好多遍了,超好吃!」不到5分鐘的時間,她們已經拍好可以剪輯的素材。
阿麥是Amy認識多年的朋友,1年多前經Amy介紹後開始使用小紅書。她們喜歡在上面學習不同攝影風格,也會相約攝影師給她們拍私影。阿麥說,現在凡跟Amy外出,都已經習慣了Amy拍片介紹行程,但她不因為等待而覺得麻煩,反而看着朋友上鏡還「挺有趣的」——目前,Amy小至日常上班前化妝、平日會去哪家餐廳,大至成長經歷、搬屋體驗,都會拍成3分鐘的短片。
在3年時間裏,Amy已經累積到9萬粉絲,總收獲逾400萬次點讚。
「在商業世界,我們一定會看每一個流量的價值。有流量,敏感的商家就會嗅到金錢的氣味」。黎祉琛解釋,價值劃分的標準主要是看粉絲的消費力。根據中國大數據平台頭豹研究院數據,以2020年4月作比,小紅書帶貨轉化率,即訪客中成功交易比率為21%,同期遠高於微博、抖音和快手;至於客單價超過100元人民幣的比率,佔了60%。
這意味着,小紅書積存着大量「高價值」的用戶。而接下來,商家需要想辦法把產品推到用戶前。Amy觀察到,近一年香港商界慢慢進駐小紅書,他們想要吸收的,是龐大的中國大陸旅客和使用小紅書的港漂市場。
由於小紅書嚴打置入硬性廣告的KOL,於是在追求真實的時代,吳偉權指出,素人開始成為新寵兒——他們與一般用戶無差別,以自身體驗撰寫筆記分享,讓粉絲覺得接地氣、評價更真實可信。
而且在商言商,考量當然還有成本。「(請)素人真的便宜好多,微信(一個KOL)可能1萬多、2萬元起跳,但是小紅書素人連幾百元都可以(找到)。」
吳偉權續向記者分享,他信手拈來即可找到數十、甚至一二百名港漂用戶「探店」,再到小紅書上分享「第一身體驗」,為本地商戶作軟性宣傳,免去以往廣告商的「明刀明槍」,「我們這些機構有時候會請他們(博主)食飯,例如商戶想找人探店,看到你上次寫的酸菜魚食評不錯,今次轉到麻辣火鍋,就會(問)他有無興趣,佢去吃了然後又再去寫(食評)囉。」
端傳媒整理立法會秘書署資料研究組、入境處截至2023年1月17日的數據,於2017年至2022年的6年間,循港府各項輸入人材計劃來港的共有29.7萬人——政策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68030)、非本地畢業生就業安排(55084)、優秀人材入境(8398)、一般就業政策(164766)、科技人才計劃(335)、最新推新的高端人才計劃(875)。
由是者,龐大的「港漂」人口讓這種基於人數紅利的素人宣傳,逐漸已成為一門廣告生意。
「東方之珠」仍然是流量密碼
經營帳戶1年多後,一家上海經紀人公司主動接觸Amy,提出透過分成方式,為她接洽符合風格的廣告,在日常不到5分鐘的短片中置入軟性推廣。於是,Amy抱着嚐鮮又可以賺外快的心態,走進了素人網紅的路。
目前,Amy大約1個月會接到5份以上合作,種類由主題樂園、化妝品到健康產品都有,收入大概可以有1.5萬港元左右,佔整體收入五分之一。
但在互聯網世界花無百日紅。用吳偉權的話說:「他今日可以關注你,明日也可以關注其他人。」要在這全新的、中國大陸社交軟件領域生存下去,Amy漸漸摸出一套頗為龐雜的營運法則。
首先,要吸引用戶點進來看,必須掌握「流量密碼」。在Amy眼中,「香港人」身份就是其中一個賣點。縱觀Amy所拍的影片,內容主要圍繞一日香港生活,標題「簡單粗暴」,以「香港」為開頭,再加一個區旗的表情符號在旁。
黎祉琛在他的小紅書課程上曾不斷強調,香港用戶在小紅書上有天然的優勢——第一,源自大陸人對香港生活文化的好奇,「(香港)跟國內一水之隔,他們好想知道香港文化為何會跟國內差那麼遠:香港是怎樣成為國際大都會?香港人是怎樣搵錢豐衣足食?」其次就是香港長久以來塑造的品牌效應,「大家仍然覺得我們是一個東方之珠、美食天堂。」
小紅書的存在,成為洞見兩地看見文化差異最直接的平台,「只要我們(港人)好簡單分享一下怎麼樣用八達通、搭電車和輕鐵,其實已經好容易獲得流量。」像是Amy最火爆的影片「一個普通香港女生的十年」,就收獲了超過1.2萬人讚好、2000則留言,當中不乏讚美、鼓勵: 「加油!以前不好的經歷已經過去,以後的日子會愈來愈好」、「真棒!沒想到一路走來這麼不容易,好姑娘,一定要幸福呀!」。
在那之後,博主要做的就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將流量變現。在大陸流行術語中,有「種草」一詞,形容商戶如何大量滲透用戶的觀看內容,令用戶潛移默化認識、知道品牌的存在,將它植入用戶腦海,增加他們購買的慾望。而用戶付費購買當刻、商家收成之時,就叫「割草」。
黎祉琛指出,基於小紅書最大觀眾群在大陸,除了用字、表達上與港人不一樣,也傾向觀看個人筆記——以發布一日生活為主,博主最好以軟性故事包裝產品,展示自己的親身體驗、走心分享,那就最能擊中用戶「痛點」。
Amy在其中一條影片「香港人『羊』(確診)後如何保養」上,也恰恰運用了這技巧,流暢地推廣某健康品牌的喉糖跟蜂蜜產品。她提醒記者,因為大陸用戶聽不懂廣東話,更看不懂繁體字幕,「看不懂就不會想看」。於是為了連結兩地,必須配上簡體字幕。
然而經營得越久,小紅書也有顯示出它強硬和「不可招惹」的一面。2019年,香港正值反修例運動高峰之際,Amy下班後隨意進了一家「黃店」吃飯,拍短片放上小紅書上。但不久,一群大陸用戶湧入留言斥罵、舉報,結果一天不到,累積逾4萬粉絲的帳戶就被消失了——死因,源於政治不敏感。
政治免談以外,吳偉權坦言,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經營時經常如履薄冰,「你做了一些違規的事,以前可能有5萬人看,突然間變了只有500人。」被限流多了,什麼能寫、不能寫,大家心中開始有把尺——筆記不能轉貼其他平台的連結,比如微信只能以「V」表示。另外,筆記商業味不能過份濃烈,不能提及金額、「優惠」等字眼,也不能重覆提及品牌名。
當博主亦步亦趨寫好筆記、剪好短片,最後還需要通過小紅書的人工智能系統審查。2022年7月,《中國數字時代》曾公開一份有關小紅書審查內容細節,當中包括影響社會穩定的內容、重大自然災害和疫情、危及國安的社會事件和民意等。
《輿情日報》曾整合小紅書上違規內容。該報觀察到19年至20年間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如街拍照片有示威口號,會遭檢舉、移除貼文;貼文亦不能提及運動期間日本導演拍香港社運紀錄片《香港畫》、美國制裁香港官員、澳加新英美外長發表聲明稱香港人權受侵蝕等。綜合而言,凡提及香港社運事件、攻擊香港官員資訊,會被認定為「負面內容」。
就這樣吃一頓飯,Amy全部心血突然被蒸發,她曾為此感到無奈傍徨。她不明白為何會遭人檢舉,「(那餐廳)我只是隨意進去的啊!」在休息數個月以後,她打算從頭來過,重開帳戶,因為她已習慣拍片紀錄生活。而這一次,她學會小心翼翼。
不過,小紅書的審查機制有時也讓她感到苦惱——原因並非不能暢所欲言,而是抑制了自己應有的流量。「有時候我8點鐘想發文,但可能11、12點(系統)才通過,都已經過了黃金時間......最深刻的是(等了)4個小時才能發出去,那這條片的流量就少了好多囉。」至於審查需時的長短以及標準,Amy自言沒了解得清,比如一次代言內衣廣告,單單是用手展示蕾絲質料的產品也會因為性感、引人遐想成平台禁忌,不被允許通過。
讓普通人走捷徑、「更容易」變紅的地方
經過嚴格的審查後,小紅書是否正在營造一個去政治化的粉紅色泡泡?
「因為我是警察來的,你明白嗎?」任職警察、兼任滑翔傘教練的傑Sir對記者說,「香港2019年發生了暴動,我以往(用)的平台,都不是那麼方便啊。」社運期間,警方執法手段備受質疑,抗議警暴聲浪、針對香港警察的謾罵遍佈港人主流的社交平台,如Facebook、IG等,他亦不例外,過去討論滑翔傘的帖文,通通被網民留下辱罵的字句,在他眼中與港人交流已變得不再純粹。
他也試過在微博、抖音上開設帳號分享滑翔傘內容,吸引到近8000名用戶關注,不過他透露,不知何故抖音帳號曾被封兩次,「我只是將當值(的裝備)、並非行動的相片上載,就被封鎖了。」微博的用戶則更傾向與他談政治,但他覺得這只是流於表面的支持。後來在滑翔傘港漂學員之間,知道大家都在玩小紅書,於是他開始經營自己的帳戶,至今玩了大半年。
轉用小紅書,傑Sir自覺避開了爭論的漩渦︰「我放心一點。」
港漂Ryan今年23歲,年半前才來到香港。他形容,小紅書是一個「不會有人吵架」的平台——由於平台定位圍繞生活、吃喝玩樂再引流消費,有別Facebook、Twitter,「它不會允許特別暴力的訊息在那邊。」
同時為確保用戶長期觀看,小紅書的分流量機制只會分享用戶曾搜尋過的內容、和計算用戶感興趣內容。「你喜歡A的話,它就推薦A給你,你喜歡B,我就推薦B給你」,不同口味的用戶難以碰面,也就沒什麼能吵了。
演算法重複推送類似內容,用戶取得的資訊儼然成為一個循環;而加強同溫層效應下,會否讓用戶進入了純粹吃喝玩樂的地方?黎祉琛覺得,人們選用不同的平台,本身已經代表了他的動機——「大家是為了消閑去玩(小紅書),不是為了看專業新聞,消閑的話當然是找志同道合的人。」
然而,當博主看起來很平實分享自己的經驗,但從頭到尾,每個細節都可能是在精準地導向消費行為,吳偉權不諱言,作為用戶很難分得清誰是情真意切。「進得去做content creator(內容創作者),他一定是想變現,不然的話他不會放心機下去了。」但因為長期在行內打滾,他說自己絕對分得出哪些是真心、哪些是假意。
吳偉權給記者舉出一個例子︰比如一則以酒精為主題的煮食筆記,行文的風格、圖片的設計、顏色排版都是一致的,「他們是好有策略地去做」,「你有沒有(專業)經營(小紅書)呢,是一眼看得出來的。」那麼普通觀眾呢?吳偉權想了一想,「你是民眾的話......是會的,有可能(分不清)的。」
黎祉琛也認為,當小紅書在商業世界越發展、平台越受人歡迎,商戶利用網紅包裝商品和服務就無可避免。只是,對比起商家單方面宣傳,網民的評價始終會比較可信,「你可以收買人去包裝,但你不可以收買全中國網民的包裝。」他說。
事實上,港人除了政治因素對中國大陸App心生抗拒,小紅書上失真的濾鏡照片,以及泛濫的虛假筆記也一直為人詬病。2020年,小紅書開展「啄木鳥計劃」,排查虛假推廣行為的筆記,最終對7383個帳號進行斷流處罰,涉及筆記量超過21萬篇。但到2021年,虛假風氣重來——眾多筆記因重度濾鏡美化景點,導致用戶到訪後受騙。事後小紅書官方為此事用用戶發出道歉信。惟當時已有不少用戶批評平台逐漸變質。
失實的筆記可以刪除,但文化滲透則可以是無聲無息。Amy為了表達上更為快捷,和迎合小紅書用戶,經常需要使用不同代替字眼,如:以「W」表達「萬」、「沉浸式」、「天花板」等,但她強調,這沒有改變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口語和用字。而本文接觸到的受訪者,皆否認小紅書改變了其思考模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同樣提到,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沒耐性——以Ryan為例,在過去旅行時,他習慣瀏覽旅行網站如TripAdvisor上的長篇文章作資料搜集;但當小紅書有圖、有短文、有標題,還一次過羅列重點,方便他通勤來回時閱讀資訊,他慢慢就棄用原本的平台。
過往,香港中六學生Owen一般只在用IG,起初相當抗拒接受新的社交平台,但身邊朋友經常分享小紅書上的不同穿搭、娛樂圈資訊。而在1年前,他考慮赴陸升學,在Google搜尋面試技巧時,網站再推薦小紅書的筆記,就成了他接觸小紅書的契機,「用過一次之後就返唔到轉頭(回不去了)。」
他現在無論有關學習、面試技巧,都會先在小紅書搜索,皆因覺得小紅書吸引的地方不僅版面圖文並茂,更重要的是搜索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效率十分高,「可能你隨意打兩個關鍵字,已經好多(結果)。」他認為這比Google更強大,於是用戶更難抽身——他已無耐性在一堆資訊中尋找自己所合適的了。
至於Amy,由於深明小紅書的受眾匆忙且耐性不足,她早早內化了,上載的短片必須控制在3分鐘內,最好字字珠機、句句重點。於是慢慢地,連帶自己也變得急了,「好多東西都想快」,「想逛街時都未必慢慢去看;真的想好買什麼了,才會特意去看。」
事實上,Amy一開始是想要當YouTuber,連單鏡反光相機都已經買好,不過最後因為YouTube的影片總長太長,需要花大量心思去經營,「加上它不可以用手機剪片,那我就沒那麼多時間。」
甚至在成果方面,Amy也等不及了,她想更快一點看到增長——「太多人拍YouTube啦,有時候你想紅是好難的!除非你的東西好有趣、別人想看囉,但一定要好長時間(經營)囉。」她嘆道,小紅書則不太一樣,透過它的推薦演算法,自己的短片會自動被推送到各種人群面前,「(流量)一進來就有幾百個、甚至幾千個粉絲的增長」。
她形容,那是一個可以讓普通人走捷徑、「更容易」變紅的地方。
「大陸沒WhatsApp,也沒有FB,你要跟着走囉」
整整2個小時的課程裏,黎祉琛連珠炮發,沒半點拖泥帶水,晚上9點半準時下課。
記者問Candy吸收了多少?她掏出手機,展示她的小紅書頁面——她至今發了3條短片,拍着自己的大頭跟健康產品,但點讚和粉絲數寥寥。「我好白痴的......我在5分鐘(影片)裏剪1分鐘出來,都剪了4個小時。」她說,自己正積極考慮請一些年輕人來幫她剪輯,但她覺得自己還沒摸清大陸市場,在忐忑值不值得經營下去。
她向黎祉琛發問。黎祉琛望着課室裏的人,一口氣地回:「大家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從國安法推出之後,一個媒體它說走就走。如果你沒有小紅書,明天一覺醒來沒了WhatsApp的話,你去哪裏營銷啊?」Candy邊聽着直點頭。
「你想一想,Facebook連國內那麼大的市場都可以放棄,何況香港這個豆膶(小)市場?」她轉過來,向記者示意:「明了吧?這個就是main point了。因為香港始終都是(在)大陸腳下嘛!大陸不可以玩WhatsApp,也沒有Facebook,你都要跟個趨勢行囉。」
不過,因為近年中港矛盾加劇,大陸的社交軟件會否比起過往更難被港人接受?吳偉權不這麼覺得。他認為自社運退場以後,「(中港)兩個地方都很一體化,好多東西都融合了。」未來只會有更多港人使用中國軟件,就像淘寶一樣,「因為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
然而隱私風險,仍然是港人接受大陸社交軟件的窒礙之一。事實上,2021年11月,中國工信部也曾發布《通報》,點名指出小紅書涉及「超範圍收集個人訊息」,需要整改。不過,吳偉權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好老實說,找我的中小企真的沒有這種敏感,他們投放廣告第一個想的點,只是賺不賺到錢、ROI(回報率)多少。」目前小紅書用戶只有3億人,吳偉權覺得這個新市場還有增長空間,「(它)還未上市呢!」
至於用戶角度,吳偉權認為,如果平台的審查機制或演算法真的肆無忌憚,用戶也會「用腳投票」,轉到別的平台去。相反小紅書現時仍能吸引大量用戶,就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但回到現實中,無論內容創作者、營銷導師還是用戶,在使用和利用小紅書的同時,彷彿也難以抽離。每天,Amy至少花4到5個小時在小紅書上,既要觀察流行熱潮,同時又要拍片剪片。每個月,Amy都會有6次上班遲到的「機會」,到第7次就會收到警告信。但為了拍早上起床洗涮化妝的片段,她都會把限額通通花光。
「有時太久不出片,人會忘記了你,」一個星期最少出三四條片,是她對自己的規訓。但Amy還是要做正職工作,在受訪時,她常常接到工作電話,一個尚未接完,又有好幾個打來。
這種極害怕被遺忘以及工作疊加的壓力,曾引發她患上玫瑰痤瘡,「是一輩子都不會康復的。」她回憶,那時整個臉都超紅,十分影響自信,最後要看醫生做激光才好一些。但這並沒有讓她放棄小紅書,甚至後來更把自己患病的經歷拍成短片放上去分享,「你選了這個方向,就要繼續向前走。」她近來的目標,是想要快一點累積到20萬粉絲,搞一個粉絲聚會。
至於黎祉琛則因為工作關係,每天都會輪流流轉在香港跟大陸的八大社交應用程式——Facebook、Instagram、YouTube、Google;還有小紅書、抖音、微信、微博。那麼一個高度透視內部運作、清晰瞭解演算機制的人,會否更易一點從平台抽離呢?黎祉琛不諱言,自身抽離不到的狀況「非常之多」。
比如在抖音上面,他也會看不少商業營售的技巧,吸收到自己的課程當中。但「它裏面用了好多心理學技巧,讓到你離不開這個平台。」每一條片都按照你喜歡的去分類;而在用戶想退出時又會推另一類的片出來,「可能不知不覺(地看)半日,或者一日的時間就沒了。」這種手法放在小紅書上亦然。
不過,對於年青一代的Ryan來說,他覺得用戶還是可以抓緊自己的主體性,不被社群媒體平台吞噬。「你不是說全世界只有小紅書給你用,其實那是一個市場的選擇機制」,當意識到危險時,察覺自己需要什麼,再作出選擇就是應對的方法。
「不喜歡的話就換一個囉。」Ryan說。
其實文化融合本來就很正常,香港從前也是不同文化板塊碰撞而生的產物,但如果是在未經磨合的情況下、統治者強行透過殖民政策人工製造的文化融合,那本地人對之反感也是人之常情吧
並不是說所有中国人都有參與殖民香港的意圖,但客觀效果而言,來到香港而不尊重香港本土文化,反而要求香港人遷就你們的生活模式,就已經是在不知不覺間參與這個殖民計劃了。這些人(我指的是這些中国人,不是願意尊重、甚至融入的那些)受到香港人的責難又有甚麼問題呢?
// 中国人真殖民你,你还能在这里上网说话呢?//
誰說殖民一定是殘酷鐵腕統治呢?英殖香港不就是不論經濟還是公民權利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自由社會嗎?
又假如我們按照閣下的邏輯,殖民者必然對殖民地殘酷的話,那今天的中屬香港政府對香港人的打壓比之英殖時期還要嚴苛,這又怎麼解釋呢?「回歸祖国」之後我們的自由還比從前殖民時期差,所以這到底是「祖国」還是新殖民宗主國呢?
當然,閣下大可以說中屬香港一切都殷殷向榮,機遇處處,生意好呀!如果這是閣下的立場,那我想我也不必再跟閣下討論下去的價值。只是沒有想到端也有這樣水平的讀者就是了。
還是內地人用得多,Tiktok才是打入國際市場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全世界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並非有意為之,而是折射了中國的部分現況,而且由於該現況相當顯著,以至於全世界無法忽視?
每次看涉港文章都会在评论区看到为歧视辩护的无数种、全方位的清新脱俗的方式……某些程度上挺佩服的,真的。//
如果你發現你身處的社會慢慢被外來的文化改變,而這些外來的文化也有粗暴的同化過其他群體,哪你對於這些變化一定也會側目和反抗吧。
儘管這些改變是鐵定的,希望也能包容一下香港人。要經歷社會上重大的改變同時要被逼接受這些新常態也是不容易的。
每次看涉港文章都会在评论区看到为歧视辩护的无数种、全方位的清新脱俗的方式……某些程度上挺佩服的,真的。
「他認為這比Google更強大,於是用戶更難抽身——他已無耐性在一堆資訊中尋找自己所合適的了。
至於Amy,由於深明小紅書的受眾匆忙且耐性不足,她早早內化了,上載的短片必須控制在3分鐘內,最好字字珠機、句句重點。」
這就是被愚弄的條件。
// 中国人真殖民你,你还能在这里上网说话呢//
笑死
中國人能翻牆是不是代表中國沒有牆
我儘管還未看內文先留言了。
內地讀者們,當面對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敵視(某程度上當然是stereotype),請回想香港由2014年到2022年的政治和社會格局變勢(而且是由香港人接收/接受的角度,而非內地看到的propaganda )。我相信對於大部分香港人,如果沒有發生過去近十餘年嚴重傾側的政策,他們對「內地人」這個概念不會那麼強烈的反感。
客觀地每個人都會說「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但香港人對內地人的仇視主要是因為他們代表了背後整個政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衝突;而同時內地人亦可能因為內地媒體報道和「宣傳」,尤其是網媒/討論區,慢慢培養出覺得「香港人」或liberals一定對大陸充滿敵意/不設實際/自視過高伝伝。
就如早前那段來港挑戰說一天普通話,何不是預設了「香港人會歧視說普通話的人」的面向?試想像有幾多內地人還沒看已經嘗試「預知」答案?有幾多香港人還沒看已經「肯定」拍片者是挑撥離間/製造是非換流量的「抖音一響父母白養」者?
“中国人不一定是劣质人口” 救命啊 说这种话是很高贵吗觉得自己?尊重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当然是应该的, 动不动脱口而出这种话, 素质恐怕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吧?还有中共的立场也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吧? 中国人真殖民你,你还能在这里上网说话呢?
先不論中共跟他在香港的傀儡政權打甚麼算盤,一大堆中国人來到香港,不融入香港也就算了,還強逼本地香港人跟從你們的生活方式,試圖改變香港原來的面貌,連尊重香港人文化都不懂,這樣都不是殖民嗎?
中國人不一定是劣質人口。但中國人去香港就肯定是殖民,雖然去香港的中國人自己沒這個意思,但當權者就是這樣設計
我是中国人,我们不是劣质人口,谢谢。如果有些人觉得大陆人进入香港人是殖民,这种排外思维和北京搞清理低端人口有什么区别,搞笑。
林振東拍很好,愛死
各國的華人商家都有不少在小紅書買推廣的😂受眾主要是大陸留學生群體,很多飯店一在小紅書推廣留學生們就過去排長隊。其實很多留學生哪怕到了牆外,也並沒有下載牆外軟件的習慣,很多人會在小紅書上租房,找飯店,看別人總結的官網注意事項。
回bill315: 是不是racist不重要,而是用外來人口湧入殖民的過程,再以融合之名迫你「同化」,歷史上屢見不鮮,西藏和新疆也是經歷這過程,只是香港沒有這麼血腥。配合這過程的新移民沒有這樣的認知,但他們也是共犯呀。
原來是傳銷(笑)
其實,我不認為小紅書有“打入香港市場”。在香港用小紅書的人,其實都有某種程度上跟大陸有連繫:新移民、或父母是大陸人的新移民後代、或跟內地有生意上聯繫的;而那些所謂“教人在小紅書上推廣生意”的人,也有上述的連繫。
所以你看到了嗎?根本不是“小紅書打入香港市場”,而只是“內地市場有一部份在香港出現”。我真的沒見過半個土生土長、上一代不是內地人、而又跟內地沒生意來往的香港人,會用小紅書。
Tik-Tok這種才真的叫“打入香港市場”。
小紅書的搜索引擎和推動機制是比其他平台好用,很多生活出行甚至學術上都離不開它…
有趣的是,在內地網民看來,小紅書和抖音也是「反智」「消費主義」「偏離「思想道統」」「小仙女」等負面標籤的集中地。
於中國一切所謂“去政治化”都是笑話。批評中共的內容是“政治”,會因為“政治化”被刪除,反過來支持中共的內容其實亦為“政治”,小紅書是否有膽量一併刪除?拿自己港豬作為理由對此視而不見,其實立不住腳,不過是為中共捧場而不自知。
《與情日報》:應為《輿情日報》?
Amy在小紅書的收入和付出的時間好像有點不成比例 (每天4-5小時,收入為正職的 1/5),當然不排除有增長前景及稅務方面的考量。
感謝讀者修正,已修改為《輿情日報》。
香港仍有流量,如近期内地网红拍一条片“挑战在香港说一天普通话”
没想到海贼王还是个racist。
「大家仍然覺得我們是一個東方之珠、美食天堂。」
怎麼說呢,這句話看得我五味雜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層毛究竟還能撐多久⋯⋯
大陸人口基數大,好多相對冷門題材只有喺大陸social media先搵到多啲討論同資訊。不過的確太多假用戶真廣告,令人防不勝防。
「美麗新香港」,劣質人口湧入換血,低質文化滲透。